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音樂

主要是以德國作曲家K.施托克豪森為代表的不確定性音樂,如《第十一鋼琴奏鳴曲》施托克豪森1928年8月22日生於默德拉特。不僅僅是一位廣受爭議的20世紀作曲家,而且對整個戰後嚴肅音樂創作領域有著巨大的影響。

不確定性音樂

內容

與唯理的、數學的序列

音樂和推測統計學相反,在50年代出現了以美國作曲家

J.凱奇為代表的偶然音樂和以德國作曲家K.施托克豪森

為代表的不確定性音樂。和其他現代派音樂不同,偶然

音樂並非一種技法,而是一種思想和音樂觀的表現,來自

中國的易經和佛教的禪,特別是其中的神秘主義。在這

種音樂中,凱奇甚至把沉默的無聲也看作是音樂,過去把

音樂中的休止看作是無聲之音的作曲家大有人在。然而

象凱奇這樣把沉默的無聲之音與有聲之音等量齊觀,甚

至把它看得比有聲之音更為重要,卻是前所未有的。凱

奇的無聲作品《4分33秒》,在演出時只見鋼琴家打開琴

蓋在鋼琴前呆了 4分33秒,凱奇認為這時鋼琴雖是無聲,

但在聽眾間卻有各種不同的反響,而這種存在於外界的

偶然而生的聲響才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音樂,這種偶

然作用不但沒有樂音與噪音的區別,而且也沒有音樂會

場與外界的區別;他同時進行過鋼琴新音響的探索。

與偶然音樂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不確定性音樂,與過

去的即興演奏有深厚的淵源,但它在發展中走向了極端。

不確定性音樂可以任意選擇某一音樂素材或者演奏記號,

然後由一位或數位演奏者自由地即興演奏。這種演奏效

果千奇百怪,只有通過錄音才能保留。在演奏時還可以

隨意加入詩歌朗誦、舞台動作、甚至聽眾的自由表演,

也常與電子音樂、電腦音樂相結合。施托克豪森在1956

年創作的《第十一鋼琴曲》是這類音樂的先驅。它共有

19個片斷,記在一張紙上,演奏家可以隨意演奏他所看到

的部分。他還規定了 6種速度、6種力度和6種變音方式,

演奏家每段演奏選擇其中一組規定用法,如此演奏3次之

後,樂曲就算結束。他在1959年創作的打擊樂曲《循環》

也具有這種特點。演奏者站在20多件排成圓圈的打擊樂

器中間,可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演奏。樂器圈上放著

16張標有特殊記號的譜子,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止,可以

從任何一點開始,順次奏完其餘的譜子,演奏一個周期

以後回到起點時,樂曲就結束了。這種音樂的代表者還有

凱奇、M.費爾德曼(1926~ )、L.奧斯汀(1930~ )
等。

配圖

所屬分類

現代主義音樂
外國音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