丞相忠定鄭公行狀

《丞相忠定鄭公行狀》是南宋文人劉克莊創作的一篇行狀。為記錄其好友鄭清之事跡而作。

作品原文

丞相忠定鄭公行狀

公諱清之,字德源,世為慶元府之鄞人,居邑治之東。齊公 未葬,鄰焚,秦公 與兄通義繞柩慟哭,火為退飛。門有大槐,鄉評稱孝悌,必曰“槐木鄭氏”。秦公建炎己酉 貢於鄉,會兀朮 犯東浙,與董夫人皆臨難不屈,罵賊而死。嘗詔有司定謚立傳,公方當國,謙巽未皇,事見史定公所作通義公石章及先儒史公涓壙銘。魯公 始居邑之嘉慶橋 。慶國方娠,甑鳴三日不止,已而生公。時冢婦邊令人 亦免乳,承舅姑意,拊育公同己子。公貴,令人尚亡恙,事之如母。其沒也,為服期。

公少以文為宣獻樓公 稱賞,初名燮 ,而字文叔,以字行。年十九薦於鄉,嘉泰二年入太學,嘉定 八年升上舍,十年進士及第,如《豐芑數世之仁》、《大明生於東》等賦,識者以為《金在鎔》 、“有物混成 ”之作。後隨群從改今名。教授峽州,總領何公炳 羅致之幕。一日,軍將將領衣,疑絹紕惡,離立誶語,總領委公諭之。公語軍士曰:“坐者得好絹。”眾皆坐。以次分 授,無敢嘩者。制帥趙公方 嚴重靳許可,公往白事,為置醴,命二子出拜,掖公無答拜。公不敢當,趙公曰:“公它日未易量,煩以二子相累。”蓋尚書范 、丞相葵 也。湖北茶商群聚暴橫,公白總曰:“此輩皆精悍,宜藉為兵,可彌變,亦可禦敵。”總行其策,招刺令下,趨者雲集,號曰“茶商軍”,至今賴其用。十四年,差湖廣總所準備差遣,除國子監上書官。十六年,除國子錄。史丞相彌遠 以私忌飯僧淨普,鄞人畢至,獨與公登慧日閣,屏人語曰:“上與中殿為社稷計,雖有濟國公 ,然五、六年未正儲號。聞沂邸皇侄 事 兩國恭順,容止 端重,朝褐上常目送。今欲擇一講官,君忠實,可任此責。”公遜避不敢當,史公曰:“此先公事業。”先公,謂太師浩 也。俄兼魏惠憲王府教授。癸未進士唱名,上御集英,中殿御看閣,使內侍引皇侄對簾正立,兩宮意有所屬矣。除宗學諭。十七年,除太學博士,皆仍兼。每講堂退,相必邀至東閣,訪上舉動言語甚悉。公對事事 皆好,蔽 以一言曰“不凡”。相大喜。寧宗升遐 ,遺詔上承大統。是夜惟召丞相入定策,時政府、翰苑未及知,詔旨皆定公手。太后趣上入宮,公命子士昌易衣,道綠蓋車至沂邸進發,公留相府之眉壽堂處分諸事。明旦,丞相退朝,輦下纖塵不驚 ,公命兆民仰瞻日出鹹池矣。上龍飛,除諸王宮大國小 教授,除宗正丞,兼權工部郎官,兼崇政殿說書。

公自橫經朱邸 ,至開卷丹地,每以二帝三王之行事、六經四書之格言反覆開陳,上必敬聽。一日,上問外人因閣子庫進絲鞋有謗議,公奏:“有言禁中服用頗事新潔者。”上曰:“舊例,月進鞋數兩,朕非弊不易,何由致謗?”公奏:“孝宗繼高宗,故儉德易彰;陛下繼寧考,故儉德難著。寧考受用如寒士,衣領重浣,革舄屢補,今欲儉德著聞,須過於寧考方可。”上欣受。其防微如此。寶慶元年,改兼兵部,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除起居郎,仍兼史官、說書 ,兼樞密院編修官。二年,除權工部侍郎,暫權給事中。除給事中,升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紹定元年,除翰林院學士、知制誥,兼侍讀,升兼修國史、實錄院修撰,授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三年,除參知政事,兼僉書樞密院事。四年,兼同知樞密院事。公在樞管,李全以山陽畔,陷泰圍揚 ,國論尤為掩覆,又欲易置江上制總全所不樂者以慰其心。公手書白相:“因全一申,去岳逐趙 ,是朝廷之王人、國家之帥守悉聽於全矣。全以盜賊藍縷奔竄之餘,陸、梁跋扈如此,曾無一人正色以議其罪,國無人矣。”

