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渚

西渚

西渚鎮位於中國著名陶都--宜興市的西南。地處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腹地,滬、寧、杭大三角中心,水陸交通十分發達。全鎮總面積66.6平方公里,有10個行政村,289個村民小組,9204戶,總人口29261人。西渚鎮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宜工宜農宜商宜居。全鎮現有工業企業100餘家,亞麻紡織、銅材、鋁材加工已成為本鎮的支柱產業;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農業資源極為豐富,花卉苗木,優質茶果、生態養殖、綠色糧油、蠶桑生產已成為主體產業;境內有著江蘇省第二大水庫--橫山水庫,庫區山水相依,景色宜人,“橫山夕照”被評為宜興市十佳景點之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西渚概況

西渚鎮位於我國著名陶都--宜興市的西南。地處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腹地,滬、寧、杭大三角中心,水陸交通十分發達。全鎮總面積66.6平方公里,有10個行政村,289個村民小組,9204戶,總人口29261人。西渚鎮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宜工宜農宜商宜居。全鎮現有工業企業100餘家,亞麻紡織、銅材、鋁材加工已成為本鎮的支柱產業;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農業資源極為豐富,花卉苗木,優質茶果、生態養殖、綠色糧油、蠶桑生產已成為主體產業;境內有著江蘇省第二大水庫--橫山水庫,庫區山水相依,景色宜人,“橫山夕照”被評為宜興市十佳景點之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西渚有著青翠欲滴的山,碧波照影的水,潔白似錦的雲,和煦溫情的風,更有著質樸爽朗熱情好客的人,她猶如一顆鑲嵌在宜興大地上的明珠,熠熠發光。西渚熱忱地歡迎您!

歷史沿革

因西渚位於太華山區下游,歷史上曾流傳著“七十二澗下西洋,三日雨水成汪洋,十年到有九年荒”的民謠,故得名為“西洋渚”。

1949年5月,成立西渚鄉,屬張渚區。1949年9月,屬鯨塘區。1956年2月,屬善卷區。1958年9月,屬竹海人民公社。1959年1月,成立西渚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為西渚鄉。原橫山鄉成立於1972年,1992年5月,原橫山鄉的橫山、團結、荷花、桑場村併入西渚鄉。2000年6月,西渚元上兩鄉合併,定名西渚鎮。

1995年,橫山、桑場兩村合併為橫山村,1999年,嶺西、大蔣合併為溪東村,百畝、澗頭合併為溪西村,西渚、廣橋合併為西渚村,珠潭、吾橋合併為珠潭村,金山、牌樓合併為金樓村,篁里、潘墩合併為篁里村。2001年,團結、荷花合併為聯誼村,小王、五聖合併為五聖村,磨山、白塔合併為白塔村,筱里、魯山合併為筱里村。2003年,屋溪、西渚合併為西渚村,下蔣、白塔合併為白塔村。2005年,篁里、蔡塘合併為篁里村。2006年,橫山、聯誼合併為橫山村,西渚、珠潭合併為西渚村。

人口語言

1992年,原西渚鄉有2481戶,13000多人口。原橫山鄉有1103戶,5400人,撤併時約有3200餘人併入西渚鄉。原元上鄉有2900多戶,12180多人。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27351人,人口密度為410.3人/k㎡。 西渚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居民的構成多為歷史移民,成份複雜、習俗繁多。走進民間常會聽到多種方言,有“河南話”、“溫州語”、“蘇北腔”、“雲南音”。“宜興話”才是本地土語。“溫州人”、“蘇北人”於不同時期,或為生活計,或投親靠友,游散落戶西渚,“溫州人”愛靠山而居,集中在南部丘陵山區,以五聖、小王居多;“蘇北人”則依水而生,大多在北部圩區,以蔡塘、魯山較多;“雲貴川人”大多是近年來的婚進人口,以後圩亳陽為多。 除此以外,西渚歷史上有三次規模較大的移民過程,這是西渚居民形成的主體。一次是在南宋時期。當時,北方金國南侵,連年戰爭,朝廷腐敗,將京都由開封南遷臨安(今杭州),在當朝皇帝南遷的過程中,臣民也跟隨南移,遷移中百姓擇地隨處而安。這次遷移逃亡過程中,西渚落居了一批人口,其中一“任氏”落戶“筱里巷”,至明代,“任氏”已形成大族。一次是清同治年間移民。鹹豐末年,“太平軍”起(以洪秀全、楊秀春為首的起義軍),占據江南,危及朝廷,於是清朝便派大臣曾國藩任江南剿匪大元帥,建江南大營,剿滅“太平軍”。平亂後,因戰亂和瘟疫,江南人口幾近滅絕。就“筱里巷”而言,當時有居民二千多,戰亂期間逃亡,後返鄉者僅18人。曾國藩看到這種景象,便上書朝廷:“江南土地肥沃,人口銳減,田園荒蕪,戶舍為墟”,建議移民於江南。朝廷便決定將人多為患的河南人口疏散遷移至江南,落戶開墾。據說當朝為鼓勵移民,三年免交賦稅。西渚的“河南人”主要來自河南光山、羅山、開封、商城等地,距今有140年有歷史。一次是蘇州移民。60年代初,國家處於三年困難時期,當時作為消費城市的蘇州,生活必需品匱乏,有餓死人之嫌,蘇州市政府便決定有計畫地外遷部分無業市民。外遷宜興的蘇州市民,主要在西渚、元上、橫山、善卷山區落戶,以耕作自給,當時政府發給200元/戶的補助作為安家,這些蘇州移民至今仍享受蘇州政府的定補。 此外,還有橫山水庫移民。50年代中葉至60年代初,原水庫庫區的釣橋近1000戶農民拆遷,安置在附近各村。

