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渚湖三道茶

江南靈秀之地德清,山水清嘉,歷史悠久。東苕溪、古運河流淌不息,曾孕育像唐代詩人孟郊、當代紅學大師俞平伯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厚德載物,名揚天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德清,人且尚德,如水至清,民風古樸,茶事清雅。比如下渚湖畔的“三道茶”風俗,就深深烙有古代茶道遺風。

簡介

下渚湖畔的“三道茶”風俗,有古代茶道遺風。下渚湖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陶冶人的淡泊、博愛、謙和、善美和剛強的襟懷。茶被譽為神奇的“東方之草”。形成茶葉色香味的茶多酚具有保健功能。飲茶不僅有助於清除人體血液中的毒素,還有固齒消脂,清肝明目,提神醒腦,解除疲勞等功效。常喝一杯茶,有利於身心健康,延年益壽。茶為國飲,名不虛傳。
“下渚湖三道茶”,古老而淳樸的迎賓待客之禮數,在千年後的今天,在德清城鄉坊間,仍得到完美的傳承與弘揚,令無數觀光遊客心儀神往。春夏秋冬,四時佳節,或走親訪友,或談古論今,主人都會端上“三道茶”招待賓朋與故舊。這古老的“三道茶”習俗早已融入尋常百姓人家日常生活起居,特別是下渚湖一帶民間一直延續這種“三飯六茶”之茶禮古俗。

特點

“下渚湖三道茶”分甜茶、鹹茶和清茶三種風味迥異的茶道,當您一一品嘗過後,或許唇齒留香,或許一生難忘。

頭道茶

有俚歌云:“洪釣一轉天為雲,紙薄冰瑩鴨羽輕,看似平常最珍貴,只饋產婦與親朋。”這是指一種用糯米做成的食品:鑊糍,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農家特產,“三道茶”里泡甜茶用的。鑊糍是人工撻出來的,顏色乳白,完整的宛如大碗,碎裂的則像天上片片雲朵。鑊糍既可乾吃,也能加幾小勺糖,沖入開水泡軟吃,甜甜的,香香糯糯的,入口即化。
觀賞優雅的茶藝表演是一種美的享受,茶藝講究謙、、和、美。茶藝者彬彬有禮,一名煮水人,一名泡茶人,一名持果盤。泡茶人溫杯淨手,煮水人點頭搖扇。將片片雪白鑊糍輕輕撥入茶碗中,加白砂糖,玫瑰點綴其中,色香味俱佳,在清靜祥和的氛圍中品嘗第一道可口的甜茶,令人回味無窮。

二道茶

第二道鹹茶,為下渚湖最具特色的“防風神茶”。三合鄉方圓百里為夏禹時代治水英雄防風汪芒氏故國。當地民間以配料獨特的烘青豆鹹茶為飲,家家戶戶浸潤古老的鄉土茶俗“打茶會”,世代相沿,令世人嘆為觀止。這道江南鹹茶在茶聖陸羽的《茶經》中有記載。
將新鮮青毛豆剝殼,入淡鹽水煮熟,炭火焙烘,加工成綠如翡翠,鬆脆上口,鹹淡適中香而鮮美的烘豆。橙子皮與柑橘同屬芸香科,取其皮切成細絲條,加鹽醃製,有理氣化痰,健脾胃之功效。草本植物圓珠狀的紫蘇籽、細細的野芝麻沖泡時浮於水面,齒嚼而碎,余清香,提神醒腦,健脾開胃。胡蘿蔔乾丁有健脾養血之效,這些均稱之為茶禮果。上好綠茶葉也不可或缺。三名端莊文雅茶藝者身著唐裝,溫婉輕盈,手端茶盤,演繹防風神茶沖泡過程。茶禮果被請進茶盞,稱為五子登科,若使茶香可口,潤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式,茶藝者將茶簪放在茶盞中輕輕轉動,茶禮果開始慢慢地在水中融化。高提茶壺,鳳凰點頭,水在碗中轉,果在水中游,翡翠般碧綠的烘豆在熱水的浸泡下膨脹起來,胡蘿蔔乾色澤鮮艷,芳香四溢,一碗香噴噴,鹹滋滋的烘豆茶沖泡完畢,請諸位品嘗。
防風神茶的吃法頗有講究,頭道,先品嘗茶湯原汁;第二道,才吃烘青豆。吃茶者左手舉茶盞至胸前,盞口朝里作45度傾斜,右手掌底輕輕叩擊盞口,叩一下,茶盞底部的食物往上推一點,再叩再吃,如此再三,直到全部吃完。飲者舉止有禮,主客皆大歡喜。三合楊墳一帶獨特的鄉村茶道“打茶會”,早在十餘年前,已被央視製作成茶文化民俗紀錄片而聲名遠揚。[1]

三道茶

有道是:一碗滿口甜,二碗精神爽,三碗促膝拉家常。當品嘗了甜茶和鹹茶以後,再來吃第三道沁人心脾的“清茶”,才算功德圓滿。這“清茶”產自清幽的莫乾山高山區莫乾黃芽,為稀有的黃茶珍品,其品質可與安吉白茶、長興紫筍等名茶媲美。莫乾黃芽的生長環境得天獨厚,群山連綿,生態綠色,吸露吞霧,純手工炒制自然深受世人青睞,現已獲得國家“原產地保護商標“註冊。莫乾黃芽茶香馥郁,湯色清澈,茶味鮮醇,回味甘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