初,海陵失守,公早朝見薛 、葛 、袁 三人,皆愕然未知所出。公曰:“平時與全為敵者不過三趙 ,若以趙沿江 為江淮制使,以二趙分帥兩路,必能合力捐身以當之。須即日處分,稍遲,賊入維揚,大事去矣。”三人者唯唯,同至上前奏之 。上深以為然,雲當即批與丞相。公奏 曰:“御批須是以‘社稷存亡在此一舉,苟不用此三人,或有疏失,過不在朕。’”上頷之。既退,知御批已至相府,然至晚無所施行,公轉扣相子宅之 慫恿 ,憂懼待旦,四鼓後知繳入,黎明出命,朝野歡呼,知賊不足平矣。既而三趙受命,善湘移司金山,與范、葵 聲勢聊屬,全果授首。

當時是,此賊挾精卒十萬,氣吞江表,相老於謀國,工於應變,無如之何。公以一書生,獨謂全反形已露,當聲罪致討,為誓不與賊俱生 以諷。及討叛詔下,出公之筆,讀者鹹奮。六年,史丞相薨。十月,制授公右丞相,兼樞密使,提舉《玉牒》、《國史》、實錄院、《會要》、敕令 。端平元年,提舉《經武要略》 。上始踐祚,東朝垂箔,一相總識,垂拱仰成而已,天下事皆上尚書裁決而後奏御畫旨,謂之尚先行,習以為常。久之,上益明習國家事而宰府終未稽首還政。既相,舉太阿倒持之柄 歸之於上,大黜陟、大因革,獨斷赫然,鹹曰英主出矣。上方欲洗濯三十年積弊,公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推忱布公 ,知無不為,贊上召老成,拔滯淹,真公德秀 、魏公了翁 、崔公與之 、李公埴 、徐公僑 、趙公汝談 、尤公焴 、游公似 、洪公咨夔 、王公遂 、李公宗勉 、杜公范 、徐公清叟 、袁公甫 、李公韶 ,或奮閒散,或起遷謫 ,或由常調,莫不比肩接踵於朝。眾芳翕集,時號“小元祐”。大者相繼為宰輔,余亦為名公卿,惟崔公終始辭不至,遺逸如劉公宰 、趙公蕃 亦見旌異。用一人,行一事,朝野忻忭 ,以為快活條貫。

先是,言者率觀望廟堂風旨,公首革副封,由是台簡始有攻時政闕失者。時金亡韃興,襄閫首圖上八陵,上下其義,廷紳多主王羲之、孫綽之諭,然邊臣鋒銳不可遏,偏師出境,捷書系道,而三京已返旆矣。舊法,三衙禁旅,歲一揀汰,癸巳以史相薨失舉行,甲午並兩歲一揀,被汰稍眾。又承旨司拘等仗法太嚴,卒有失伍者,隨已帖息,而不舉端平者有開邊激變之謗。二年五月,六疏乞罷機政,御札勉留。六月,制授特進、左丞相,兼樞密院使,提舉《國史》、《 日曆》、 《玉牒》、 敕令、 《經武要略》。三年八月,以霖雨 四疏丐去。九月,以禋祀雷變請益力,授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四疏控辭,依舊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公自初爰立,首以清苦變食濁,痛卻饋遺,雖族戚杯羹壺酒不許入 。薦廉吏徐澄、趙䈣夫於朝,聞者興起。諸郡多於節序饋朝士酒,公奏遇節序視品秩高下賜酒有差,至今行之。

閩及江浙多士之郡,各增解額,由是士安里選 。創新造士複試之法,真才有以自見,售偽者時斥一二以風勵其餘。中間欲廢不行,後卒如舊 。大節鈿行有陸贄、楊綰之風,卷懷而去,未嘗一語辨誣。退居聞邊聲復勤,恐上顧憂,密疏上日:“辛巳金陷蘄、黃,寧宗非啟敵之主;辛卯韃犯襄、蜀,彌遠豈開邊之相?不制患於方來,但尤追於既往,則蘄、黃、襄、蜀之擾,開之者誰乎?為此者 蓋疑閒冷或簡眷懷,每因事以提撕,蓋迎前而沮抑;以羅織使令、廢錮子侄、貶斥賓友為未快,必加以誤國之罪。臣非敢以此自辨,恐陛下憂悔太遇,以汩 清明之躬,累剛大之志爾。”嘉熙三年,封申國公。四年,遣中使賜御書“輔德明謨之閣”,賜楮十萬緡為經始費。槐木舊居,兵燼蕪廢 ,公捐 賜金貿故趾,加葺治。於里第北營小圃,曰“安晚”,取“安步當車,晚食當肉”之義,上書其扁。蒔花移竹,疊石引泉,與朋友嘯詠其中者九年。尤愛山行,輕車小艇,名山古剎如雪竇、如太白、如翠山,雖在萬山中亦至焉,率留信宿。