地名故事

橫山 相傳,明朝洪武年初,一日,朱元璋得知江南一帶災情嚴重,召謀臣們商議克災之策,遂派劉伯溫巡視江南,親眼見“七十二澗下西洋,十年倒有九年荒”之民間苦難,悲嘆地說:“要想根治水患,除非把山橫過來攔水。”從此,取名“橫山”。 吊橋 在橫山水庫的中央,原先有個吊橋村,1958年至1967年全部搬遷,共搬遷民房2678間。吊橋村以三個長工建造的一座“吊橋”而得名。村西曾有廟宇三間,稱為“魚王廟”,每年農曆六月有香火。相傳,幾個牧童放牛至一池潭旁,發現池潭中有無數條魚擠在一起,其中有一大魚已死亡。牧童好奇,便以魚骨作樑柱,魚刺為椽,魚鱗當瓦,建起了簡易的廟宇,左鄰右捨得知此事後,招來眾多鄉親圍觀,認為魚王到此,百姓定能年年有餘(魚)。為紀念“魚王”的“豐功偉績”,祈求平安,眾多鄉親便集資建起了“魚王廟”。仙人洞 橫山水庫南側,有座厲山,相傳,“八仙過海” 來到這裡,每人挑著一擔石頭,想築起一條大壩來根治這裡的水患,有一凡人見後隨便說了一句:“這裡能築起大壩?除非你們是仙人”,八仙不料被凡人一語識破,便把所有的石頭倒在一起,堆成一座“厲山”。“八仙”們也隨即消失在凡人的視線中,後來人們發現在附近的“長山”腳下有一洞穴,認為是八仙出入的地方,便把它稱之為“仙人洞”。雞籠山 橫山大壩東側,有座雞籠山,山間有泉,泉水經小溪繞村而過。泉水清澈甘純,源源不斷,大旱之年,仍不乾涸,頗具神氣。自古村民以此飲用漿洗,灌澤禾苗。小溪蜿蜒清幽,兩岸樹蔭蔥鬱,竹似海洋,有小橋、流水、人家,一派江南水鄉格調。它給當地民眾帶來了幸福,故人們都把這裡的山泉稱之為“福樂泉”、“福樂溪”。2004年,前國際佛教協會副主席、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來此實地考察,從此,在這塊風水寶地升起了一顆燦爛的明珠——大覺寺。白塔寺 位在今西渚鎮西5里許的白塔山麓。此地山勢不高,風景幽雅,羊腸小道,蜿蜒而上,漫山無名野花,遍地翠竹青松。據史籍記載,早在宋代鹹淳元年(1265年)高僧募建大覺禪寺,額日:“大覺寶寺”。寺後建有一座7層高的白塔,寺宇高昂,塔勢雄偉,寺內鐘聲,清音遠播。只要出了張渚,走上虬山嶺,就可遙觀金碧輝煌的大覺禪寺和銀光閃爍的白塔雄姿。尤其是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照下的白塔,顯得更為壯麗。故後人稱此山為白塔山,大覺禪寺也改稱白塔寺,山麓的村莊也稱白塔村,並沿用至今。可惜古老的白塔早已毀於兵燹,遺蹟無存。紫雲里 清朝乾隆年間,溧陽靠近宜興有個埭頭村。村上有個人名叫史貽直,康熙時考中進士,乾隆時官至宰相。史貽直在朝為官期間清正廉潔,政績卓著,很得乾隆皇帝器重。到了古稀之年,乾隆恩準他告老還鄉。臨別時,史貽直向乾隆提了一個要求,就是要到宜興選擇一塊地方,作為他百年以後的墓地,並造一座牌坊作為後人的紀念。乾隆不僅恩準,而且還親筆為牌坊題寫了“恩榮坊”和“紫雲里”的匾額。墳山村 史貽直榮歸故里,活到8l歲去世,便安葬在早就由風水先生在宜興的元上選好的風水寶地。並在墓前建造一座氣勢雄偉、造型別致的四柱二坊三層石疊牌樓。牌樓南額“恩榮坊”,北刻“紫雲里”,都是乾隆的御筆,現被列為宜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牌樓往北到墳地都是石人石馬,足有0.5公里多長。後來人們把豎牌坊的村改名為“紫雲里”,亦叫“牌樓村”。墓葬的地方叫“墳山村”,並沿用至今。深家壩 位於下蔣村東,由古人在此築壩蓄水,形成水域,稱為深家壩。深家壩壩長50餘米,青石砌成,壩內水面50餘畝,實為一小型水庫,中央有一中心島,島上樹木蔥鬱,煞是風景。深家壩水源充足,既可灌溉農田,又可漿洗飲用,延續至今。深家壩上游有五家壩,在張戴公路下蔣橋處,五家壩的作用主要是攔水灌溉。再往上,就是筷橋壩,位於興望農牧山莊處,亦屬一攔水工程。深家壩、五家壩、筷橋壩為同一水系,來水面積10k㎡左右,源頭來自神山,自南向北形成溪河涇,筷橋壩、五家壩、深家壩流入老厔溪河。古人在此築起深家壩蓄水,壩間設有便涵,平時可保證生產生活用水,汛期可通過便涵泄洪,非常科學實際。譚家沖 位於西渚鎮最南端的橫山村以東,宜興人民的大水缸——橫山水庫北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自然村落。現有66戶,178人。太平天國前,這裡以譚姓居多,故得名為“譚家沖”。太平天國戰亂時,民不聊生,譚氏家族四處逃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河南光山縣難民外遷時,舒氏一家五口遷移至譚家沖生根開花。1960年,國家提倡小村並大村,方便吃食堂,有部分人家併入譚家沖。橫山水庫修築前,又有部分移民遷入。魚王廟 原位於西渚鎮釣橋村。這裡是太華山區七十二澗的交匯處,每年汛期是魚類繁殖季節,它們沿厔溪河逆水而上,產卵繁衍後代,一旦雨停天晴,水位退去,大批的魚被困一處,形成了眾魚聚會的現象。一日,幾個牧童放牧至一池潭旁,發現池潭中有魚無數,其中有一大魚已死亡。牧童好奇,認為眾魚聚會於此,巨魚乃魚王,便當即以魚骨作樑柱,魚刺為椽,魚鱗當瓦,建起了簡易的廟宇。當地百姓得知此事後,認為既是魚王到此,應當建廟祭拜進香,祈求平安,便集資建起了三間“魚王廟”,每年農曆六月香火旺盛,1969年橫山水庫竣工蓄水後,不復存在。

