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綺書室

世綺書室位於德慶縣鳳村鎮羅社村,始建於清代。是一座三間兩進的古建築。

2012年確定為德慶縣不可移動文物。

始建

清朝宣統年間(西元1909—1912年),為紀念何氏佛果族系第十四世孫世綺公同時為了發展教育,羅社何氏族人建設世綺書室,他們同心協力。在村對面的韭菜塘取土,運往韭菜逕磚窯燒制青磚。在羅社背山朝湖的風水寶地(地塊購於羅社吉堆何氏)築起一座三間兩進的祠堂。

結構

位於德慶縣鳳村鎮羅社村(東經112°02'35",北緯23°15'26″),坐東北向西南。為磚、木、石、結構總面闊13.8米,總進深16米,占地面積220.8平方米。二進三開間,頭門面闊三間,深三間,前後建廊.前廊三步架,兩根磚砌圓形檐柱,石拄礎分層束腰,次間木質灰批蝦公梁,灰批門額“世綺書室”,次間建廂房,後廊三步架。後堂面闊三間,深單間十七架,前帶天井、兩廊。建築為硬山頂,博古脊,四合院布局,有嶺南地方建築特色,對研究清代嶺南建築藝術和地方教育史有參考價值。

紅色革命舊址

1948年2月28日,中共德慶地下黨委領導發動了“二二八”武裝起義,成立了廣(寧)德(慶)懷(集)抗暴義勇總隊德慶區隊。4月,徐儒華(解放後首任德慶縣長),率領游擊隊數十人沿象牙山脈向西江挺進,途經羅社村,曾在世綺書室留宿幾天。期間,這支隊伍秋毫無犯,羅社村民了解共產黨的政策後,支持游擊隊的籌糧工作。

7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二團(原德慶區隊)以三河根據地為依託,派出劉季生武工隊殲滅了國民黨在下榃窟的隊伍,打開了新局面,垌坑坪保長龍鳳昌聞訊逃跑。劉季生武工隊一邊在洞坑坪,羅社宣傳共產黨的政策,一邊聯合二團主力乘勝攻擊國民黨駐紮在匝村,雙郭的軍隊。而後。二團團長劉超明在大村清任書室召開九龍地區七保長會議(除洞坑坪保長龍鳳昌逃跑外,其餘六位保長都參加了會議。)商量建立九龍解放區政權,會上6位保長都表示支持游擊隊。會後大村保長梁冠榮,龍鬚副保長龍振球,下鳳崗保長陳子超,羅社副保長何毓榮分別被選為各村村長。受羅社村長何毓榮邀請同時為了防止象牙山土匪騷擾九龍解放區,團長劉超明派劉季生武工隊常進駐羅社,隊部就設在世綺書室。武工隊進駐羅社後,發動村民反三征(徵兵、征糧,徵稅),倡導“二五減租”。幫助建立村農會,成立民兵隊。

1948年9月中旬,象牙山地霸武裝進犯九龍解放區,駐在羅社前哨的劉季生武工隊一邊在羅社民兵隊的幫助下以游擊作戰方法狙擊敵人進攻,一邊派出通訊兵到高良三河根據地報告團主力部隊。9月17日,團長劉超明,指導員何濤率團主力中隊一百多人,由北向南直接襲擊了象牙山地霸武裝的總部象牙湖。擊斃發動保長邱仕攀及其子邱亞載,拔掉了國民黨德慶當局安插在象牙山的“釘子”。從此,沿象牙山脈直到西江河邊再無國民黨軍隊,為日後開闢青榕稅站,成立廣東人民解放軍西江護航大隊打開了新局面。

此後,何濤,陳文懷等首長多次率隊經過羅社,都得到羅社村民的支持,駐紮在世綺書室。
這段歷史給世綺書室增添了紅色印記,羅社村亦被評為德慶縣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村莊。

授業解惑之地

民國時期,世綺書室曾設立初等國小,高等國小。
1951年,新中國政府在世綺書室建立羅社國小(首批教師何毓榮,何葉均;後由增加教師陸紹榮<播植嶺頭崗人>,陸敬蘭<播植雲路塘人>,何葉均<大塘邊人>,甘麗文<棠下人>,陸葉林<匝村人>,陸瑞基<播植人>,陳廣元,陸福榮,羅小玉等等)。接受新紅鄉適齡兒童入學,60年代中葉,填湖建設運動場,並將羅社國小改名為新紅國小。此後直至1972年,世綺書室一直為新紅鄉教育發展默默貢獻自己的力量。(此間由於文革破四舊影響,祠堂內牌位,神翕遭到破壞,不復存在,甚為可惜)。

首次修繕

自1972年國小搬遷到榕樹根後十幾年間,世綺書室變成了堆放磚石、柴草的地方。後來甚至有倒塌的危險。
為了保護這座將近百年的歷史建築,1987年初,何氏佛果系十九世孫何詠江,何志煌牽頭重修世綺書室。同年5月4日(農曆四月初七)舉行重光儀式,大宴一天。首次將世綺公下六房香火一起集中供奉。

二次修繕

2012年世綺書室被確定為德慶縣不可移動文物。
2013年,在何氏佛果系二十世孫何松飛等人帶領下,對世綺書室進行了二次重修。2013年9月24日(農曆八月二十)開始動工修箿,經過眾人三個月努力,12月25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三)完工並舉行慶典,大宴一天。此次修箿,實現室內外硬底化,燈線現代化,並建設世綺書室小廣場。成立各房輪流管理的世綺書室管理小組。祠堂管理得到規範化,制度化。

世綺書室從開始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這座有著紅色記憶和歷史厚度的建築值得我們去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