上遇群臣,於公特厚,每初度必親御翰墨,或聖制,或古作真草 ,間出精金重錦,奇薰佳茗,同以老人星、大士像為壽,歲以為常,雖在外亦遣黃門就賜。淳祐四年御筆,依前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屢辭,不允。拜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進封衛國公,令赴天基聖節上壽班,命守臣以禮趣赴闕。帥守趙綸致君命,乃就道。抵江滸,有旨宣問,庖廩酒果,使蓍雜遝。內引,玉音委曲,不啻家人唯諾。奏乞憩傳法寺以待稱觴,先已得旨賜第,退至傳法拜御筆,曰:“卿去國許時,精神氣宇勝前,奏對詳明,良用忻懌,政賴啟沃,以助緝熙。”中使押入賜第。五年正月上壽畢,六丐歸,不允 。以《春秋》徹章拜少傅,依前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進封越國公。居無何,哭子士昌,出館江滸,決意東歸,上不允。十二月,拜少師、奉國軍節度使,依前醴泉觀使、兼侍讀、越國公,特賜玉帶及更賜第於西湖之魚莊。公雖勉為上留,然歸夢栩栩,見於篇詠。進讀仁皇訓典,謂:“仁祖之仁厚發為英明,故能修明紀綱而無寬弛不振之患;孝宗之英明本於仁厚,故能涵養士氣而無矯勵峭刻之習。蓋仁厚英明,二者相須,此仁祖、孝宗所以為盛 也。”御札褒諭。六年,四疏丐歸,不允。八月,進讀畢,賜晏內苑,上御黃傘,命公御青傘,同行苑中。謂公曰:“孝宗 嘗晏史浩於此,然浩未嘗侍天步遊覽。”故事,上釂玉龍柸,賜大臣則易柸,上命毋易柸,其尊寵如此。是日,御前有金瓶貯丹桂,上以公老夫婦失冢子,慰勞甚至,賜瓶花以解憂。公遙感恩詩八十韻,上俯用其韻。七年三月,以《禮記》徹章,拜太保,力醉。故事 ,許回授 ,上從公請,追封高祖詥太保,異恩也。四月,拜太傅、右丞相,兼樞密使、越國公,提舉

、實錄、會要、玉牒、敕令、經武要略。公方與賓客放浪湖山,寓僧剎,竟夕不歸,貂璫及門 ,家人莫能以所之告 。詰旦內引,叩頭辭曰:“端平初,陛下 親政,臣齒未衰,尚堪努力 仰贊聖謨,然猶有智慮所不及者,仰費 保全。今迫桑榆 ,久在田裡,於人物國事皆不諳悉,若冒昧承命,必誤委寄。”玉音勉諭,蓋有外同所不及知者。甫退則中使已接踵矣。嘆曰:“上眷如此,將何所 逃!”乃入治事。或謂更化改元為再相第一義,公曰:“改元天子之始事,政化朝廷之大端。漢事已非古,然亦不因易相而為之。”其老成定慮如此。

上以邊遽憂形玉色,詔趙公葵以樞密使視師,陳公韤 以元樞帥湖廣,二公謙巽未敢當。會公再相,力主其事,科降辟置,答敏於響,二公欣然勇往,泗水之捷 、渦口之捷、木庫之捷,皆處置得宜之效。諸閫申請,劃時奏啟,時謂:“‘張仲孝友’,惟公足以繼之。”