文物古蹟

西渚鎮歷史悠久,經南京博物館專家考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豬婆山曾是人群居住點,其陶瓷殘片已被宜興文管會收藏。1984年,吾橋村出土的一條長8米、寬1米的漢代獨木舟被南京博物館收藏。 1、筱王村古窯群:主要分布在五聖行政村的筱王、大地、中窯、五聖、潘山岕、包家等自然村。現已發現的窯址有20多處。窯址直徑小的約30多米,大的近百米,堆積高5—10米不等。古窯群建於宋代,部分窯址延燒至明初。其產品主要有四系壇、四系罐(俗稱韓瓶)、小缸、執壺、瓶、盆等。灰褐色胎。施亮青釉,因胎色較深,施釉後器表略近褐色;釉層較薄,施釉往往不及底。拉坯成型,部分器物修坯不夠精細,表面有鏇坯紋。流、系、把等均採用粘接法。古窯群窯址分布範圍較廣,據傳共有窯墩90多座,除五聖行政村外,在溧陽戴埠的神山、東乾、宥里等地亦有分布。從堆積狀況看,其延燒時間較長,產量巨大,是宋代宜興日用陶瓷的重要產地之一。曾為岳飛抗金立下汗馬功勞。2002年10月,筱王村古窯群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步龍橋:在西渚鎮巷裡村,建於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相傳有真龍天子從橋上經過。故名步龍橋。步龍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青石砌築,欄桿為4柱5節,柱頂刻蓮花紋。橋長19米,中寬3.3米,橋堍寬3.7米。橋孔淨跨4.6米,矢高3.55米。橋下券石內嵌橋名石,陰刻“步龍橋”三字,銘文為:步龍橋,為首,任玉圭、任玉瑜、任宙風、任火三。萬曆元年孟春吉旦造。1996年11月,步龍橋被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恩榮坊:位於西渚鎮牌樓村東端,為清乾隆皇帝特恩諭史貽直建造。恩榮坊正面朝南,北村面河,建於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為三間四柱三樓石牌樓。除四柱為青石外,其他均為花崗石雕砌,總高10米,寬9.8米。上層南刻“紫雲里”,北刻“恩榮”。1979年5月中旬遭雷擊,樓層全部擊倒。現存底層石坊,殘高5米,石柱0.9米見方。石坊北側6組浮雕為:喜鵲登梅、雙獅戲珠、雙鹿靈芝、獼猴采桃、雙鳳朝陽、河馬戲水;南側6組為:天鵝遨翔、雙獅戲珠、松鶴長青、雙鹿賓士、鳳凰牡丹、麒麟送子。均用高浮雕,局部鏤空雕,雕工精細。由於風雨長期侵蝕,雕刻已略有殘損。坊南近河邊有青石龜形碑趺2隻,碑體以失。1983年6月,恩榮坊被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任氏宗祠:坐落西渚筱里巷,系明代建築,祠堂興建後,為長遠保持,需不斷維修,任氏宗族的族規就此作了相應的規定,任氏家族條例:祠對於家庭中出現的壞人壞事,任氏家族於順治康熙之際定義,“凡不孝不悌,帷薄不修,盜賊奴隸,此族惡大條也,不幸有犯者,公逐不許入祠,鳴官正法”。任氏宗祠早年為宜南地區共產黨秘密地點之一,清初有任鳳廷、任富隆、任麟書、任崇德等12位老輩先賢在此居住生活。現為元上幼稚園使用。 5、長工橋:位於西渚厚陽村八組大河邊,單孔石拱橋,青石質,長5米,寬1.5米,有橋碑在草叢中,橋孔一面通外河,一邊通內河,內河一側建有水閘,具有排澇抗洪功能。全用長約70厘米,寬約40厘米的青石砌成。清乾隆八年,由3個長工把一生幫工所得積蓄建造了這座便民的小石拱橋。 6、柏樹姑娘:位於西渚鎮金樓村石牛崗自然村。經查,此樹屬省一級古樹名木,其學名為“檜柏”,又名“園柏”。樹高11米,乾徑184厘米,樹齡365年。據傳,此處曾有一廟,系和尚所栽,頗有靈氣,故稱之為“柏樹姑娘”。 7、千年冬青:位於西渚鎮橫山村談家沖村民小組,樹高13米,其中樹幹高4.5米,乾徑周長3.6米,樹冠13.5米。相傳,明朝洪武年初,一日,朱元璋得知江南一帶災情嚴重,召謀臣們商議克災之策,遂派劉伯溫巡視江南,親眼見“七十二澗下西洋,十年倒有九年荒”之民間苦難,以為是蛟龍作怪,便親手栽下“千年冬青”,意在震住蛟龍,以保民安。經推算,千年冬青,樹齡應在700年上下。據現代有關專家取皮採樣化驗,樹齡為648年。據有關專家取皮採樣化驗,樹齡為648年。千年冬青,歷經磨難,看慣朝野更替,閱盡人間蒼桑,傲然矗立。某人砍其根,伐其枝作炊用,燃不著,不日,砍其者雙目失明,遂進香方使雙目復明,此乃神樹之靈氣矣。據現年85歲高齡的舒登武老人回憶,舒氏家族於清朝同治某年從河南光山縣遷至,此樹原屬譚氏家族所有,後轉於王氏家族。太平天國年間,因王氏家族饑寒交迫,以十擔柴火錢賣給舒氏家族。此樹在文革期間曾處於半死不活動狀態,其因是人們將牛經常栓在樹上,由於樹皮和樹根受到嚴重傷害,此樹差點一命嗚呼。文革結束後,人們對環境和文物保護的意識逐步增強,目前,已是青春喚發,展現著當年迷人的風采。每年三四月間,滿樹黃花盛開,從大賢嶺眺望,猶如一顆剛剛爆炸的核子彈,景象十分壯觀。霜降前後,冬青果成熟。經常有人將果子摘下,曬乾後磨成粉,製成冬粉、粉餅之類的食品。

