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社

廣東省德慶縣鳳村鎮羅社村是位於我國華南地區的一個村,當地景點主要有世綺書室和古榕樹。

歷史起源

明正統年間(西元1427-1464年) 建村。羅社為壯語,“羅”指山谷,“社”指山 地或角落,“羅社”即山村的意思。

建制沿革

周代時,為百越(粵)地。

秦前,鳳村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羅社地域隸南海郡。

秦末漢初屬南越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 置端努(溪)縣。縣治在今德城鎮,今羅社在其轄地內。

西晉太康元年(280)

分端溪縣地,增設元溪、都羅、武城等縣。端溪治所依舊。元溪縣治在今縣境悅城鎮

紅院村。今羅社屬元溪縣。

西晉永和七年(351)分蒼梧郡增設晉康郡。元溪、端溪先後為晉康郡治。

南朝宋大明中(約460年)分端溪、元溪縣地增設樂城、賓江、說(yue)城、文招四縣,與端溪、元溪皆隸於廣州晉康郡。樂城縣治在今悅城,賓江縣治在今九市,說城縣治在今播植,文招縣治在今鳳村鎮轄區內。羅社地域屬文招縣

南朝陳 天嘉元年(560)右將軍韓子高受封文招縣子。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撤銷晉康郡,端溪、樂城、悅城(說【yue】城改稱)、文招皆隸端州(今肇慶)。

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年)撤銷悅城、文招二縣,併入樂城縣。羅社地域屬樂城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端溪、樂城隸於信安郡(端州改稱信安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析信安郡地設南康州(後改康州),端溪、樂城屬南康州,州治在端溪。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康州為晉康郡,郡治在端溪縣,並改樂城縣為悅城縣。

唐乾元元年(758)改晉康郡為康州。

917年,南漢國建立,羅社地域位於其國境內。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滅亡南漢,撤銷康州。並晉康、悅城、都城三縣入端溪縣,隸屬於廣南路端州。不久,復乏康州,此後羅社地域屬康州端溪縣悅城鄉。

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十一月,詔升潛邸康州為府,名德慶府,領端溪、瀧水二縣(至七年增領封川、開建,

十年,封川、開建又還隸封州)。端溪為府治。此後羅社地域屬德慶府端溪縣悅城鄉。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德慶府為德慶州,撤銷端溪縣,縣地歸州直轄,羅社地域屬德慶州悅城鄉。

明正統年間(西元1427-1464年)羅社建村。

清朝,羅社屬德慶州悅城鄉六都

民國初年,德慶州改為德慶縣,羅社屬第五區(區公所駐播植)九龍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九龍鄉與均平鄉(今鳳村,格塘,保坪,古杏)合併成龍鳳鄉。羅社屬龍鳳鄉。解放戰爭時期,龍鳳鄉與象口鄉(今桂村,吉利,新星,祿村,乾相,棠下,愉快)合併成鳳象鄉,羅社屬鳳象鄉。

共和國成立後,鳳象鄉更改為鳳村鎮,羅社屬鳳村鎮。

革命老區

1948年2月28日,中共德慶地下黨委領導發動了“二二八”武裝起義,成立了廣(寧)德(慶)懷(集)抗暴義勇總隊德慶區隊。建立了高良三河游擊區。

當年夏(具體月份不清楚,大概是四,五月份)廣德懷抗暴義勇總隊主力中隊長孔昭、德慶區隊長徐儒華(解放後為德慶縣首任縣長)率領游擊隊數十人沿象牙山脈向西江挺進,以擴大迴旋地域。途經羅社村,曾在世綺書室留宿幾天。期間,這支隊伍秋毫無犯,羅社村民了解共產黨的政策後,支持游擊隊的籌糧工作。

194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由廣德懷抗暴義勇總隊改編)司令員陳勝,政委葉向榮召開幹部會議,會議決定:三河游擊區為根據地,放手南向九龍盆地推進、逐步實施“飲馬西江”的計畫。

會後。綏賀支隊二團(由德慶區隊改編)團長劉超明,政治指導員何濤率游擊隊七十多人殲滅了國民黨在九龍下榃窟村(今屬鳳村鎮農聯村)的隊伍,垌坑坪保長龍鳳昌聞訊逃跑,打開了開闢九龍游擊區的新局面。