公九年於外,納污藏垢,人意其有磊隗不平之氣見之施為。公殊不然,不立異,不私己,除授進擬必咨同列,必參公諭,朝士有累遷而未見面者。或曰恐非吐握之義 ,公曰:“某人同列所敬,某人同列所譽,豈欺我哉?吾惟得人以布周行足矣,何必攬為己恩?先正兩東廳,問西廳,吾所布也。”篤太學燈窗之舊,分賜金□齋金。以前相侍經幄,還齋亦束帶序齒。學廚曰給□錢及楮折□,有司固執元數 ,齏鹽不給,公命增□□臨學歲久頹圮,□□成請修廢,舊取辨尹漕,公為請給錢於朝 ,命尹漕董其役,丹雘一新。九年□□,拜太師 、左丞相,兼樞密使,提舉《國史》、《日曆》、《玉牒》、《敕令 》、《經武要略 》,辭太師不拜,仍前太傅 。每謂天下之患在於養兵 。兵費困於生券,思所以變通之。遇調戍防邊 ,命樞屬 量遠近以便其道塗,時緩急以次其遣發 ,□□□費省三分之一。又議移歲調兵屯以戍淮面 ,並軍分頭目 以篩廩稍,先移鎮江策膀一軍屯泗水 ,□□□於彼,公私便之,惜乎去位而未盡行也。諸□□□□壓兩浙尤多丁稍,吏卒往往破家以償。公惟於作奸犯科者 追理,稍掛誤者一筆勾去之,全活甚眾。沿江算 舟之賦素重,空無一物,猶以力勝計,公次第停罷。如池之雁汊 有大法場之目,其錢分隸諸司,公奏罷其並緣魚取者,蓋數倍公家之入,合分隸諸司,公奏罷其並緣魚取者,蓋數倍公家之入,合分隸者從朝廷償之。報下,公方與客飲 ,舉杯曰:“今日飲此,自覺快活。”其軫求民瘼 ,如己疾痛。督府先取江東西、湖南北利源不在官者以佐軍費,及結局 ,詔歸之大農。公擇才使之提領於外,歲入不啻鉅萬 ,住印會子者三年,京尹焚毀舊會七千萬,版曹亦豐衍,三數年間,邊閫科降未嘗匱乏。四疏乞謝事。十年,進《十龜元吉箴》:一持敬 ,二典學 ,三崇儉 ,四力行 ,五能定,六明善,七謹微,八察言,九惜時,十務實。蓋取《損卦》六五爻 “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釋者謂以柔居尊而不自任,故可以收眾材之助,所以為元吉也。奏札略曰:“《詩》曰:‘敬天之怒’,《書》曰:‘敬天之休’,臣謂敬天之怒易,敬天之休難。木飢火旱 ,天之怒也;時和歲豐,天之休也。天怒可憂而以為易,天休可喜而以為難,何哉?蓋憂則懼心生,懼則天之怒可轉而為休;喜則玩心生,玩則天之休可轉而為怒 。”既奏,甚稱上旨,宣付史館,又賜詔獎諭。十一年,十疏乞罷政,皆不許。進讀光、寧朝《實訓》,今上《日曆》、《會要》、《玉牒》、《淳祐條法事類》,俱拜太師,皆力辭。九月,明禋相禮,有旨閣門給扶掖二人。是夕三上奏辭,不允。禮成,御筆褒諭,再賜玉帶,令服以朝。十一月丁酉,公奏事退,感寒疾,前一日尚賦梅花詩與同列倡和 ,及是絕食屏藥 ,猶以未得雪為憂。俄大雪,公作而曰:“百官賀 雪,上必甚喜。”命掬雪床前觀之。累奏乞罷,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寧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進封齊國公,提舉史館。疾革 ,乞致仕,拜太師、保寧軍、昭慶軍節度使,依前齊國公致仕。□□甲辰,薨於丞相府。公生於淳熙三年九月辛未,享年七十有六。遺表聞,上震悼 ,輟朝三日,御筆贈尚書令,追封魏郡王,賜謚“忠定”。娶謝氏,特封魏衛國夫人。男子一人,士昌,朝散大夫、實謨閣待制 ,先公六年卒。女一人,特封碩人,適故朝散郎、大理少卿史望之。孫男三人:大有,某官;大節,某官;大節 ,某官。大有等以寶祐元年十一月壬寅,奉公柩窆 於鄞之豐樂鄉東山之原。公四登宰席,先後八年,啟沃帝心、謨畫 國事關於安危理亂大計者不可勝書 ,然奏稿無片紙存者。每曰:“陛下神望,群臣莫及,事有當言,轉移於造膝附耳之際足矣。陸敬輿 奏議雖膾炙人口,吾不忍為也。”昔藝祖 有“宰相須用讀書人”之訓,及公宅揆,朝野皆曰:“上用真儒矣”。自場屋之作,至宗廟朝廷典冊之文,莫不精妙,傳者紙貴,然散落未嘗收拾,雖玉堂制草,家無副墨,所存惟錄潛邸聖語及表奏、啟札、詩賦、箴銘、贊偈、記、序跋、策問、疏、致語、醮詞、謚冊、墓碑、祭文等共六十卷,藏於家。

公之初相也,真、趙掌制也,世以為真學士;洪、王入台,世以為真御史。天下所謂端人正士,不在經筵則在從橐,不在西掖則在東省。上語公:“嘗上書者比卿司馬光。”公曰:“毀譽何常之有 ?今日聖意向臣故譽臣,他日 聖意厭臣則必毀臣矣。”上為一笑。其再相也,端平遺老凋謝,十無一二,新貴各立門庭,分黨與,公雖素有主眷,尚操化權,然人情固已陰懷向背,無同舟共濟之意矣。公拔士滿朝 ,施惠於人無德色,士或先從後畔,亦待之如故。然天下至廣,豈無偶遺之賢、未蒸之髦?自昔,人物會通之盛莫如元祐,而鄭俠 老死田裡,陳師道 晚方入館,未聞二賢觖望於馬、呂 也。彼以躁心而致宰物者之憾,可以觀世道矣,公何慊焉!

