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

日往月來,物換星移,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興盛與衰微,輝煌與悲愴,和風麗日與腥風血雨,多少事如煙而逝,多少事留傳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這一切匯成了浩瀚的歷史長河,鑄成了燦爛的現代文明。人類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艱辛,世界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那么值得回味,值得深思! 哲人培根說過:“讀史使人睿智”。是的,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掌握關於過去的一門學問,更不是只為獲得展示儒雅、炫耀淵博的一種資本,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為了把握今天,創造明天,是為了充實自己的頭腦,汲取寶貴的人生啟迪。

基本信息

簡介

日往月來,物換星移,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興盛與衰微,輝煌與悲愴,和風麗日與腥風血雨,多少事如煙而逝,多少事留傳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這一切匯成了浩瀚的歷史長河,鑄成了燦爛的現代文明。人類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艱辛,世界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那么值得回味,值得深思!

歷史好比是一道目光,而全世界的歷史,就如同一道沉重幽遠而睿智的目光,解剖著人類上下五千年的漫漫歷程。東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異,人類璀燦迷人的藝術遺產,動盪的遷移,宗教的故事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給人類帶來無盡苦痛的戰爭。這一切的來源和初始,發展至我們所生所處的20世紀末今天,無疑具有更值得我們思索的意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相關

哲人培根說過:“讀史使人睿智”。是的,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學習歷史,不僅是

為了掌握關於過去的一門學問,更不是只為獲得展示儒雅、炫耀淵博的一種資本,了解昨天,

更重要的是為了把握今天,創造明天,是為了充實自己的頭腦,汲取寶貴的人生啟迪。

古往今來,有所成就的有識之士,大都是通古博今的人:二戰時期久負盛名的英國首相

邱吉爾精通各國歷史,過人的學識可與歷史學家相媲美;偉人毛澤東對許多歷史問題都有深

刻的見解,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孜孜不倦地研讀史書;馬克思、恩格斯在史學領域

更是多有建樹,他們所提出的眾多理論學說已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縱觀當今世界,沒有哪

一個發達的國家,不是在眾多的學科中給歷史緼科學以極高的地位,不是在國民教育中給歷

史知識教育以特殊的重視。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歷史哲學家柯林武德就曾指出:研究歷史就是為了對人類目前的活

動看得更清楚。看來,學史確實有著實實在在的“功利性”。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不了解

本國和本民族的歷史都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而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說,只把目光盯在自己

的國家和民族,對世界的歷史一無所知,也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當人類登月的幻想已成現實,當人類探索的足跡已布滿宇宙,當人類用以代步的交通工

具越來越進步,當人類生存的環境及未來的命運聯繫得越來越緊密,人們關於時間與空間的

觀念也在進行著一場革命,人們有理由把自己居住的星球視為一個“村莊”。觀念的革命勢

必帶來行為的轉變,社會發展至今,誰再對別國歷史不聞不問,誰再對異邦文化橫加排斥,

誰就難以成為一名眼界開闊、前途遠大的“地球村”村民。可以說,對於現代人來說,哪一

方面歷史知識的缺乏,都是知識結構的一種欠缺。

歷史知識的普及向歷史讀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大部分讀物是無法滿足這一要求的,其中尤以世界史讀物為甚。

在浩如煙海的史學書籍中,要想找到一本真正把知識性和通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為

一體的世界史讀物,並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對各類史

書有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的語言形式,呆板平直、缺少生氣的敘述方

式,似乎已在歷史書籍與普通讀者之間築起了一道壁障。

的確,過於深奧、抽象的史書常常使非專業人員讀起來感到味同嚼蠟、興味索然,文化

層次不高的人更是不敢問津。何以能使史學從神聖的殿堂走入民間,何以能使人們在如欣賞

文學作品一般的心境中,輕鬆自如地獲取歷史知識,是史學工作者所應該解決的問題。本書

編者不揣淺陋,試圖在這方面作一點努力。

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以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一個個歷史故事,通過一個個妙趣橫生的