筱里八景

筱里為丘陵連綿的一個山村,位於宜興城西南隅30公里西渚鎮元上境內。西與溧陽戴埠相鄰,地勢南高北低,四面環山,厔溪水系自南而北,縱貫其間。平時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黃汛秋澇,連年不斷,山洪暴發,河水驟漲,勢如奔馬。惟以地勢之因,雨停水退,恢復舊觀,故有“七十二澗下西洋,西渚元上遭災殃”(西渚舊稱西洋渚)之說。洪澇災害,致使土地貧瘠,形成窮山惡水,直至建成橫山水庫,實現自流灌溉,得以旱澇保收。 筱里,雖是偏僻丘陵山區,但歷來是宜興任氏望族聚居之地,山清水秀,景色天成,故有“筱里八景”之稱。其八景為: 一、閘口飛瀑 厔水上承南溪,自西洋渚北流至珠潭附近,西向流至筱里上街,再折向北流去,形成直灣,交流內河來匯。鄉民為便利農田灌溉及各村居民用水,在兩河交匯處築成水閘,以免洪水過分外泄,小型舟楫亦可通航,俾利四鄉農產品外銷及日用品之運送。河邊兩岸,遍植垂柳,保護堤岸,免為暴漲之河水侵蝕。 冬季則柳枝砍伐,添充燃料。清明前後,大地回春,萬物復甦,柳樹宿芽,同時怒發,不及數日,綠滿柳枝,隨風搖曳,小舟蕩漾,宛在畫中。夏季山洪暴漲,河水增高,內河溢滿,勢必外泄。 注入厔溪之水,經閘口時高達丈余,奔流直下,白練一片,頓成飛瀑。而厔溪之魚群(如鯉魚等),因在產卵期,自水中凌空飛躍,逆水躍人內河,一時浪花飛騰,金光閃爍,蔚為奇觀。 二、牛崗夕照 牛崗,俗稱石牛崗,位於屋水北岸,西距筱里1.5公里,丘崗起伏,與北之煙山相連,地勢不高,山東側遍植松林,青翠欲滴。山西則雜草叢生,因缺乏水份,遠眺仿佛牛山濯濯,表面土呈褐色,砂礫滲雜,質地堅硬.不宜墾殖。惟因地勢高亢,不易積水,鄉人迷信堪輿,作為先人塋葬佳地,自明代任氏知府允淳公卜葬於此後,更為宜邑人士選葬良所。每當夕陽西照,在陽光反射之下,牛崗全山,一片金黃,金光閃爍,變幻莫測。 三、溪埂古渡 溪埂村,位於筱里北1公里許,東距升門裡並至湯泉。西達厚圩.各約一華里。其地河面寬闊,匿溪流經此處,泥沙沉澱,且流向不定,朝東暮西,極不穩定,雖為東西交通,理應修建橋樑,便利行旅,但因地方貧困,未能實現。由鄉里熱心人士,募集資金,建造木質小舟,作為擺渡之用,沒有專人管理,只有兩根粗稻草繩,分系東西兩岸,若渡船在東岸時,西岸人慾渡者,則拉繩索將渡船自東岸拉至西岸,上船後再拉長繩,到達東岸登入後,憑由渡船自由飄泊。東岸人至西岸者,則反其道行之,亦可到達彼岸。憑岸遠眺,渡船在河中飄浮,船身倒影,清流蕩漾,漣漪頻仍,如在畫中。 四、上高曉月 上高,為一清淨遺世的獨立小村,位在筱里東0.5公里許,南臨屋溪,北依茶山,村外田埂縱橫,四周竹樹叢生,除林間鳥雀喧噪外,萬籟俱寂。居民僅三四戶,除吳姓一戶外,余皆屬蔣氏子民,世代業農,與筱里各村任氏,互通婚嫁,和睦相處。 上高橋,系木質橋樑,因兩岸高聳,橋柱長,橋面窄,人行其上,患懼高症者,確能心悸。每當風晨月夕,行經此處,月色朦朧,煙霧迷漫,隱現上空,頗有山高月小之感。青年情侶,在此晤敘,頗富浪漫情調。 五、菱塘泛舟 菱塘在筱里村南,其北岸有任氏祖先自河南迂宜時之祖塋。菱塘為厔溪內河之河渠,水面遼闊,塘中鄉人種植水菱,歷年不絕,菱塘岸邊,綠楊低垂,四周田地,盡為桑麻。 春夏之交,菱塘水面,菱芽自塘底沖水面而出,菱葉菱花,競相怒放。中秋前後,水菱成熟,農家姑娘,泛舟采菱,笑語喧譁,山歌唱和,此起彼伏,舟形人影,倒映水中,如入畫圖,別具景色,令人陶醉。 六、白塔鐘聲 白塔山位於筱里南1.5公里許,為萌注嶺之餘脈,山勢不高,風景幽雅,羊腸小道,蜿蜒山麓,無名野花,滿布松林。山南面臨南山,即萌注嶺之俗稱,山下南通廣德,東西道路,可達張渚、戴埠。 白塔山南麓建有僧寺,史籍記載:宋代鹹淳元年(1265年),高僧志寧募建,殿宇高昂,頗具氣魄。寺內鐘聲,早晚不絕,清音遠播,附近村民,均能聽得。正殿金碧輝煌,額日“大覺寶寺”,歷遭兵燹,屢毀屢建。抗戰期間,又遭焚毀,僅存殘壁和幾間偏房側廂,當年香火盛況,不再復見。 七、茶山煙雨 茶山,在筱里村北0.5公里許,為煙山余脈。厔溪水自珠潭南流,向西經筱里閘口,折向北流,經湯泉村北,又復向東至埝頭村直向北流入荊溪。茶山為厔溪主流三面包圍,以至厔溪因茶山山勢阻隔,形成一大灣,頗富曲溪之美。 茶山,本應為植茶之山,其實並不產茶。因地近煙山,山嶺滿布雲霧,難見天日,除非天朗氣清,萬里無雲,方可一睹廬山真面目。平時朝輝夕陰,始終煙霧迷漫。茶山山峰,為游龍者之雲霧,上下繚繞,變幻莫測。 茶山煙雨,因而名聞遐邇。 八、薛橋尋梅 薛橋,俗稱薛家橋,在筱里村南1.5公里多的白塔山下,地近萌注嶺余脈之長崗嶺,邱阜處處,自東往西,蜿蜒至溧陽縣境,山勢不高,土質肥沃,最宜樹果,梅李桃杏,滿布山谷,鄉民多賴以為生。 薛家橋,本名雪橋,橫跨厔溪支流之上,系青石砌成之拱橋。何時建築,尚待查考,想已久遠。橋牆石隙中,滿布蒼苔古藤,遠眺酷似庭院中之拱門,隱現於溪谷之中。小溪兩岸及附近山野,滿布梅林,隆冬臘梅花發,黃萼似臘。開春以後,繼臘梅花謝,紅梅白梅競相爭艷,紅白相間,花海一片,清香遠播,令人陶醉。每當花期,近地人士,無不結伴偕游,穿梭花間,或歌或飲,採花尋幽,歡樂終日。

家鄉野菜

“白蓬”(也叫“棉繭頭”,一種綠色草本植物),每在清明節前後,人們就到田邊採摘一點,放在石臼里舂碎後“玉”(和)在米粉里,做成糰子,蒸熟後,呈綠色,吃起來有一種清香味,特別“經餓”。據《本草綱目》記載,這種草味甘、性平,有祛痰、止咳、平喘、祛風寒的功能。

“金花菜”又叫“南苜蓿”,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每年春天發芽生長。它一般長在比較乾燥的土壤中,葡萄狀地長在地上,呈品字形的3張葉子長在一根枝上,像一顆心的形狀。大面積栽種可以當作飼料或綠肥。

“蕨菜”有著山菜之王的美譽。蕨菜的營養價值很高,營養成分是一般栽培蔬菜的幾倍至十幾倍。蕨菜還能入藥,有解毒、清熱、潤腸、降氣、化痰等功效。據資料記載,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開始使用蕨菜了。《詩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也有過對於蕨菜的記載。200多年前,清康熙皇帝在狩獵途中吃過用蕨菜製作的佳肴,大加讚賞,從此蕨菜就成了清宮的貢品。

“小蒜”也稱 蒜、山蒜、澤蒜。《本草綱目》記載:“小蒜,即 也。苗如蔥針,根白,大者如烏芋子。兼根煮食,謂之澤蒜。”“中國初惟有此,後因漢人得胡蒜(即大蒜)於西域,遂呼此為小蒜以別之。”“小蒜,野生,處處有之。”“蒜,葷菜也。兼根煮食,菜之美者。”且“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但小蒜“味辛性熱,不可長食。”

“地衣” 是多年生植物,是由1種真菌和1種藻組合的複合有機體。地衣則無真正根、莖、葉的分化;它不僅在進化上比苔蘚植物更為原始,更重要的是,它並不是單一的植物有機體,而是由真菌和藻類共生的複合生物體。在形態、解剖、生理、化學及分布方面,地衣既不同於自由生活的真菌,又有別於自由生活的藻類。地勢平塌且潮濕的山地上較多,在梅雨季節生長較快,呈綠色,新鮮地衣吃起來特別鮮。也可將其洗淨曬乾後保管起來,用清水浸泡片刻即呈新鮮狀態。