湯巾仲能 諭事侵公,不自安,求去,公曰己欲作君子,使誰為小人,力勉留之。徐公清叟 嘗論公,引之共政。趙公葵視師年余乞結局,上欲允之而未有以處,公曰:“非使作相不足以酬勞,陛下豈以臣故耶?臣必不因葵來便引退,臣願為左,使葵居右。”上汔 從之。其茹納如此,然趙公竟不果來。又奏:“今內外之臣俱天下之選,前後昆命皆昆斷之公。非成則璜,不疑何卜?有丙與魏 ,請擇於斯。惟能共起於治功,奚必皆從於己出。”其不吝權寵如此。公雖貴,自奉蕭然,非以位為樂者。直以事上潛邸,君臣義重,上既苛留,不忍決去耳。對客每嘆甘盤遁野、疏傅還鄉之不可及,其意深矣。

蓋丙申代公者,喬也;辛亥代公者,吳、謝也。公去矣,薨矣,喬與吳、謝 行乎國政,宜有以愈於端平者,而皆不然,何哉?世之愛公者往往惜公再出,然公庚戌乞身之疏固嘗雲 :“稟性拙直,無委曲籠罩之術;事力儈薄,無納交要譽之資。施恩而不市恩,故背之者以為常;任怨而不報怨,故仇之者無所忌。”又曰:“召謗納悔,一己之利害輕;梗事敗謀,國家之關係大。昔謝安矯情,姚崇權譎,呂夷筒操術,居是識者可專任拙直哉!”凡數十疏皆然,寫心事之精微,拯筆力之高妙,不辨流言於一時而付公議於千載,後之攬者必有感於斯文矣。公奮身儒素,族多隱約,公為侍從,月分俸均給,或值乏絕,稱貸以鎰。覺際庵舊約諸位輪祀,至公身任其責,即庵別創大堂,可容百人,幾席器皿悉具,率于禁煙行之,酒肴蔬果必精潔。居官或疾病,則飭子侄主祭。初,魯公規壽藏於塔嶺,夢嶺對岸百堂,扁以金書“常充達”三字,擁以蟠龍,作《紀夢》長句,筆之於冊。既卜穴,宛然夢境。時公猶未生,及稍長,魯公語公曰:“蟠龍金字,豈非御書之兆?勉之。”越三十年,上訪家世,公以夢告,果賜奎墨,輝映山谷,與手澤所書如合左契。公久秉鈞軸,高下在手,然不以名器私親昵。莫愛如子,而士昌生前止通直奉佑神祠,非但公不私其子,□恩 亦恥為恩澤侯。莫親於婿,而史倩生前止倅貳需次徽守,公不欲使倩領郡,改奉祠厘。

公少學於迂齋樓公昉 ,以端平初褒崇為未至,再相,奏:“國史浩繁難披閱,臣之師臣昉嘗纂《十朝撮要》,頗精核。”上令寫送官。又奏:“房、魏遇主 ,無一語及河汾,殊為忘本。”及《撮要》進御,樓公追贈龍圖閣待制。其於在三之義如此。

公葬十年,魏衛國謝夫人年八十八,貽書莆田劉克莊 曰:“先忠定宰木已拱 而未有狀其行者,今以此筆屬 子。”克莊仲弟克遜、從弟希道少肄業持志,侍公筆研,克莊宰建陽,烏台方吹洗詩案 ,懼不免禍,公在瑣闥,獨於史丞相為解紛 。克莊獲為聖世全人,公之賜也。既嘗□□□張洽、陳振孫、范炎、陳祐,俱召審,一再遷為樞掾、省郎,皆公進擬。公策免,克莊亦流落於外。丙午 入為少篷兼西掖,不久坐留□免去 。公以孤卿國老之重,小車訪別逆旅,慨然曰:“子為道鄉,吾為承君矣。”公再相數歲,克莊銜恤三年,白首再召,覺國論愈矛盾,鼎味殊酸鹹,公決去雖勇,上勉留愈堅。因 對為上言:“紛紛之議,不過責難於吾君,責備於吾相,非有他意,政當容之爾。”自知其論闊於事情,然區區之心,上欲將順明主之尊師重傳,下欲解周召之不說 、勉夔龍之相遜而已。而或者怪其不能隨聲接響,訶佛罵祖,群起而攻曰:“是黨相者。”克莊謂惟去可以自湔,六乞祠,兩納祿,皆不報。公由是不復敢相親,猶摯維不使去。不數月而斥,斥未幾而公薨,然天下謂知我者必曰安晚,公與人書疏亦以鐵漢見擬。