歷史故事展現五千年世界風貌,以形象明快的語言描述一個個歷史人物,通過一個個栩栩如

生的歷史人物勾畫人類文明發展的蹤跡,是本書力求突出的特點。另外,為了使本書有一定

的收藏性和直觀性,書中還匯集了大量的珍貴圖片,這會使昔日世界的重要場景盡呈讀者眼

前。總之,向廣大讀者,特別是向廣大青少年讀者奉獻一本人人都能讀得懂的世界史讀物,

是本書編者的心愿。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疏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史學界同行及各界讀者批

評指正。

最後讓我們以下面一段意蘊頗深的話結束這篇前言:“今天由昨天而來,今天裡面就包

括有昨天,而昨天裡面復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於遠古;過去的歷史今天仍然存在著,它並

沒有死去。”(柯林武德語)

為能縱橫馳騁於今日的世界,願你熟知世界的昨天。

圖書信息

世界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

書 名: 世界上下五千年

作者:翟文明

出版社: 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10月

ISBN: 9787507527032

開本: 16開

定價: 16.80 元

內容簡介

《世界上下五千年(彩色圖解)》作為世界歷史的通俗性普及讀物,力求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並通過科學的體例和創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闡釋世界歷史。全書共分為古代文明、爭戰中的帝國、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等9部分,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世界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發展歷程。簡潔的文字、多元的視覺、精美的圖片、新穎的設計等多種要素的有機融合,使歷史與文字變得輕鬆親切,陪伴青少年開始一段愉快的彩色讀書之旅。

圖書目錄

古代文明

古埃及王國的統一

胡夫金字塔

蘇美爾城邦的興衰

邁錫尼的獅子門

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

猶太王大衛

荷馬和《荷馬史詩》

軍事強國亞述

古巴比倫城和空中花園

大流士一世改革

佛教始祖釋迦牟尼

狼孩與羅馬城

伯羅奔尼撒戰爭

博學的亞里士多德

爭戰中的帝國

羅馬軍團

征服波斯

坎尼之役

愷撒大帝

元首屋大維

羅馬和平

耶穌的傳說

匈奴騎兵橫掃歐洲大陸

西羅馬帝國復滅

中世紀

法蘭克國王克洛維

拜占庭的擴張

日本大化革新

查理大帝

諾曼征服戰

美洲瑪雅文化

十字軍東征

成吉思汗

蒙古西征

奧斯曼土耳其崛起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英法百年戰爭

文藝復興時期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文藝復興

大詩人但丁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蘇萊曼一世的征戰

從養羊到圈地

“無敵艦隊”的復滅

伊凡雷帝

尼德蘭革命

三十年戰爭

資產階級革命

查理一世被押上斷頭台

克倫威爾

太陽王路易十四

彼得大帝改革

葉卡捷琳娜二世

美國《獨立宣言》

華盛頓

拿破崙。

滑鐵盧之役

工業革命帶來的變革

工業革命

席捲歐洲的革命

《共產黨宣言》

鴉片戰爭

美國南北戰爭

林肯

普法戰爭

三國同盟

甲午之戰

美西戰爭

日俄戰爭

萊特兄弟造飛機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

戰爭陰雲

冷戰時期

世界新格局

……

編輯推薦

作為世界歷史的通俗性普及讀本,《世界上下五千年》記敘了從人類最早創造文字的兩河流域文明開始,直至21世紀為止,對於人類文明進程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世界上下五千年》分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中美洲文明、黑暗籠罩的中世紀歐洲、追求自由民主的近代世界、戰爭中嬗變的現代世界等篇章,篇章以時間為序排列,向讀者展並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歷史畫面。扣開歷史之門,盡攬經典魅力。

文摘

插圖:

伯來人

你知道“以色列人”的來歷嗎?這還得從上古時代的希伯來人說起。

據《聖經》記載,希伯來人的先祖亞伯拉罕家族起源於蘇美爾。他們是閃族語系的一支,他們最早出現於美索不達米亞。

希伯來人原來是一遊牧民族,大致在公元前1900年至前1500年之間,他們逐漸由美索不達米亞遷入敘利亞,隨後遷入埃及。就在這幾百年間,有一個自稱是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的後裔的希伯來部落開始用雅各的別名稱呼自己為“以色列人”。據《世紀》的記載,在雅各與一位天使角鬥了整整一個通宵之後,他得到了“以色列”這一稱號,意為“神的勇士”。《聖經》中記載了這則故事:天使對那位希伯來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

