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33秒

4分33秒

《4分33秒》是BBC交響樂團音樂會的一部分,屬無聲樂曲,休止符長達4分33秒,由美國著名實驗音樂作曲家、作家、視覺藝術家約翰·凱奇演奏。作曲家約翰·凱奇請鋼琴家上台在鋼琴前坐下。觀眾們坐在燈光下安靜地等著。1分鐘,沒有動靜,2分鐘沒有動靜,3分鐘,人們開始騷動,左顧右盼,想知道到底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鋼琴家站起來謝幕:“謝謝各位,剛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基本信息

無聲音樂

《4分33秒》,一曲絕世經典。

美國音樂家約翰.凱奇是20世紀最具爭議的先鋒派大師。

他的無聲音樂《4分33秒》驚世駭俗,作為行為藝術的先驅,他不斷製造音樂的轟動效應。是一位孜孜不倦的音樂試驗家,他摒棄了傳統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法。以“加料鋼琴”的先驅者出名,“加料鋼琴”就是在傳統鋼琴的弦上或各弦之間,放上各種不同的物體,從而改變原來的音響和音色。

凱奇研究了機遇音樂、電子音樂的無音樂,這些音樂都縮小或間接地排除了作曲家的作用。他的作品《4分33秒》是最著名的、前所未有的無聲樂曲,該曲的休止符長達4分33秒,創最長休止符的世界記錄。他用拋硬幣算卦的方法作曲,還常把正演唱的歌手平放在鍵盤上。他以領袖和先知的地位居於先鋒藝術的中心達幾十年之久,他參禪悟道,從《易經》吸取靈感,曾一度信奉毛澤東思想。權威的《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給他作曲家、哲學家、音樂家的桂冠,稱其為二戰之後,衝擊力最大,無人能出其右,影響波及舞蹈、繪畫、電影電視、印刷製作和詩歌等整個藝術世界。他說,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應該被抹平,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音樂是一種從希望到失望到絕望的過程,《4分33秒》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BBC首次播放無聲音樂《4分33秒》

如果你在收聽或者收看BBC頻道時突然發現收音機和電視不出聲,千萬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急著換台。此時正欣賞的是世界著名、不可多見、卻又頗具爭議的先鋒藝術家約翰·凱奇最知名的大作《4分33秒》。

知道約翰·凱奇大名的人一定都知道他這段最有名的樂曲,它被評為世界上音符最少的樂曲,也是最著名、前所未有的無聲音樂。

BBC經典音樂電台“Radio3”的導播羅傑·賴特表示,《4分33秒》是美國經典,可人們此前談論甚多,演出甚少。此次在倫敦巴比堪(Barbican)中心的演出將是該樂曲首次在英國的播出,並於晚些時候在BBC電視頻道中播出。在電台中播放《4分33秒》必須關閉一套緊急備用系統,該系統是專為電台突然停播、毫無聲音而備用插入的。

《4分33秒》是BBC交響樂團音樂會的一部分,該樂團此前已經在指揮勞倫斯·福斯特行雲流水般的指揮棒下對該樂曲排演多次。總經理保羅·休斯告訴BBC電台,樂隊在演出開始前會進行調音,並且在演奏過程中會在凱奇規定的三個樂章每段結束時翻頁樂譜。這可能是他們有史以來最輕鬆而又最莊重的一次演奏。賴特相信,屆時聽眾絕對不虛一聽。賴特表示:“如果電台要在三小樂章中間插播內容的話,整體演出時間可能不止4分33秒,還要長一些。”

約翰·凱奇1992年去世,享年79歲。他相信,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應該被剔除,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最平凡處方可見到美的真諦。

《4分33秒》也頗符合中國古典文化中“無聲勝有聲”的意境,這首絕對無聲的有聲作品令藝術家和觀眾必須絕對“洗耳恭聽”。1952年初次演出時,鋼琴家走上舞台,端坐4分33秒後,連琴鍵都沒有碰一下就宣布演出結束,為此該曲曾引發大規模抗議。即使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仍然在觀眾中頗具爭議。

不過至少現在法院已經認可了它的價值。2002年,凱奇的出版商指控英國音樂家邁克·巴特剽竊凱奇作品。巴特在他的“行星”搖滾樂隊唱片中有一分鐘的沉默。為此,巴特最終向約翰·凱奇信託委員會支付了高達6位數的罰金,真正見識了“沉默是金”。

小說作品

《4分33秒》是邱華棟的一篇中篇小說。

作者介紹

邱華棟,男,當代實力派作家。1969年生於新疆昌吉市,祖籍河南西峽縣。16歲開始發表作品,18歲出版第一部小說集,1988年被破格錄取到武漢大學中文系。199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在《中華工尚時報》工作多年,曾為《青年文學》雜誌執行主編,現為《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青聯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