嗟夫!宰相必拔士,士必不畔知己,情意之常也。若一旦去子宣 而變元度 之恩波,迎子厚 而詆微仲 之相業,乃風俗之變,豈情義之常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而兩國不遠數千里,番番於一哀癃之叟,托之以發潛闡幽之任,豈非以其最久故、知舊事、已退老、無諛筆乎!乃摭實書之以告太史氏。謹狀。

詞句注釋

1.齊公:下文“秦公”之父,鄭清之曾祖父,追贈齊國公,故稱。

2.秦公:指鄭清之祖父鄭覃,累贈秦國公,故稱。

3.建炎己酉:指建炎三年(1129年),農曆己酉年,故稱。

4.兀朮:指完顏宗弼,金朝名將、開國功臣。

5.魯公:指鄭清之父親鄭若沖,追贈魯國公,故稱。

6.嘉慶橋:四庫叢刊初編本《後村先生大全集》(簡作《原本》)作“嘉廣橋”,此處據清抄無名氏校本《後村先生大全集》(簡作《清抄本》)。

7.邊令人:鄭清之同祖兄鄭驥之之妻,邊氏。

8.宣獻樓公:指樓鑰,謚宣獻,故稱。

9.燮:《原本》作“變”,此處據《宋史卷四百一十四》(簡作《本傳》)。

10.嘉定:《原本》作“定”,此處據《清抄本》。

11.為《金在鎔》:是范仲淹《金在鎔賦》般的作品。為,原作“方”,不可解,當誤。

12.有物混成: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13.何公炳:即何炳,曾任峽州總領。

14.分:《原本》作“公”,此處據《清抄本》。

15.趙公方:即趙方,南宋名臣、學者。

16.尚書范:即趙范,南宋將領,趙方子,趙葵兄。

17.丞相葵:即趙葵。《原本》作“丞相蔡”,此處據《清抄本》。

18.史丞相彌遠:即史彌遠,南宋中期權相,史浩子。

19.濟國公:即趙竑,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封為濟國公,故稱。

20.沂邸皇侄:即宋理宗,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被立為宋寧宗弟沂王嗣子,故稱。

