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指紋史

世界指紋史

本書是國際指紋學界頗有影響的德國指紋學家羅伯特·海因德爾所著的《指紋鑑定法的體系與實踐》一書的中文版。本書翻譯時採用的是出版於80年前的德文版本,是一部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著作。為了適應現代讀者的需要,譯者有重點地選擇了原著中與指紋技術密切相關的第一、二、四、七章作了翻譯,捨去了一些現為人們所熟知,且技術大為改進的部分。本書對於現今的讀者,不僅有益於對指紋學歷史的了解,對於專業的研究者,亦有現實的參考價值。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首先,我向將我的“指紋”論著譯成外文的翻譯家們致謝。在這些譯文中,只有一本是受希臘政府委託辦理的,即第一次出版的全文。許多其他的翻譯都是第一版本的簡化版本。

俄文譯文,這是在我事先不知道的情況下進行的,它幾乎沒有被簡化,相反還包括有彼得堡大學刑法教授撰寫的評語。評語是否符合實際,我無法判斷,因為我不懂俄文。

還有,在德國也出版了一個簡化版本。第三版作為指紋體系與實踐的概論。目前,正在打官司的這一版本,被放棄了圖解說明和很多細節問題。

後來的第十版(各1000件)都與第三版相同。

從現在開始的第十四版(第三次增訂的),對各種問題都作了詳細的論述,正如在第一、二版所做的那樣。不同的地方,就是對文字和圖片的說明都有明顯的擴展。對其最重要的補充說明如下:

第一章,歷史部分。我套用了一系列從日本讀者那裡給我寄來的、關於就讀第一版的讀後意見。此外,除了指紋歷史之外,我現在還論及對人體相貌特徵的簡要描述歷史,並且提示:伯蒂朗肖像法早在公元前的埃及就已經有了先例。

第二章、第三章沒有作重要的變動。

第四章,我敘述了巴黎和里昂的最新登記方法。特別是我最近採用了一種遠程識別體系。對於這種遠程識別體系,在目前的第一版記錄里尚未提供任何信息。與岳根生式體系相比,我自己根據發明者的作品作了敘述。關於柏林體系(倫敦遠程識別體系),據我看來,到目前為止在德國文獻里從未發表有任何信息。

我自己嘗試對此作一簡短的評說。將它與岳根生式體系作一比較,可能會引起專家讀者極大的興趣。為此,我在本書第294頁至304頁上,作了特殊的備註說明。

第五章,除作了小小的補充之外,還插入了一節關於最新的、由德勒斯登採用的單手指登記法和倫敦採用的單手指登記法。

第六章,我寫了一份關於1925年由我所做的試驗——在指紋途徑上的杜勒爾圖片鑑定——報告。這一部分主要包含到目前為止對掌紋圖片的遺傳學的詳細描述。

第七章作了最多的擴充說明。在第一章里,只對伯蒂朗肖像法作了簡短評述。現在,將對其進行詳細論述。有關這部分擴充的理由,在第505頁的文章中已經作了清楚的論述。

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幾乎沒有作任何修改,只有前七章有修改過。

直至最近,我才設法補充了文獻目錄。作這樣的補充說明,主要是在德國和外國的圖書館裡有涉及這方面的資料。因為,從1914年以來,目錄一直處於空白狀態。特別是在巴黎,在我最後一次訪問巴黎國家圖書館(1914年秋天)之際,經驗告訴我,要完整彙編從1914年以來出版的法國文獻已變得不可能了。但是,我相信,我可以列出最重要的德文、英文、法文、義大利文及西班牙文的書刊目錄,以及戰爭時期和戰後時期的雜誌文章。對於在1914年之前的時期,我的圖書資料是完整的。

圖解材料是從250張插圖擴充到905張插圖,圖表從11張擴充到21張。

柏林,1926年8月

羅伯特·海因德爾博士

圖書目錄

第一章指紋的歷史

第一節 公元前時期

第二節 1850年前的亞洲

第三節 1850年前歐洲的指紋

第四節 最新時代

第二章指紋的生理學基碲

第一節 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

第二節 人的指紋終生保持不變

第三節汗孔的數字和形狀各不相同,且終生不變

第四節 乳突紋的功能

第三章指紋登記法

第一節 最簡單的理論登記法

第二節 武塞蒂赫式登記法

第三節 高爾頓一亨利式登記法

第四節 對高爾頓一亨利式登記體系的修改

第五節 對武塞蒂赫體系的修改

第六節 柏林體系

第七節 羅舍爾體系

第八節 對羅舍爾體系的修改

第九節 阿姆斯特丹體系

第十節 波特埃希爾體系

第十一節 最新的巴黎和里昂體系

第十二節 奧洛里茨的鑑定登記手冊

第十三節 掌紋登記對指紋登記的補充

第十四節 單指紋鑑定體系

第十五節 對相同性的確定

第四章其他鑑定方法

第一節 烙印和傷殘

第二節 通緝令中相貌特徵的描述

第三節 照相法

第四節 罪犯相簿

第五節 人體測量學

第六節 其他

附錄原著目錄

編輯推薦

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在兩個人之間不可能找出兩枚相同的指紋,人的指紋從出生到死亡終身不變。這一鐵的事實,奠定了犯罪指紋學堅固而又無可指摘的基礎。

中國人利用這種方法來確認重新犯罪的人……我們用照相機拍攝罪犯的面貌,而他們則留下罪犯的大拇指印,然後再將紋集中登記在一起。假如此人再次落入警察手中,就可以立即將再次錄下的指紋與原存的指紋資料進行比較。

作者簡介

羅伯特·海因德爾(DR.ROBERTHEINDL,1883-1958),德國指紋學博士,樞密顧問,生於德國慕尼黑,1904年至1905年間,先後在瑞士洛桑R.A.拉依斯博士的指紋實驗室和英國指紋學權威、倫郭警察廳廳長愛德華·理察·亨利(EdwardRichardHenry)爵士的指紋工作處工作、學習。

劉持平,男,195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三級警監,痕跡檢驗高級工程師。江蘇省公

劉持平劉持平

安廳特邀刑偵專家,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委員會指紋檢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理信息協會理事,中華指紋博物館名譽顧問,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刑警學院江蘇警官學院、南京森林公安專科學校、河海大學信息學院、江蘇工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刑事技術大全指紋學》副主編;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指紋的奧秘》、《指紋無謊言》、翻譯《世界指紋史》等專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