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貸款

不良貸款

不良貸款是逾期貸款、呆滯貸款和呆賬貸款的總稱。逾期貸款指借款契約約定到期 (含展期後到期) 未能歸還的貸款,呆滯貸款是逾期 (含展期後到期) 超過規定年限以上仍未歸還的貸款,或雖未逾期或逾期不滿規定年限但生產經營已終止,項目已停建的貸款; 呆賬貸款是按有關規定列為呆賬的貸款。不良貸款預示著銀行將要發生風險損失。把不良貸款減少到最低限度,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

基本信息

簡介

不良貸款是指出現違約的貸款。一般而言,借款人若拖延還本付息達三個月之久,貸款即會被視為不良貸 不良貸款款。銀行在確定不良貸款已無法收回時,應從利潤中予以註銷。逾期貸款無法收回但尚未確定時,則應在帳面上提列壞帳損失準備。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1995年7月27日發布的《貸款通則》(試行),不良貸款分為逾期貸款、呆滯貸款和呆帳貸款。中國自2002年全面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該制度按照貸款的風險程度,將銀行信貸資產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不良貸款主要指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

長期以來,中國專業銀行信貸資金基本上是粗放式經營,不良貸款在專業銀行貸款中已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不良貸款問題不僅嚴重製約著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變,而且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隱患,已到了非解決不可而又很難解決的地步。分析不良貸款的成因對促進中國銀行業務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類型特徵

不良貸款中國人民銀行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1995年7月27日發布的《貸款通則》(試行),不良貸款分為逾期貸款呆滯貸款呆帳貸款,它們具有特定的含義:

逾期貸款是指逾期(含展期後到期)不能歸還的貸款(不含呆滯貸款和呆帳貸款)。

呆滯貸款是指逾期(含展期後到期)2年(含2年)以上仍不能歸還的貸款和貸款雖然未到期或逾期不到2 年但生產經營已停止、項目已停建的貸款(不含呆帳貸款)。

呆帳貸款是指借款人和擔保人依法宣告破產,進行情償後,未能還清的貸款;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則通》的規定,宣告失蹤或宣告死亡,以其財產或遺產清償後,未能還清的貸款;借款人遭到重大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巨大且不能獲得保險補償,確實無力償還的部分或全部貸款,或者以保險清償後,未能還清的貸款;貸款人依法處置貸款抵押物、質物所得價款不足以補償抵押質押貸款的部分;經國務院專案批准核銷的貸款。

中國自2002年全面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該制度按照貸款的風險程度,將銀行信貸資產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不良貸款主要指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

成因分析

中國專業銀行在股份制改制以前信貸資金基本上是粗放式經營,不良貸款在專業銀行貸款中已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2004年上半年不良貸款下降2004年上半年不良貸款下降

1、“銀行的錢是國家的”的錯誤認識是導致不良貸款產生的重要思想根源

有一些國有企業的領導人甚至認為,國有企業借國有銀行的錢,就好比是一個人把他的錢從一個口袋挪到另一個口袋,償不償還都無所謂。

2、借款人信用觀念不強,償債能力太低,是導致不良貸款產生的客觀原因

一些企業信用觀念不強,與中國對不講信用的企業及其負責人缺乏嚴厲、有效的制裁措施有關,與企業的償債能力太低有著直接的關係。導致企業償債能力太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企業外部的原因,如有些企業或項目沒有進行周密的可行性研究,經營管理不善,投入產出率低,經營效益不好;企業的社會負擔和其他負擔沉重等等。