在旅居埃及的大約300年間,適逢新王國諸法老正試圖創建一個埃及帝國並尋找空前多的奴隸來維持國內經濟的運轉,希伯來人受到了種種奴役。

正是在那時,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希伯來人終於找到了一位領袖即英勇的摩西,他率領他們擺脫了埃及的束縛,離開埃及到了西奈半島(這是位於埃及和迦南之間的一片沙漠地帶),並說服他們崇奉雅赫維神,該神的名字後來被寫作耶和華。

也正是在那時,所有希伯來人都成了以色列人,因為他們在摩西的勸說下相信,耶和華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結果以色列的神也就成了他們全民族崇奉的神。

希伯來人在西奈沙漠地帶遊蕩了大約一代人時間,其後他們決定遷回比這裡富饒得多的迦南,相對於乾旱的西奈荒漠而言,迦南確實太過富饒了,在他們看來是片“流著牛奶和蜜”的地方。

不過這次遷徙並非簡單的搬遷和定居,因為迦南已經為另一個講閃族語系語言的迦南人占領了,後者不願與希伯來人共享他們的土地。因而希伯來人不得不訴諸武力,而事實證明這一歷程進展遲緩且布滿艱辛。

摩西的繼承者約書亞確實奪取了迦南的一些地區,但收穫並不太大,因為遊牧的以色列人裝備較差,無法用圍城戰術攻克迦南防禦堅固的城池。此外,約書亞死後,以色列各部重又各自為政,無法採取統一的軍事行動,因而攻城掠地工作進展更小。

結果,經過一個世紀的征戰,以色列人所獲得的只是迦南的一些丘陵地帶和為數不多的土地較不肥沃的河谷。在公元前1025年前後,一位名叫撒母耳的部落士師以其人格力量贏得了以色列各部落的擁戴,他從所有以色列人中挑選出了一位國王掃羅,是他後來使希伯來人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

古巴比倫王國

巴比倫是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東岸的城市,在兩大河流相距最近的地區,處於兩河流域的中心,扼西亞商路要衝,因此具有極為有利的戰略和經濟地位,有助於以巴比倫為中心的統一。

公元前19世紀初期,阿摩利人以巴比倫為都城,建立了一個國家,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9世紀初至公元前16世紀中葉)。此後巴比倫的地位日漸重要,以致古代的整個南部兩河流域稱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將兩河流域南北兩部統一為奴隸制的中央集權王國,是在它的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時完成的。

漢謨拉比利用附近各國戰爭連綿、彼此削弱的機會,先後攻滅它們,經過38年統一兩河流域,建立起較鞏固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的軍政權力、立法權和司法審判權都集中在國王手裡,有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協助他進行統治。

國家有一支常備軍,其戰士世襲領有份地。必要時,還徵召村社農民組成的軍隊。在地方行政系統中,各級官吏都由國王任命。巴比倫的庇護神馬都克被尊為全國的主神,如同人間的巴比倫國王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一樣。

漢謨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古巴比倫王國奴隸制中央集權強大的標誌之一,它消除了原來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國法令統一起來。

古巴比倫王國時灌溉系統進一步發展,改善了揚水工具。耕犁有所改進,附設有播種漏斗。青銅工具普遍使用,手工業生產提高。制磚、縫紉、寶石匠、冶金、刻印工、皮革工、木匠、造船工和建築工等,可見手工業的分工已經相當細。

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國內外的商業貿易也有了發展。巴比倫、西帕爾等城都是重要的商業中心。王室經濟的商業代理人壟斷著國內外的大宗貿易,經理國家稅收,並進行高利貸活動和土地經營。此外還有許多奴隸主私人經營商業。