“莧菜” 以嫩莖葉為食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秋冬交替時出芽,來年一到三月間食用,三月下旬開花結籽。全株可入藥。世界各地都有莧屬植物的分布。中國有莧屬的13個種。中國自古栽培莧菜,在中國漢初的《爾雅》中稱為“蕢,赤莧”。現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馬蘭” 又名馬蘭頭、雞兒腸,為菊科馬蘭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幼嫩莖葉清香脆嫩,逢春後至清明前作涼拌菜食用。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有青梗和紅梗馬蘭之分,均可食用。藥用以紅梗為佳。具有消食、利尿、退熱止咳等藥用價值。馬蘭抗逆性強,對栽培條件要求不很嚴格,一般房前屋後、十邊隙地均可種植。

“香椿頭”是一種多年生木本植物,每年3月中旬開始發芽,摘其嫩葉用開水燙一下,祛其異味,可作涼拌菜食用,用來煎雞蛋最佳。那紅褐紫亮的嫩芽惹人喜愛,一種特殊的香味十分誘人。具有清熱健胃,解毒殺蟲的功能。《陸川本草》中有“健胃,止血,消炎,殺蟲。治子宮炎,腸炎,痢疾,尿道炎”之述。

旅遊服務

雲湖風景區

陽羨茶文化博覽園是雲湖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雲湖風景區選址於西渚鎮雲湖水庫之濱,東臨善卷洞、靈谷洞和張公洞,南接太華竹海,西輻溧陽天目湖。景區內東部為菱子山大賢嶺林場,南部為雲湖水庫,山水相接處為大面積的生態茶園。區域內還有佛教勝地大覺寺,以及由宋代沿用至明代的特色古窯群。規劃依託景區內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把雲湖景區打造成為一個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集旅遊觀光、科普科教、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旅遊度假區。

雲湖風景區規劃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分為六個部分:一是湖區。以雲湖水庫為主,包括水庫周邊的部分濕地和山林。湖區規劃以保護為主,著力營造生態景觀,為其他分區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背景,提高整個風景區的旅遊品質和景觀價值。二是宗教文化區。以大覺寺為主題,包括大覺寺西側濱湖的佛文化廣場、蓮花池、佛文化商業街等。三是陽羨荼文化博覽園。以陽羨茶文化為主題,規劃建設一個集科教研發、娛樂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閒觀光博覽園。四是特色古窯村落區。包括幾家級重點文物保護遺址和自然村莊,擬建成以古窯遺址參觀色的,將制陶文化與茶文化相結合的特色村寨旅遊區。五是體育休閒度假區。規劃將該地塊改造成為高爾夫休閒度假球場,將心區域的荷花村改造為後勤供應基地,環繞球場周邊設定高爾夫度假村,滿足商務會議、拓展培訓、高檔餐飲及住宿需求。六是旅遊集鎮。規劃通過傳統民居街區的形式營造濃郁的生活味道和繁華的小鎮風情,並配備便捷酒店、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成雲湖風景區的交通樞紐和行政中心,以及旅遊接待、休閒購物、餐飲住宿、體察民風民情的集聚地。

雲湖十景(橫山水庫)

位於江蘇省宜興市西南太華山區,屋溪河水繫上游,與國內外享有盛名的宜興旅遊點善卷洞相距10公里,太極洞相距1 5公里,靈谷洞、張公洞相距25公里,與宜興市區相距30公里。是一塊旅遊觀光休閒的風水寶地。

雲湖夕照 “橫山夕照”被評為宜興市十佳景點之一。橫山水庫有三奇:大壩、綠水、青山。夕照更是一絕。觀三奇,春夏秋冬皆相宜,陰晴雨季都奇趣。不過,若論何時最妙,還數夕照流金時。那清純壯偉和燦爛輝煌互為融合,相得益彰,一起鑄成了攝人魂魄的橫山夕照。看橫山夕照,最佳位置是站在水庫的東山麓,那樣面對夕陽,水在下方,這裡看到夕陽收斂了刺眼的光芒,漸漸變得月亮般柔和起來,然後爛黃、緋紅;時兒又胖了起來,一倍、二倍、三倍……喲,偌大的紅燈籠壓彎了山腰;時而西邊的天空一點點紅了起來,竟至紅透了半邊天,滿眼流光溢彩。這裡看到陽光與綠水的親吻。我們凝視水面,只見綠水中漾起一柄倚天長劍般的光柱,晶瑩閃爍,有時象爛銀,映成銀湖;有時象碎金,映成金海。漸漸地,夕陽收起了這柄長劍,只將縷縷紅光拋向盈盈綠水。其時,大壩披著紅綢,顯得特別的壯偉、寧靜和清新。這裡還會看到夕陽與山的擁抱。高高的晨山,敞開胸襟,笑迎著她的到來,頃刻間,她羞澀地醉臥山坡,終於趟進了山的懷抱。山鄉風光分外美,橫山夕照別樣紅。

十里長堤 橫山大壩,始建於1958年,1960年4月因國民經濟困難而停工,1966年月1月復工,1967年6月10日大壩合龍,1969年9月28日竣工。大壩高41.5米,長達4090米。站在大壩向南遠眺,滿眼是盈盈的水、漫漫的山,一年四季,雲彩、山巒輝映其中,搔姿弄影,呈現一幅幅水墨畫卷。在泱泱的水面上,時兒會見到一米多長的大魚,時兒會見到小魚簇簇成群。鳥兒們也常來撲水戲嬉,有白色的水鳥翻飛,還有那捉魚一口準的魚鷹,腳兒高高的鷺鷥,引頸奮發的天鵝,以及那成群的野鴨,水面浮著時,密密麻麻,飛起時,遮天蔽日。那山也綠得蒼翠欲滴,近山清晰,如在眼前,遠山朦朧,如在霧中,相映成趣,引人入勝。石盤山、菱子山、牛尾巴山、鍋底山、雞籠山、長山、厲山、磨盤山、野貓山,還有水庫中心的銅盆山,形態各異,秀色天成,每一座山都擬形而得其名,酷似天然雕塑,景觀別具情趣。

泄洪巨閘 大壩中央原有五孔溢洪閘一座。2000年至2001年,國家對大壩實施了加固工程,建立了現代化大壩浸潤線自動監測系統,重建了3孔×4.6米泄洪閘一座,堰頂高程達32米,設計流量489立方米/秒。泄洪閘可謂是水庫奇觀,它傲視八方、高高矗立,泄洪時,只見三條水龍騰空奪閘而出,其勢如潮,其聲如雷,直瀉消力池中,水流漩渦如沸水般奔突,蒙蒙水霧猶如團雲翻滾,瀰漫兩岸,日光反照,呈現七色彩虹,仿佛雨霽初開。

倒扣銅盆 庫內有座銅盆山,宛若十畝地大的銅盆倒置水面,山上長滿了青松,身臨其境真有東北原始森林一般的感覺,通天大樹比面盆還要粗。她已成為一座山雀鳥島,野鴨、天鵝、鷺鷥、魚鷹忽兒在空中盤鏇,忽兒掠過水麵,忽兒林間穿梭,忽兒又棲息枝頭,真是一個鳥的世界。