3、銀行經營管理水平不高,風險防範能力不強,是導致不良貸款產生的主要原因

不良貸款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銀行經營管理水平不高,風險防範能力不強,不良貸款是銀行貸款粗放式經營的必然結果。從銀行內部來看,導致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也是很多的,貸款粗放式經營是主要原因,信貸資產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是銀行自我擴張的結果。如1984 年底的信貸失控就是銀行自己造成的,當時突擊發放的許多貸款如今都已經沉澱了。貸款風險意識不強,貸款大部分為信用貸款,後來儘管擔保貸款的比重在提高,但擔保貸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很成問題,貸款債權的保障程度低;貸款“三查”等信貸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執行時流於形式,貸款權、責、利嚴重脫節,重貸輕管,重放輕收,重存輕貸;信貸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有些掌握貸款發放權力的銀行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差,造成貸款決策失誤甚至貸款被騙,或者不能有效制止企業逃債,有的因為思想素質差,發放“人情貸款”,甚至不惜以貸謀私,從而造成信貸資產流失,等等。

4、黨政部門的行政干預,財政等部門的擠壓,是導致不良貸款產生的重要外因

黨政部門的“順逼”擴張和財政、企業主管部門等部門的“橫逼”擴張。銀行被迫發放“行政干預貸款”。“安定團結貸款”,信貸資金財政化,這是中國不良貸款產生的重要外因。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地方保護主義和本位主義思想嚴重,只考慮本地區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為一些企業逃廢銀行債務提供“保護傘”,對銀行的保全資產工作橫加干預,銀行債權保護得不到法律的充分支持。

解決方法

不良貸款不良貸款

不良貸款的影響:

根據日本的經驗,中國經濟也象日本一樣被不良貸款所拖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不良資產的危害性。

1、不良貸款率高,最大的危害是影響銀行對經濟的支持能力。中國的銀行對貸款極其謹慎小心,就是因為不良貸款太多,影響了銀行放款能力。

2、如果靠發行基礎貨幣來解決不良貸款問題,容易引發通貨膨脹。如果對之掉以輕心,不良貸款的大量發生還會誘發社會道德風險,如果加大處理不良貸款的力度又可能會引起企業連鎖倒閉破產,增加財政風險和社會危機。

不良貸款的解決辦法:

1、加強金融企業的業務監管,保證今後每一筆貸款的質量,防止新的不良貸款產生。

2、加大中國企業的體制改革,強化企業的經營和競爭機制。

3、適當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給一些能救活的企業輸血,使之起死回生。

4、發行基礎貨幣,沖淡不良貸款。

第3和第4種辦法都是增加貨幣供給,通過適度通脹抵消不良貸款,從而活躍中國經濟,使經濟增加活力。

現狀分析

貸款概念

不良貸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貸款協定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或者已有跡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貸款協定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而形成的貸款。

我國曾經將不良貸款定義為呆賬貸款、呆滯貸款和逾期貸款(即一逾兩呆)的總和。我國自2002年全面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該制度按照貸款的風險程度,將銀行信貸資產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不良貸款主要指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

貸款估算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降低不良貸款上的確下了不少功夫,如嘗試製定嚴格的信貸管理制度,信貸業務的完全程式化改革,規定降低不良貸款的指標等。但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仍嚴重偏高,尤其四大國有銀行為最。2004年,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減少3946億元,下降4.56個百分點,已降至13.2%。這個比例已經遠遠高出世界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餘額和比率仍處於高位,不僅已超過《巴塞爾協定》的要求,而且與國際先進銀行不良貸款比率應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遠。如果考慮各國有商業銀行對外公布的數字相對保守的因素,那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更是可想而知。

負面影響

相關數據

截至2003年國內各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及不良貸款率
單位:億元人民幣

銀行名稱 貸款 不良貸款額 不良貸款率
中國工商銀行 29578.37 7598.78 21.56%
中國建設銀行 17663.88 2679.60 11.90%
中國農業銀行 19129.60 6982.03 30.07%
中國銀行 18161.89 4085.31 18.07%
合計 84533.74 21345.72 25.26%

危害性

根據日本的經驗,中國經濟也象日本一樣被不良貸款所拖累。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不良資產的危害性。
1.不良貸款率高,最大的危害是影響銀行對經濟的支持能力。中國的銀行對貸款極其謹慎小心,就是因為不良貸款太多,影響了銀行放款能力。
2.如果靠發行基礎貨幣來解決不良貸款問題,容易引發通貨膨脹。如果對之掉以輕心,不良貸款的大量發生還會誘發社會道德風險,如果加大處理不良貸款的力度又可能會引起企業連鎖倒閉破產,增加財政風險和社會危機。