巴比倫時期農村社會分化已很激烈,份地已經可以買賣、抵押、轉讓和繼承,長子的繼承份額則為雙份。占有村社份地的人必須向國庫繳納實物租稅,其數額約占收穫量的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而且還要服勞役和兵役。根據習慣法,凡三年不納租稅和不服役者,喪失份地的占有權。絕戶、逃亡戶或三年不納租稅者的份地,都沒歸公社另行分配。

國王擁有巨大的王室(宮廷)經濟,全國各地的神廟經濟均從屬於王室經濟。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數量是可觀的。

王室經濟的基本部分(包括土地、畜群和手工業作坊等)主要集中在蘇美爾地區。

但是,古巴比倫時代王室地產的經營方式,已不同於烏爾第三王朝時代的大規模集中經營,而是將土地劃分成三公頃至十五公頃不等的份地,分配給王室服務的各類人,如王室商業代理人、軍人、手工業者、牧人和中小官吏等等,但主要是分配給所謂“納貢人”。“納貢人”從王室領得份地、種子、耕畜和農具後,自行經營,每年須向王室繳納相當的收穫物。他們不得出賣或抵押份地,但可以世襲占有。

巴比倫國家的穩定並不長久,外族入侵成為很大的威脅。公元前16世紀中葉,古巴比倫被西臺人所滅,但西臺人不久便退走了。到16世紀末,從東北方入侵的加喜特人占領了巴比倫。

公元前13世紀末,加喜特王朝滅亡以後,兩河流域便進入了亞述帝國稱霸的歷史時期。

序言

日往月來,物換星移,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興盛與衰微,輝煌與悲愴,和風麗日與腥風血雨,多少事如煙而逝,多少事留傳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這一切匯成了浩瀚的歷史長河,鑄成了燦爛的現代文明。人類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艱辛,世界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那么值得回味,值得深思!

世界歷史在其發展繁榮的過程中,既有繁榮輝煌,又有曲折艱難,但卻一直步履堅定地向前邁進。當永恆的金字塔築起人類文明的第一塊基石,古老的兩河流域、黃河與恆河也哺育了各具特色的燦爛文明。隨後,蔚藍而又浪漫的愛琴海孕育了古希臘的興盛;西方的歐洲文明與東方的中華文明代代傳承、生生不息之時,許多古老而曾經輝煌的文明卻漸次失落,人們只能在遺蹟上憑弔神秘的西臺、亞述、腓尼基、安息、瑪雅、印加……隨著哥倫布撩開美洲大陸的神秘面紗,一個嶄新的世界開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當瓦特的一聲汽笛吹響了歐洲工業文明的序曲,資本與殖民的高歌猛進則預言了東西方急速失衡的降臨。而信息革命的興起,使東西方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人類得以在無限廣闊的領域中共享信息,世界成了一個“地球村”……

中國人素來重視學習歷史。從世界歷史的興衰演變中體會生存智慧,從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中感悟人生真諦,小而言之個人,是修身齊家的需要;大而言之國家是立於不敗的前提。處在當今信息洪流中的中國,不僅要從自己的歷史,更要從世界歷史的發展中汲取營養。

哲人培根說過:“讀史使人睿智”。是的,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掌握關於過去的一門學問,更不是只為獲得展示儒雅、炫耀淵博的一種資本,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為了把握今天,創造明天,是為了充實自己的頭腦,汲取寶貴的人生啟迪。

為了弘揚歷史,啟示後人,我們組織出版了這本《世界上下五千年》。作為世界歷史的通俗性普及讀本,本書汲取以前世界史作品的成功與合理之處,在內容上注重簡潔性和通俗性的統一。力求將世界歷史的豐富與精彩更直觀、更真實、多層面地表現出來。

由於條件所限,以及編著者的自身能力限制,錯誤與紕漏之處再所難免,望廣大讀者及時指正。

作者簡介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1952年出生,陝西丹鳳人。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

著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白夜》、《懷念狼》、《高老莊》,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臘月·正月》獲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廢都》獲199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浮躁》獲1987年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

作家最近獲得由法國文化交流部頒發的“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