21.事:《原本》作“事俞”,此處據《清抄本》。

22.容止:《原本》作“客至”,此處據《清抄本》。

23.太師浩:即史浩,南宋政治家,宋光宗時進太師。

24.事事:《原本》作“事”,此處據《清抄本》。

25.蔽:《原本》作“敞”,此處據《清抄本》。

26.升遐:特指帝王逝世。

27.纖塵不驚:沒有絲毫驚訝。

28.大國小:《原本》作“大國小校”,此處據《清抄本》。

29.朱邸:《原本》作“未邸”,此處據《清抄本》。

30.說書:《原本》作“說官”,此處據《清抄本》。

31.圍楊:《原本》作“圍楊”,此處據《清抄本》。

32.因全一申,去岳逐趙:可能指宋高宗為保全秦檜而驅逐岳飛、趙鼎。申,指秦檜,死後被宋高宗追贈為“申王”,宋寧宗時追奪,史彌遠當權時恢復。

33.薛:可能指史彌遠的親信薛極。

34.葛:指葛洪,贊成討伐李全。

35.袁:指袁韶,李全叛亂時史彌遠從其建議而討李全。

36.三趙:指趙善湘、趙范、趙葵。

37.趙沿江:指下文的趙善湘,其字清臣,平定李全前曾知鎮江府,“趙沿江”可能是“趙鎮江”之訛。

38.奏之:《原本》作“奉之”,此處據《清抄本》。

39.公奏:《原本》作“奏”,此處據《清抄本》。

40.相子宅之:丞相史彌遠之子史宅之。

41.慫恿:《原本》作“從更”,此處據《清抄本》。

42.葵:《原本》作“蔡”,此處據《清抄本》。

43.不與賊俱生:《原本》作“不與賊俱生賊”,此處據《清抄本》。

44.提舉《玉牒》、《國史》、實錄院、《會要》、敕令:擔任《玉牒》、《國史》、《實錄》、《會要》、敕令的提舉官。按體例,“實錄院”似當作“《實錄》”。

45.提舉《經武要略》:擔任《經武要略》的提舉官。

46.太阿倒持之炳:比喻相權。太阿,古劍名。

47.以天下為己任:《原本》作“以天下為”,此處據《清抄本》。

48.推忱布公:指推誠布公。忱,誠懇。

49.真公德秀:即真德秀,南宋後期著名理學家。

50.魏公了翁:即魏了翁,南宋著名理學家、大臣。

51.崔公與之:即崔與之,南宋名臣、詩人。

52.李公埴:即李埴,南宋名臣、儒士。

53.徐公僑:即徐僑,南宋政治家、理學家。

54.趙公汝談:即趙汝談,宋太祖趙匡胤後裔,南宋政治家。

55.尤公焴:即尤焴,南宋政治家。

56.游公似:即游似,南宋政治家。《原本》作“游公侶”,當為“似(佀)”誤為“侶”。

57.洪公咨夔:即洪咨夔,南宋政治家、詩人。

58.王公遂:即王遂,南宋名臣。

59.李公宗勉:即李宗勉,南宋名臣。

60.杜公范:即杜范,南宋政治家、詩人。

61.徐公清叟:即徐清叟。“叟”,《原本》作“臾”,此處據《清抄本》。

62.袁公甫:即袁甫,南宋名臣、文人。

63.李公韶:即李韶,南宋政治家。

64.遷謫:《原本》作“遷譎”,此處據《清抄本》。

65.劉公宰:即劉宰,南宋政治家、文人。

66.趙公蕃:即趙蕃,南宋政治家、詩人。

67.忻忭:《原本》作“忻朴”,此處據《清抄本》。

68.霖雨:《原本》作“霖風”,此處據《清抄本》。

69.不許入:《原本》作“不許人”,此處據《清抄本》。

70.士安里選:《原本》作“土安里選”,此處據《清抄本》。

71.如舊:《原本》作“如奮”,此處據《清抄本》。

72.為此者:《原本》作“為此誰者”,此處據《清抄本》。

73.汩:《原本》作“泊”,此處據《清抄本》。

74.蕪廢:《原本》作“無廢”,此處據《清抄本》。

75.捐:《原本》作“損”,此處據《清抄本》。

76.真草:《原本》作“貞草”,此處據《清抄本》。

77.六丐歸,不允:《原本》作“六□□不允”,此處據《清抄本》。

78.盛:《原本》作“感”,此處據《清抄本》。

79.孝宗:《原本》作“忠孝”,此處據文意。

80.故事:指按例。《原本》作“舊比”,此處據《本傳》。

81.回授:《原本》作“回授子孫”,《本傳》同,此處據《清抄本》。

82.貂璫及門:《原本》作“貂璫及□”,此處據《清抄本》。

83.家人莫能以所之告:《原本》作“□□莫能以所之告”,此處據《清抄本》。

84.陛下:《原本》作“□下”,此處據文意。

85.努力:《原本》作“挈力”,此處據《清抄本》。

86.費:《原本》作“贊”,此處據《清抄本》。

87.迫桑榆:將老。迫,將近;桑榆,比年老。

88.何所:《原本》作“所何”,此處據《清抄本》。

89.陳公韡:即陳韡,南宋後期名臣、文學家。

90.泗水之捷:原“丁洙泗水之捷”,此處據《清抄本》。

91.吐握之義:《原本》作“吐握之峨”,此處據《清抄本》。

92.固執元數:《原本》作“固軌元數”,此處據《清抄本》。

93.公為請給錢於朝:《原本》作“□□□給錢於朝”,此處據《清抄本》。

94.拜太師:《原本》作“□太師”,此處據《清抄本》。

95.敕令:《原本》作“□□”,此處據《清抄本》。

96.經武要略:《原本》作“經武略要”,此處據《清抄本》及前文。

97.仍前太傅:《原本》作“使前太傅”,此處據《清抄本》。

98.患在於養兵:《原本》作“□□□養兵”,此處據《清抄本》。

99.遇調戍防邊:《原本》作“遇調□□□”,此處據《本傳》。

