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兵制

中國古代強制部分鄉民世代當兵的制度。又稱軍戶制、士家制。世兵制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齊國管仲輔佐齊桓公曾將國都分為士農15鄉和工商6鄉,其中士農之鄉民平時務農習武,戰時充當士兵出征,世代相傳,可視為世兵制的萌芽。

簡介

中國古代強 制部分鄉民世代當兵的制 度 。又稱軍戶制士家制。世兵制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齊國管仲輔佐齊桓公曾將國都分為士農15鄉和工商6鄉 , 其中士農之鄉民平時務農習武,戰時充當士兵出征,世代相傳,可視為世兵制的萌芽。三國時期,魏國曾實行士兵制,男丁終身為兵,父死子承,兄終弟及。魏晉以後,世兵制幾起幾落,直至清朝還沿襲“世兵制”,當時的八旗兵以旗人(軍戶)世代充任,凡族人男丁“人盡為兵”,“三丁抽一”,留家者為余丁;綠營兵一人當兵,全家編入軍籍,父在子為余丁,父死由子替補,世代以當兵為業。軍籍由兵部統管,不入民冊。

消失

1840年鴉片戰爭後 ,八旗兵 、綠營兵制衰敗 ,招募士兵不再世襲。至此,世兵制在中國兵役制度中消失。

評價

世兵制是三國的一大創造,是在天下殘破、戶口銳減、徵募都難以大規模實行的困難條件下誕生的新制度。這一制度適應了三國的歷史條件,有利於保障國家獲得固定兵源,提高兵員質量。士家當兵是世襲職業,作戰經驗豐富,作戰技能提高,有較強的戰鬥力。世兵制吸收遊民和流民,使之舉戶依附國家,從死亡線上找到安身立命之地,通過終身當兵和家屬屯田解決生計,對他們是有利的。世兵制通過以眾將部曲的家屬為人質,加強了對眾將的控制,抑制了軍中豪強擁兵割據的傾向,保證了軍隊的集中統一,對於結束群雄割據、形成三國鼎立和全國統一,起了一定作用。世兵制雖然有上述種種優點,但也有不少弊端,它使軍隊中人身依附關係,由量變發展到質變;一代兵士衰老後,子弟未長大,國家兵源有時會出現斷層;當士家缺少後嗣時,國家又將出現缺少後備兵源的危機;士家身份後來逐漸降低,挫傷了兵士當兵作戰的積極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