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華民俗常識

十一、中秋節 十八、茶行 十九、酒行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中原農民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2月1日)
叢書名: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一本通
平裝: 39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807393815, 9787807393818
條形碼: 9787807393818
尺寸: 22.8 x 18 x 3.2 cm
重量: 621 g

內容簡介

《不可不知的中華民俗常識》包括中華姓氏文化、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十二生肖民俗文化、中國諸神、民風民俗、天文曆法、中華神秘文化、民間工藝、民間戲曲、傳統行業(舊行當)、傳統遊戲等十七章內容,語言通俗易懂,並配有圖片。是一本了解中華民俗常識的不可多得的通俗讀物。
一個人從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於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於民眾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繫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 這本“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一本通”,包含了中國的節日文化、姓氏文化等眾多的民俗常識,幫助您全面地了解中華的民俗。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姓氏文化
一、中國姓氏的起源
二、中華姓氏十大始祖
三、“百家姓”
四、姓氏家譜
五、姓氏郡望和堂號
六、中國人的名、字、號
七、中華取名學
第二章 中華傳統節日文化
一、春節
二、元宵節
三、立春
四、春龍節
五、清明節
六、浴佛節
七、端午節
八、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
九、七夕乞巧節
十、鬼節
十一、中秋節
十二、重陽節
十三、送寒衣節
十四、冬至
十五、臘八節
十六、祭灶節
十七、除夕
第三章 十二生肖民俗文化
一、十二生肖的產生
二、十二生肖的選擇
三、十二生肖的排序
四、各地生肖信仰
五、十二生肖守護神
六、十二生肖的歇後語
七、有關十二屬相的成語
八、十二生肖紀年對照表
第四章 中國諸神
一、神話的起源
二、中華創世神
三、吉祥神六
四、保護神
五、婚育神
六、居家神
七、行業神
八、自然神八
九、生肖守護神
十、本命神
十一、諸神誕日
第五章 民風民俗
一、我國傳統的婚嫁禮儀
二、中國傳統喪葬習俗
三、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
四、傳統生育習俗
五、傳統的祝壽習俗
六、本命年習俗
七、古代禮儀
八、傳統民間禁忌
九、民間吉祥象徵
第六章 天文曆法
一、曆法
二、天干地支
三、二十四節氣
四、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第七章 中華神秘文化
一、太極
二、八卦
三、河圖洛書
四、陰陽五行
五、風水
六、方術
七、巫術
第八章 民間工藝
一、風箏
二、剪紙
三、泥塑
四、麵塑
五、唐卡
六、刺繡
七、年畫
八、蠟染
九、花燈
十、陶瓷
十一、臉譜
十二、面具
十三、漆器
十四、木雕
十五、文房四寶
十六、香包
十七、中國結
第九章 民間戲曲
一、秧歌戲
二、道情戲
三、花鼓戲
四、二人轉
五、皮影戲
六、木偶戲
七、社火
八、儺戲
第十章 傳統行業(舊行當)
一、種植行
二、狩獵行
三、採集業
四、捕漁行
五、飼養行
六、陶瓷行
七、石匠行
八、木匠行
九、鐵匠行
十、磚瓦匠行
十一、紡織行
十二、編織行
十三、糧食行
十四、屠宰行
十五、肉鋪行
十六、水產行
十七、果蔬行
十八、茶行
十九、酒行
二十、調料行
二十一、錢莊
二十二、典當行
二十三、採礦行
二十四、冶鑄行
二十五、博彩行
二十六、印刷業
二十七、文具行
二十八、豆腐行
二十九、燒烤行
三十、冷飲行
三十一、糖果行
三十二、糕點行
三十三、裁縫行
三十四、印染業
三十五、理髮行
三十六、陸運行
三十七、水運行
三十八、教育行業
三十九、醫藥行業
四十、巫醫
四十一、算命行
四十二、戲劇行
四十三、武術行
四十四、雜技行
四十五、戲法行
四十六、說唱行
四十七、馬戲行
四十八、軍人
四十九、衙役
第十一章 傳統遊戲
一、成人遊戲
二、民間兒童遊戲
第十二章 中國民居
一、北京四合院
二、客家土樓
三、陝北民居
四、山西民居
五、上海民居
六、雲南民居
七、五邑民居
八、潮汕民居
九、西南高原山寨民居
十、藏族民居
十一、東北民居
十二、徽州民居
十三、西遞村
十四、浙江諸葛村
十五、党家村
十六、蘇州民居
第十三章 中國服飾
一、服飾發展歷史
二、中國各民族服飾
第十四章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一、中國人的飲食風俗
二、中國各地特色名吃美食
第十五章 民間文字遊戲
一、俗語
二、諺語
三、歇後語
四、繞口令
五、燈謎
六、酒令
七、對聯
第十六章 民間信仰
一、廟會
二、請龍會
三、燈會
四、道場
五、打醮
六、祭祖
七、畜節
第十七章 地名來歷
一、北京
二、天津
三、上海
四、重慶
五、內蒙古自治區
六、廣西壯族自治區
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八、西藏自治區<三七八
九、寧夏回族自治區
十、香港特別行政區
十一、澳門特別行政區
十二、台灣省
十三、河北省
十四、河南省
十五、山東省
十六、山西省
十七、黑龍江省
十八、吉林省
十九、遼寧省
二十、青海省
二十一、江蘇省
二十二、安徽省
二十三、浙江省
二十四、福建省
二十五、江西省
二十六、湖南省
二十七、湖北省
二十八、廣東省
二十九、海南省
三十、甘肅省
三十一、陝西省
三十二、四川省
三十三、貴州省
三十四、雲南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