當時,九龍地區有七個保,人口7000多人,雙郭村為陳德旺(國民黨縣參議員)把持,駐有自衛隊,是九龍地區的反動堡壘,大村、匝村均有國民黨武裝駐守,根據九龍地區的駐敵情況,游擊隊分別駐紮在垌坑坪的順天公祠、羅社的世綺書室,互為犄角之勢,以相互呼應。游擊隊一方面在洞坑坪,羅社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發動民眾起來反“三征”(徵兵、征糧、徵稅)。一方面開展統戰工作,實行政治軍事攻勢。按照“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和打擊頑固勢力”的方針,游擊隊決先後攻打了雙郭、匝村的國民黨頑固武裝。

羅社 羅社

而後,二團團長劉超明在大村清任書室召開九龍地區七保長會議(除洞坑坪保長龍鳳昌逃跑外,其餘六位保長都參加了會議。)進一步闡明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會上6位保長都表示支持游擊隊。會後大村保長梁冠容,龍鬚副保長龍振球,下鳳崗副保長陳子超,羅社副保長何旭榮分別被選為各村村長,綏賀支隊二團團部隨即遷移到清任書室。至此,綏賀支隊二團順利建立九龍游擊區。由於團部設在大村清任書室,為防止邱仕攀為首的象牙山地霸武裝進犯九龍游擊區,特派劉季生,林安率領兩支武工隊分別駐紮在垌坑坪順天公祠,羅社世綺書室,相互呼應。9月17日,團長劉超明,指導員何濤率團主力中隊一百多人,由北向南直接襲擊了象牙山地霸武裝的總部象牙湖。擊斃發動保長邱仕攀及其子邱亞載,拔掉了國民黨德慶當局安插在象牙山的“釘子”。從此,沿象牙山脈直到西江河邊再無國民黨軍隊,為日後開闢青榕稅站,成立廣東人民解放軍西江護航大隊打下了基礎。

在1948年至1949年兩年間,游擊隊經常駐紮在世綺書室。徐儒華,陳大良、陳勝、葉向榮、林安。劉季生、匡吉、何濤夫婦、陳文懷、劉超明等革命領導都曾在羅社世綺書室住過。

羅社世綺書室在解放戰爭時期為革命做出應有貢獻的這段光輝歷史。給世綺書室打上了紅色革命的烙印,羅社村也被列入德慶縣革命老區村莊。這段光輝歷史將永載汗青,激勵後人不斷奮發進取,勇往向前。

風景名勝

世綺書室

坐東北向兩南。為磚、木、石、結構 總面闊13.8米,總進深16米,占地面積 220.8平方米。二進三開間,頭門面闊三間, 深三間,前後建廊.前廊三步架,兩根磚砌圓形檐柱,石拄礎分層束腰,次間木質灰批蝦公梁,灰批門額“世綺書室”,次間建廂房,後廊三步架。後堂面闊三間, 深單間十七架,前帶天井、兩廊。建築為硬山頂,博古脊,四合院布局,有嶺南地方建築特色,對研究清代嶺南建築藝術, 地方教育史和革命歷史有參考價值。

羅社古榕

羅社古榕是雙生樹,兩棵榕樹長在一起,較為罕見。所栽具體年代不詳,旁有福德祠,東邊不到兩百米處有北帝廟,南邊約百米處有龍母廟,據說是建祠時栽樹,歲月變遷,現兩廟具毀,不見蹤跡,福德祠亦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倒塌,唯古榕依然茂盛,敘說著這百年歲月。古榕據說是黎姓人所栽。(按:廟與祠不同,廟宇大多供奉神靈,祠一般供奉真人祖先或者賢達之人,福德祠紀念誰今無考,據傳紀念黎氏族人開村祖先,羅社以前有黎氏族人,比何、陳、梁、龍姓更早定居羅社,今羅社村中古井亦叫黎家井,解放前黎氏族人舉族外遷,未外遷時就居住在榕樹西邊不到百米處。)

1972年,新紅國小由羅社世綺書室搬遷到榕樹旁,從此直至2001年,羅社古榕一直為新紅學子遮陽擋雨,當時亦是羅社古榕最茂盛的時候,遮蔭面積一千多平方米,樹幹十個成年人也合抱不過來。南方民間風俗習慣,五行缺木者以樹為契,因榕樹茂盛,附近各村很多人認榕樹為契爺。

可惜新紅國小搬遷後數年間,榕樹狀態急轉之直下,受到白蟻之害,又因夏季颱風,在前幾年這棵雙生古榕的其中一棵枝丫竟全部被吹斷,現在只剩下一棵樹的一條枝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