雲湖日出 觀看“雲湖日出”,最佳位置是站在大壩西側。俗話說,睡得早不如起得早,天剛蒙蒙亮時,大壩上的空氣格外新鮮,此時,向東眺望,你會看到“雞籠山”、“牛尾巴山”上空的“白魚肚”、“鯉魚背”,時而返白,時而透紅,就像一幅天然的畫卷在不停地翻卷。水面上猶如鋪著一條長長的紅地毯,仿佛在迎接你的到來。“橫山日出”,勝過黃山,超越泰山。

千年冬青 “千年冬青”位於橫山村譚家沖村民小組,樹高13米,其中樹幹高4.5米,乾徑周長3.6米,樹冠13.5米。相傳,劉伯溫巡視江南時,親眼見“七十二澗下西洋,十年倒有九年荒”之民間苦難,以為是蛟龍作怪,便親手栽下“千年冬青”,意在震住蛟龍,以保民安。經推算,千年冬青,樹齡應在700年上下。據現代有關專家取皮採樣化驗,樹齡為348年。每年三四月間,滿樹黃花盛開,無論從大賢嶺還是從橫山水庫大壩眺望,猶如一顆剛剛爆炸的核子彈,景象十分壯觀。

天然水缸 登上橫山水庫大壩東側山頂,水庫風光盡收眼底。四周綠樹成蔭,山山相連,碧水藍天,一望無際。2000年至2001年,國家對大壩實施了加固工程,總庫容由原來的1.09億立方米提高到1.12億立方米。橫山水庫是我市乃至環太湖區域最優質水源之一,水質標準二級(甲),近一類水。由水利部、水利廳和橫山水庫三方組建的虹源供水公司總投資1.3億元的“引橫入宜"工程,於2002年l 2月28日開工建設,在2003年9月16日試通水成功。水庫供水能力8000萬噸,日供水20萬噸,一大半的宜興人民吃上了優質的橫山水。

水上森林 水上森林,位於橫山水庫南側,在水庫大壩加固之前,這裡是茂盛的水杉和楊柳,為了全市人民的吃水,它們只能默默無聞地躺在水中。楊柳的悲壯令人肅然起敬,水杉的堅強為我們增添了自信。

晨曦漁歌 水庫現有養魚水面10000畝,年產各類鮮活成魚200噸。尤其是味道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的“橫山魚頭”,在滬寧沿線及蘇錫常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漁民們習慣於夜間作業,既用大網圍捕大魚,也用絲網捕捉小魚。每日清晨,待太陽漸漸升起時,漁民們紛紛歸來,分享豐收的喜悅。在這裡你會親眼看到美味可口的“一網鮮”、“清蒸白魚”、“橫山魚頭”。

茶園碧浪 千畝茶園位於橫山大壩東側、大覺寺北麓,有全省一流的生態茶園和制茶車間,是名副其實的省級農業高科技示範園。所產“盛道壽眉”分別獲得全省“陸羽杯”特等獎和全國“中茶杯”特等獎。“珍稀白茶”,在省農林廳和茶葉協會組織的拍賣活動中,以每公斤12萬元的天價被競拍者拍走,“盛道壽眉”拍賣價格也達到每公斤3.92萬元。近年來,園內又新建了千米葡萄長廊,新栽了觀賞花木,修建機耕路、柏油路、硬質溝渠及小型水庫。來到這裡,你會看到大自然的美麗,你會聽到百靈鳥的歌聲,你會聞到壽眉茶的清香。

竹林幽景 萬畝竹林位於橫山水庫東側、雞籠山一帶。在這裡你可以看到竹與水的親近,仿佛一對男女在那裡永久地接吻。這裡才是名副其實的“竹、海”呢。“竹海”周圍還有杉木1000畝,松雜樹2000畝,茶園1500畝,板栗1200畝,苗木1000畝,果樹500畝。走進竹林,會感受到夏季帶給你的絲絲涼意,冬季送給你的陣陣溫暖。

大覺寺

宜興大覺寺,始建於南宋鹹淳(1265—1274)年間,由志甯禪師首建,至今約七百多年,歷代迭有興替。清乾隆年間(1735~1796),寺名為“集賢山大覺院”。清道光年間(1820—1850),更名為“白塔山大覺禪院”。近代《宜興縣誌》記載,寺名為“元上鄉白塔山大覺寺”。

1920年,志開上人出任監院。1938午,悟徹今覺(即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此出家。後值戰亂時期,軍閥、日軍侵占,地方不寧,1947年與師兄今觀法師返回主持寺務,大師兼任白塔國小校長。1949年解放後歷經文化大革命,佛寺無存。1989年,大台由台返國弘法探親之時,回到宜興祖庭禮祖。眼見片瓦無存,不禁興嘆:“當盡復興祖庭之志。”

後來獲得江蘇省宗教局翁振進局長建議恢復祖庭,無錫、宜興諸位領導,宜興佛教協會等均一致贊成。2004午5月10日宜興市政府批文同意,於西渚鎮橫山村王飛嶺岕“霎湖”之濱建立新寺址,占地二千餘畝,依山傍水,翠竹環繞。

2005年6月佛光山派遣慧偷、慧是前來,展開籌建工作,2005年10月14日奠基開工。時有束北諸青年發心於大師座下披剃出家,法名慧方、慧品、慧有、慧宇、慧常等五人,分別在浙江寧波雪寶寺、江蘇泰州光孝寺、廣東深圳弘法寺等道場受具足戒後,參與開山重建工作。大卸和本山心定、心培、慈惠、慈容、妙士等法師及蕭碧霞師姑,多次前來探勘指導。

2007年3月,宜興市宗教局發放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完成寺廟登記,由南京佛教協會會長、棲霞山住持隆相和尚擔任住持:同時獲得全世界佛光人群策群力協助,共同認定為“佛光祖庭”。同年5月20日,在宜興市委書記蔣洪亮、市長王中蘇,及西渚鎮鎮委書記蔣德榮、鎮長陳平先生的指導下,第一期工程完工。有觀音殿、大覺寮、美術館、滴水坊、客堂、齊堂,另有客房數十間。先後並由當地政府斥資完成佛光路、佛光香林路,以及高速公路鯨塘交流道連線快速道路直通本寺,方便地方往來交通。

2007午10月26日奉行第一期工程觀音殿落成陽光暨第二期工程奠基儀式。大雄寶殿工程即將開始,預計2010年完成,相繼則有“摩崖石窟”、美術學院等。完成後,即以“大覺寺”為名,第一期工程觀音殿改名“大慈庵”,容納四眾弟子修行度眾。

