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舞之鶴

不舞之鶴

不舞之鶴,拼音為bù wǔ zhī hè,一般情況下用來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出自昔羊叔子有窯主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而不肯舞。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基本信息

同韻詞

不舞之鶴不舞之鶴
郢人斫堊、勸善懲惡、人心難測、固不可徹、旌善懲惡、鬼神不測、忍飢受餓、變顏變色、麤枝大葉、黯然失色[3]

出處

昔羊叔子有窯主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而不肯舞。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成語故事

西晉時期,尚書左僕射羊祜家裡養了一隻白色的丹頂鶴,他十分喜歡這隻鶴。鶴在吃飽喝足後盡情狂舞,他向客人誇獎鶴是如何有靈性,客人前去觀看,鶴因為有生人在場,怎么也不起舞,讓客人大失所望,說這是一隻不舞之鶴。

成語示例

競以不舞之鶴為羊公辱:意謂自己無能,辜負了賞識者的厚望。蒲松齡以自己科舉受挫,有負責禕祉的器許,故有此喻。

譯文:他剛到淄川任縣令時,我當時還是個少年,承蒙他器重和讚許,而我愚鈍不才,竟在科舉受挫,辜負了老師的厚望,正如羊叔子有一隻鶴善於跳舞,在客人面前一試,偏偏不跳使羊叔子丟臉一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