解決辦法

1、加強金融企業的業務監管,保證今後每一筆貸款的質量,防止新的不良貸款產生。
2.加大中國企業的體制改革,強化企業的經營和競爭機制。
3.適當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給一些能救活的企業輸血,使之起死回生。
4.發行基礎貨幣,沖淡不良貸款。
第3和第4種辦法都是增加貨幣供給,通過適度通脹抵消不良貸款,從而活躍中國經濟,使經濟增加活力。

不良示例

企業不良貸款玩起“大轉盤”
不良貸款不良貸款
企業因不良貸款產生的壞賬,總讓銀行心慌慌,為了避免更多的貸款計入壞賬造成利潤下降,有些銀行絞盡腦汁,開始玩起了壞賬“大轉盤”。某商業銀行的分行為一筆5億元的房地產開發貸款百般困擾。借款的開發商開盤後銷售情況很差,造成資金回籠困難,無法按時償還該銀行的貸款。
按照銀行貸款五級分類規定,這筆貸款從利息違約開始就計入五級分類中的關注類貸款。如今,這筆貸款就要下滑至不良類貸款。一旦下滑至不良類,該分行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行長及相關責任人肯定會被問責,整個分行上下也會受到嚴厲的批評。因此,該分行千方百計為這筆不良貸款找尋“大轉盤”的下家。
不久後,某資產管理公司得知了此事。由於臨近年末,各家銀行都儘量壓低不良貸款。在貸款變成不良貸款後,銀行會讓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這樣就能在財務報表上讓不良貸款“消失”。
具體操作手法是:銀行與資產管理公司簽定債權轉讓契約,銀行賣斷這筆貸款;資產管理公司與開發商簽定債權重組契約,資產管理公司通過下設的公司以委託貸款形式、以20%的年利率向開發商授信,讓開發商償還銀行貸款,但款項直接劃給銀行,不由開發商經手。資產管理公司當然不會做賠本的買賣,它一方面從銀行獲得基準利率下浮10%的貸款,另一方面將資金借給開發商,獲得超過基準利率一倍多的收益率。
可以看出,這筆貸款從銀行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後者可以藉此大賺一筆。同樣5億元的貸款,銀行的年利率為7%,而轉手到資產管理公司後,利率高達20%,翻了一倍多,對開發商的財務壓力可想而知。
面對強勢的銀行,房地產開發商也只能配合,因為一旦進入銀行授信“黑名單”,所有融資渠道基本都會被關上。面對資產管理公司近乎苛刻的貸款條件,“大轉盤”中的輸家也只能繼續玩下去。
業內專業人士指出,雖然銀行通過這種賣斷貸款的方式掩蓋了壞賬風險,有助於讓資產質量顯得“乾淨清透”,但實質上是將風險從銀行轉移到信託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影子銀行”的金融體系中。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對中國日益膨脹的“影子銀行”風險以及可能引發的信貸風險、流動性錯配和道德風險提出警告。IMF表示,一些估算顯示,通過“影子銀行”提供的借貸總額占中國GDP的比率高達40%,加強監管和防範風險十分必要。

階段壓力上升

持續受國內外巨觀經濟形勢的不利影響,2013年國內銀行業面臨不良貸款階段性的上升壓力。
上證報資訊統計發現,截至9月末,工、農、中、建、交等五家國有大行不良貸款餘額均出現上升。其中,工商銀行不良餘額增幅較大,不良貸款餘額為873.6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7.86億元。與此同時,儘管五大行撥備覆蓋率仍維持在217%至347%的較高水平,但多家銀行較上年年末仍普遍下降。
在股份制銀行中,中信、民生、光大、興業、招行等多家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出現雙升,其中不良貸款餘額較年初增加31億元至54億元。與五大行類似,股份行撥備覆蓋率亦維持在較高水平,但較上年年末亦普遍下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