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標準臉

世界標準臉

國家地理雜誌日前推出一部影片介紹世界上最“大眾”的臉,配合其探討人類種族的“世界70億人口”專題。國家地理雜誌耗時10年,融合了將近20萬張男性照片,重組出“世界第一大眾臉”。得出結論,地球上最“大眾”的臉是28歲的中國男性。

簡介

世界上最“大眾”的臉世界上最“大眾”的臉

國家地理雜誌日前推出一部影片介紹世界上最“大眾”的臉,配合其探討人類種族的“世界70億人口”專題研究人員做出結論,地球上最“大眾”的臉是28歲的漢族男性,一共有900萬人。根據這些描述,國家地理雜誌耗時10年,融合了將近20萬張男性照片,重組出“世界第一大眾臉”。影片內容描述,在全世界70億人口中,最典型的人是右撇子、年收入低於一萬兩千美元;有手機卻沒有銀行賬戶,而事實上,擁有銀行賬戶的人低於25%。他是男性,因為世界上男性多於女性。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齡是28歲,最大的種族則是中國漢族。不過,影片提醒大家不要以為結果永遠都是如此,因為在20年之內,地球上最大眾的就會變成印度人。

70億人口會給世界帶來什麼

世界將迎來70億人口

2011年,世界將迎來70億人口,這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不久前做出的預測聯合國人口司也發布報告,稱世界70億人口日將於今年下半年某一天出現。世界人口從50億到70億僅僅用了24年,而從有人類以來到20億人則用了幾百萬年!自上世紀50年代起,世界人口過快增長的步伐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由於基數在不斷變大,過去30年的人口增長規模已經到了驚人的地步。

人口增長過快的一個直接後果

就是過度消耗了經濟成長的成果,使得按人口平均的經濟福利幾乎沒有增加。過去30年,人口增長最快的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儘管這兩個國家淨增加的人口最多,而是非洲的一些國家。在東非和西非,一些國家的人口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增加了一倍!至今在世界上,還有不少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和100年前沒有大的差別,這些國家多數集中在非洲。世界人口達到今天如此大的規模,無疑在考驗地球的承載能力,甚至連地球是否能養活這么多人的問題都要重新思考。自有人出現以後,饑荒、食不果腹和營養不良的陰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同類。即便有了技術革命,土地上的農業收成有了顯著提高,大量荒地改造成農田(往往又是以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作為代價),由於人口增長太快,地球上的糧食供應能力仍然十分脆弱。一方面,人口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全球氣候變得反覆無常,糧食歉收成為經常現象。世界正處在糧食危機之中,而且有可能迎來更大的糧食危機。據世界銀行的估計,全球有近9億人處在飢餓狀態,饑民的增加幾乎和人口增加一樣快。雖然產生糧食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每年淨增加一億人的確是一個重要因素。

人口增長過快的另一個顯著後果

就是世界變得擁擠不堪,降低了生活質量。在人類歷史上剛有國家的時候,世界上每個人的生存和休憩空間有幾平方公里;在工業革命興起時代,世界上每個人擁有的空間接近一平方公里;而今天每人只有2萬平方米了,這裡面還包括高山、沙漠和凍土。世界上再好玩的地方,如果人山人海,也一定興趣索然。人口增長還包含著一個極其重要的命題:地區人口和種族人口結構越來越不平衡,引發新的衝突的機率在加大。現在的狀況是,亞洲增長的最多,非洲的增長最快,從而引發資源與人口的配比嚴重失調。世界上糧食生產潛力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但俄羅斯的人口卻在下降。孟加拉國的糧食生產能力非常有限(比中國的江蘇省大不了多少),但其人口已經超過了俄羅斯!饑荒、疾病始終在亞洲、非洲的大地上肆虐,資源爭奪、戰爭的隱患也始終難消。

白人將成為少數民族

種族人口結構的不平衡增長也將帶來新矛盾和新衝突。由於西班牙語系和拉丁族裔人口增長迅猛,到本世紀中葉,統治了美國200多年的白人將成為少數民族!亨廷頓曾寫過《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認為未來世界的文明衝突不是來自於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而是不同族裔因信奉不同文明價值而展開衝突。不少學者不以為然,政治家也出於選情的需要而有意避之。從5年、10年的時間看,這一問題似乎可以淡化,為了政治也需要淡化,但是,50年以後呢?當美國的白人真的成了少數民族後,世界還會如此平靜?還是統治者在此之前就不讓白人成為少數民族?實際上,像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如果不採取措施極力保持種族人口結構的平衡,經濟和社會也難以保持這么多年的繁榮局面。

劉易斯拐點遲遲未到

當然,人口多對經濟成長也有巨大貢獻。中國的十幾億人口,是中國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規模效應,“劉易斯拐點”遲遲未到。今後,如果政策恰當,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也會步中國後塵,經濟進入長期高速增長時期。但是,即便是規模效應也是有極限的,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人口規模絕不能無限制地擴大。中國今後會讓掉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地位,但我們還是人口大國,還是亞洲國家,還要更多地關注世界人口劇增所造成的衝擊,包括對中國自己的衝擊。科學技術的創新可以緩解資源短缺的問題,而人口的過快增長不是科學技術可以調節的,因此需要人類共同的認知和相互理解,也需要學者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更需要政治家們的高超智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