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顯性

不完全顯性

不完全顯性(incomplete dominance):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後,F1顯現中間類型的現象。

概述

不完全顯性遺傳示意圖不完全顯性遺傳示意圖

不完全顯性(incompletedominance)又叫做半顯性(semidominance),其特點是雜合子表現為雙親的中間性狀。
如柴茉莉(Mirabilisjalapa),紅花品系和白花品

不完全顯性不完全顯性
雜交,F1代即不是紅花,也不是白花,而是粉紅色花,F1互交產生的F2代有三種表型,紅花,粉紅花和白花,其比例為1:2:1。

金魚草的花色也是如此。安大路西亞(西班牙南部一區域)雞的羽毛,家蠶的體色,馬的皮毛,金魚身體的透明度等(圖4-3b)都屬此類不完全顯性。為什麼會產生不完全顯性的現象呢?以紫茉莉為例,兩個正常R基因產生的酶的劑量才能產生足夠的紅色素。當基因發生無效突變時,便失去功能,不能催化紅色素的產生、故rr為白色。只有一個正常的R基因,其產生的酶就只能產生部分紅色素,所以RR為紅色,Rr為粉紅色,rr為白色。馬皮毛的顏色是因為D是淡化基因,馬的棕色由bb決定DD不起淡化作用,dd起很強的催化作用,使皮毛呈白色,Dd只有一個d起淡化作用,使馬呈淡棕色。同樣具有劑量效應。

我國學者陳楨曾系統地研究了金魚的起源和遺傳。發現普通金魚(TT)能合成酪氨酸氧化,使酪氨酸在細胞里合成各種色素,呈現出絢麗的色彩。有突變型(tt)是酪氨酸氧化酶缺陷型,不能合成色素顆粒,所以身體透明,從外面可以看到金魚的內臟。普通金魚和身體透明的兩種金魚的F1代是一種半透明魚,也就是說單個“T”基因合成的色素量尚不能完全改變透明狀態,所以雜合體呈半透明狀態。

雜合子的一對等位基因各自都具有自己的表型效應,稱為共顯性(codominance)。MN血型是最好的例子。在人類的M-N血型系統中有三種血型,M,N和MN型,他們是由基因型LMLM,LNLN和LNLN決定的。M型個體的紅細胞膜上有M抗原,N型個體的紅細胞膜上有N抗源,而MN型個體的紅細胞膜上既具有M抗原又有N抗原,也就是兩種基因在同種組織中都得到了表達。這是由一對等位基因中的一個發生了異效突變,它會產生不同的表型效應,當這一對等位基因雜合時,兩種表型(M抗原和N抗原)同時共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