100.命樞屬:《原本》作“□□屬”,此處據《本傳》。

101.次其遣發:《原本》作“次其□□”,此處據《本傳》。

102.戍淮面:《原本》作“戍淮□”,此處據《本傳》。

103.並軍分頭目:《原本》作“□□□頭目”,此處據《本傳》。

104.屯泗水:《原本》作“屯泗□”,此處據《本傳》。

105.惟於作奸犯科者:《原本》作“作奸犯科者”,此處據《本傳》。

106.算:《原本》作“弄”,此處據《本傳》。

107.雁汊:《原本》作“寫汊”,此處據《本傳》。

108.公方與客飲:《原本》作“公與客飲”,此處據《本傳》。

109.軫求民瘼:不可解,可能是《後漢書·循吏傳》中的“廣求民瘼”之訛。軫,傷痛。民瘼,人民的疾苦。

110.及結局:《原本》作“反結局”,此處據《清抄本》。

111.不啻鉅萬:不亞於大萬,指數量多。

112.持敬:《原本》作“符歌”,此處據《本傳》。

113.典學:《原本》作“典□”,此處據《本傳》。

114.三崇儉:《原本》作“□崇儉”,此處據《本傳》。

115.力行:《原本》作“□行”,此處據本傳。

116.《損卦》六五爻:《原本》作“《□卦》六五爻”,此處據下文與《周易·損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周易·損卦》有“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非原文,須辨。

117.木飢火旱:《原本》作“未飢火旱”,此處據《清抄本》

118.怒:《原本》作“恕”,此處據《清抄本》。

119.倡和:同“唱和”。

120.絕食屏(bǐng)藥:《原本》作“絕食餅藥”,此處據文意。

122.疾革:病情危急。

121.賀:《原本》作“和”,此處據《本傳》。

123.上震悼:《原本》作“表上震悼”,此處據《清抄本》。

124.待制:《原本》作“侍制”,此處據文意。

125.大節:前文已有“次子名大節”,二者必有一誤。

126.窆:指埋葬。

127.謨畫:謀劃。

128.不可勝書:《原本》作“不可勝圖”,此處據《清抄本》。

129.陸敬輿:指陸贄,其字敬輿。

130.藝祖:歷代太祖通稱,這裡指指宋太祖趙匡胤。

131.毀譽何常之有:哪有常態的詆毀或讚譽。

132.他日:《原本》作“朝日”,此處據《清抄本》。

133.滿朝:《原本》作“蒲朝”,此處據《清抄本》。

134.鄭俠:北宋政治家、詩人。

135.陳師道:北宋政治家、詩人。

136.馬、呂:指司馬光、呂公著,都是北宋時期名臣。

137.湯巾仲能:指湯巾,其字仲能,南宋政治家。原作“ 湯中仲能”,誤。

138.清叟:《原本》作“清庾”,此處據《清抄本》及前文。

139.汔:最終。

140.丙與魏:丙吉和魏相。

141.喬與吳、謝:《原本》作“喬、吳、謝”,此處據《清抄本》。喬,喬行簡;吳,

142.雲.《原本》作“去”,此處據《清抄本》。

143.□恩:似為鄭清之子之名。

144.迂齋樓公昉:樓昉,號迂齋。

145.房、魏遇主:指房玄齡、魏徵遇上明主李世民。魏徵是館陶(今屬河北)人,房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

146.貽書莆田劉克莊:《原本》作“年貽書莆田劉克莊”,此處據《清抄本》。

147.宰木已拱:墳墓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么粗了,婉指已死很久。

148.屬(zhǔ):通“囑”,囑咐。

149.烏台方吹洗詩案:可能指烏台審理江湖詩案,劉克莊曾因“江湖詩案”被貶。

150.獨於史丞相為解紛:《原本》作“獨御史丞相為解紛”,此處據《清抄本》。

151.丙午:《原本》作“內午”,此處據《清抄本》。

152.坐留□免去:《原本》作“生留□免去”,此處據《清抄本》。

153.因:《原本》作“固”,此處據《清抄本》。

154.欲解周召之不說:《原本》作“欲解周召□不說”,此處據《清抄本》。說,通“悅”。

155.子宣:指曾布,其字子宣

156.元度:指蔡卞,其字元度。

157.子厚:指柳宗元,其字子厚。

158.微仲:微子啟之弟,西周時期宋國第二位國君。

作者簡介

劉克莊(1187年—1269年),南宋江湖派著名作家,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以蔭入仕,淳祐六年(1246年)賜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兼侍讀,龍圖閣學士。任建陽令時,曾因詠落梅詩遭讒被廢十載。詩詞多感慨時事之作,渴望收復中原,振興國力,反對妥協苟安。其詞風近辛棄疾,詞風粗豪肆放,慷慨激越,有明顯的散文化、議論化傾向,為豪放詞派鼎足之一。代表作有《賀新郎·送陳子華赴真州》、《沁園春·夢孚若》、《玉樓春·戲呈林節推鄉兄》等。著有《後村先生大全集》、《後村別調》。存詞二百六十四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