希望大覺寺之復建,有助於社合道德成長,人心淨化云爾。目前,大覺寺一期工程已經建成,正在加緊建設2萬多平方米的大雄寶殿,預計將於2009年1 0月結頂。

陽羨茶文化博覽園

陽羨茶文化博覽園位於雲湖風景區東部,占地約5 1 75畝。園區內建有盛遒茶場和大面積集中成片的茶園,以及新農村建設省級特色村——譚家沖。

陽羨茶文化博覽園擬以“陽羨茶文化”為核心,融合茶、壺、名人、書畫、原生態環境等多種元素,定位於建設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功能齊全的具有國際品牌影響力的複合型主體休閒博覽園。陽羨茶文化博覽園由“一軸、一帶、四區”組成。“一軸”是指茶博園內沿著香林路的景觀主軸,由此聯繫各個功能分區和重要景觀節點。“一帶”是指濱水步行街景觀帶,依溪水河而建,靠近譚家沖,位於茶博園中心位置,主要通過對傳統民居建築的改造,營造濃郁的江南水鄉味道,並通過開展民間茶文化及貿易交流、民間茶藝展示,體現民風民情。“四區”是指四個大的功能分區,一是茶文化遊覽區,這是陽羨茶文化博覽園建設的重點區域,在現有茶田和盛道茶場的基礎上進行擴充改造,規劃建設茶葉博物館、茶葉品種區、茶葉生產區、茶葉生產體驗區、制茶廠、茶產品一條街、茶莊和茶樓;二是賓館休度區,規劃建設雲湖度假中心,為貴賓接待以及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提供場所;三是農民樂園區,以四面環水的島嶼形式為主,由小橋相連,島上建築模仿江南民居形式;同時結合譚家沖開展農家樂休閒活動和民間品茶、民間茶事交流活動等;四是水上遊覽區,在茶博園中部低洼地整合現有魚塘,並從水庫引水,建造開合有致、蜿蜒曲折的水體,開展垂釣、烏蓬船觀光、船上品茶籌項目。

陽羨茶文化博覽園首期開發建設項目分兩部分,即雲湖度假中心和茶博館,占地約1 00畝,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左右。

1、雲湖度假中心

雲湖度假中心用地面積58畝;建築面積3 1 620平方米,容積率0.67,建築密度25%,綠地率52070。

度假中心主樓分東西兩部分,考慮到最大限度利用雲湖的景觀資源,因此主樓客房部分採用單邊走道的形式。客房形式包括標準間、套房及一間豪華總統套房。標準客房採用4米4的大開間,室內設施齊全,空間舒適,每間客房都有私人的觀景露台,以體現度假休閒的空間環境。東側主樓頂層,設貴賓接待區。底層設單獨的入口大堂,有專用電梯到達。設定一大一小兩套會晤接待設施,其中大宴會廳兩面面向雲湖,配以專用的觀景露台。最北側設貴賓休息室與屋頂花園,作為該層最富特色的空間。

度假中心裙房以滿足功能為前提,合理設定建築層高與功能區劃分。一層設定大堂、總服務台、大型會議中心、若干中小會議室;並以游泳池為主,結合健身、美容、娛樂中心形成休閒區。二層、三層分別設定宴會廳、中餐廳、西餐廳等一系列配套的餐飲空間。

在度假中心主樓南側,設定5棟獨立的貴賓樓,通過中心綠化庭院與主樓遙相呼應,有專用通道到達。其中兩棟建築面積為600平米左右,另三棟建築面積為400平米左右。每棟貴賓樓配置會客廳、餐廳、廚房、會議室等公共使用勸能區,另根據面積的不同配置4-6個客房,因主出入口在2樓,因此客房區相對更為安靜舒適。在貴賓樓二層,都設定有大型的觀景平台,提供寬敞愉悅的室外空間。

雲湖度假中心總投資約2.7億元,目前正在進行擴初設計,計畫於2009年9月開工建設,201 0年1 2月底前竣工。

2、茶博館

茶博館建築群將以中國傳統四合院形式進行組織,內部通過一個蘇州園林風格的庭院將各功能區緊密結合。其主要規劃指標為:用地面積42畝,建築面積5808平方米,容積率0.21,建築密度12.8%,綠地率56.38%。

茶博館主要功能區分為四個板塊,一是“陽羨風流”,主要表現宜興茶的歷史和文化,這一板塊結合入口大廳展示宜興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建築形式為一多功能廳,既有陳列展覽,又可播映影視,又能茶藝演示,演出地方折子戲和曲藝,還能舉辦講座等。多功能廳外有一個庭園,可供室外活動。二是“唐風經典”,主要表現唐代陽羨茶的製作和品飲。按陸羽《茶經》記述,把餅茶的七道製作工序復原出來,把煮茶的二十四件茶器複製出來,並都可實際操作示範,制出茶餅,煮出茶湯來。該部分建築形式為一幢兩層樓。下層“貢茶苑”,為餅茶製作場。上層為“陸羽閣”,可煮茶品飲。煮茶器具都可實際套用,展示與品飲合一。三是“明尚雅玩”,主要表現明代陽羨茶的撮泡和紫砂陶藝。該區域建築為兩層,展示內容分兩都分,“苦茶齋”展示明清陽羨茶的撮泡法,“陶寶軒”展示紫砂陶藝術,有大師工作室。此外還有“陶吧”,供遊客體驗。四是“時代新潮”,主要表現當代陽羨茶茶藝。建築形式為兩層,下層為“和風堂”,設大眾茶座,再安排一個展銷廳。上層為“清風明月樓”,闢為茶餐廳。此外,雲湖度假中心與茶博館中間區域,以景觀綠化與步行道為主,建造茶文化廊、風情茶苑,使之成為雲湖度假中心的後花園與茶博館的自然延伸。

茶博館總投資約3000萬元,已於2009年5月開工建設,目前正在基礎施工,計畫於2010年12月底前竣工投用。

生活諺語

有志勿在年高。 千金難買心中願。

禮多人勿怪。 水牛背上拔根毛。(意為微不足道)

好歇要做,好吃要餓。 跟好道學好樣。

貪小利屙大痢。 大家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小豬吃奶,軋勿上檔。 鄰舍好,賽金寶。

無病就是福。 人勤土變金,人懶地生草。

抽頭聚賭,勝如殺人放火。 要知山上路,須問樵柴人。

好記心,勿如懶筆頭。 早起三日當一工。

勿要求人落下風。 話多勿靈,食多無噱。

打劫一半,火燒全無。 飯後百步,勝開藥鋪。

硬樹自有硬蟲鑽。 嚴是愛,寬是害。

螞蟻搬空泰山。 村中無大樹,茄棵也是王。

魚有魚路,蝦有蝦路。 滿飯好吃,滿話難講。

窮的是債,冷的是風。 三家人家合只牛,牽來牽去剩個頭。

只有千里的人情沒有千里的威風。 一句話說到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

窮貪富,富不愛。 屋有千間,總少一間。

自小看看,到老一半。 秧好稻好,娘好妮好。

忙忙碌碌,吃魚吃肉。 人要面孔樹要皮。

勤儉節約,知足常樂。 做賊偷菜起,賭錢丁背始。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和寒。 若要人敬己,必先己敬人。

窮人不生病,就是交好運。 一年虧空十年窮,十年虧空一世窮。

二尺二寸手臂,自創自立。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身上穿得綢披披家裡沒有夜飯米。 又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

越吃越饞,越歇越懶。 寧在人前全不會,莫在人前會不全。

扁擔是條龍,一生一世吃勿窮。 樵了一冬柴,煮鍋爛巴飯。(舊社會窮人入不敷出)

叫化子上階沿,得一步進一步。 七石缸開只,眼藥瓶塞只。

舌頭打個滾,叫人不蝕本。 有話不在多說,有理不在高聲。

灶窠劃劃斷,水缸挑挑滿。

生產諺語

白土頭,白土頭,一畝糧食一籮頭。 春天不懶散,秋天多一擔。

四月半,姑娘嫂嫂忙養蠶。 正月金埂,二月銀埂,三月塌埂。

人怕老來窮,麥怕老來風。 人靠桂圓紅棗,稻靠河泥水草。

芒種芒種,一齊要種。 夏至端陽前,坐只種年田。

三蒔三送,圩田白種。 夏天多拔一棵草,冬天好多吃一飽。

處暑頭上落自米。 自露看花,秋分看谷。

重陽無老少,霜降一齊倒。

經商諺語

一分行情一分貨。 一回上當,兩回心亮,

百貨中百客,好貨迎遠客。 面帶三分笑,生意跑不了。

不怕店門小,就怕貨勿好。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隨行就市,將本求利。 櫃檯站幾年,見人能相面。

往來要記帳,事後免思量。 衣不差寸,鞋不差分。

氣象諺語

春霧日頭夏霧雨,秋霧涼風冬霧雪。 霜下東風一日晴。

焐三春,凍八月。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五月南風發大水,六月南風井底乾。 大暑小暑,熱煞老鼠。

處暑難逢十日陰,白露難逢十日晴。 西風腰勒硬,西風到夜歇。

金張渚,銀湖父,折只本,上戴埠。 稻上場,麥進倉,黃豆挑在肩胛上。

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栽下就見錢。 養豬蝕本田還債。

清明斷澆,穀雨斷撩。 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暖來麥要寒。

立夏西風,小麥精空。 二月二,葫蘆茄子齊下地。

霉里芝麻蒔里豆,小暑裡頭種赤豆。 頭耥搶,二耥養。

麥秀風搖,稻秀雨澆。 秋前勿擱稻(乾田),秋後要懊惱。

自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 立冬種,收把種。

一回生,二回熟。 三句話不離本行。

出門看天氣,買賣看行情。 人無笑臉勿開店。

生意不成人情在。 中了旱客,不中水客。

穿靴戴帽,各有所好。 打來罵來,蝕本不來。

人靠衣裝,貨靠包裝。 生意做獨市,商品賣三俏。

雞愁風,鴨愁雨。 頭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驚蟄未蟄,一百廿天陰濕。 三月三,單衣衫。

春冷剝老牛。 小暑頭上一聲雷,半個月黃梅倒過來。

東霍霍,西霍霍,明朝轉來熱霍霍。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陰,一冬陰。

十月中,梳頭吃飯工。 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

歇後語

壽星唱曲——老調。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鐵匠做官——只講打。 癩痢頭戴花——自要好。

胸前頭掛鑰匙——開心。 煙囪管里掛鈎子——釣星(心)火。

嘴上抹石灰——自講。 鴨吃礱糠——空歡喜。

獅子大開口——胃口不小。 黑狗髓勒灰堆上——看它不出。

戲台上的鬍子——假佬。 算盤珠子——撥撥動動。

丁山的茶壺——好一張嘴。 長橋背上認老子——瞎叫。

祝陵人相打——齊上。 老壽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煩。

張天師給娘打——有法變無法。 聾子的耳朵——擺擺的。

瞎子看戲——跟人笑。 癩痢頭撐傘——無發(法)無天。

藥里的甘草——十不塌(意為都參加)。礱糠搓繩——起頭難。

糞缸里的石頭——又臭又硬。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

東酒里罵知縣——不起作用。 太湖裡排磨——牽水(謙虛)。

丁山人擲骰子——大點頭(大雨)。 太湖邊上的村——瀆(毒)天瀆地。

年初一捉狗屎——獨行。 四兩棉花——沒彈(談)頭。

落雨天措稻草——越措越重。 混堂(浴室)里的燈籠——天天掛。

冬天的洋蔥一—芯(心)不死。 長凳頭上供鴨子——危臉。

殺豬佬(屠宰手)敲大門——要命。 石灰船上失火——無救。

砌屋請到箍桶匠——外行。 折腳黃牛耕田——脫犁(離)。

板刷子沒毛——有板有眼。 江西人搭碗——自顧自。

大年夜打漿——貼(鐵)對。 兩個啞巴困一頭——無話講。

八十歲學吹鼓手——太晚。 瞎子當秤——勿放在星(心)上。

癆病鬼開藥店——帶吃帶賣。 巷弄里拖木頭——直來直去。

歪嘴吹波螺——多多又多多。 青石板上摜島龜——硬碰硬。

蒼蠅掐了頭——團團轉。 肉骨頭敲鼓——葷(昏)咚咚。

年初一做羹飯——一無來頭。 六瞎子幫忙——越幫越忙。

瞎子過橋——苦命一條。 松板夾駱駝一一兩頭勿著落。

姑娘嫌嫂嫂——空做惡冤家。 歪嘴吃麵——只差一線。

蘆費上滾到地下一一差勿多。 爛肚鎊皺——擱勿起。

鋤頭破蛤蜊——笨貨。 荷葉包菱角——自戳穿。

六指頭抓癢——隨上隨下(隨大流) 六月里穿棉鞋——好熱(日)腳。

八月半的亮月——正大光明。 六指頭打巴掌——加二奉承。

三十夜裡的亮月——沒指望。 亮月光下看影子——自高自大。

太陽照到牆洞裡——光鑽空子。 劉備招親——弄假成真。

裁縫的針箍——頂針(真)。 叫化子走夜路——空忙。

細伢妮吃拳頭—一拿手好戲。 馬屁拍在馬腳上——自討沒趣。

烏龜背上打一棒——內傷。 田雞跳在戥盤裡——自稱讚。

老虎拉車——哪家趕(敢) 。 小狗對糞缸罰咒一一說話不算數。

書箱裡的老鼠——咬文嚼字。 八哥的嘴——愛叫。

螺螄叮住橋腳——死都不放。 癩格寶(蛤蟆)填床腳——苦撐。

彈棉店關門——勿彈(談)。 茶壺裡煮餃子——有貨倒不出。

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 潮(濕)手捏千面——撒不了。

過河卒子——只進不退。 高山頭上看光景——一目了然。

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大年夜看黃曆——一無日子。

鯰蛀翻跟斗——腰裡不硬。 孔夫子搬家——全是書(輸)。

外甥提燈籠——照舅(舊)。 癩痢頭上的辮子——險嗒嗒。

屁股上掛斫刀—一斫屎(作死). 灶家菩薩上天——有一說一。

鴨背上的水——一來就去: 蛇吃黃鱔——硬並。

老鼠跳進白米囤——交好運。 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

木竹筒吹火——一竅不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