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大夫第

下梅大夫第

下梅大夫第--位於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北街,為清代建築,因屋主曾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

景點簡介

下梅(鄒氏)大夫第,位於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北街,為清代建築,因屋主曾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門口地面由青石鋪設,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桿石仍保存完好。大門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題材豐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構圖得體。兩廂的隔窗均飾以木雕,分別雕刻蝙蝠、花卉、幾何圖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

概況

下梅鄒氏大夫第屋內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裝飾,柱子原先都有燙金字掛抱聯。每個天井都有一高一矮兩個石花架。屋後有觀花賞月的花園“小樊川”,屬江南園林造型,有“鏡月”台、金魚池、對弈台、石花架等。園內植有羅漢松,嵌式窗鑲以雙面鏤花磚雕,通過借景給人以“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美學感受。整個建築寬敞明亮,無不顯示主人公的富有與顯赫地位。該宅是下梅村眾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跨過古老的石板橋,我們來到了下梅村的標誌性建築鄒氏宗祠。這裡地處下梅村的中央位置,有著氣派的門樓、高大的風火牆,祠門以幔亭造型,門前設有碩大的拴馬石和抱鼓石,門兩旁裝飾有“木本”、“水源”篆刻兩幅,意指一個家族的興旺如同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關、源遠流長。鄒氏宗祠的主體建築包括戲台、藻井、廂樓等,彼此之間既相互映襯,又錯落有致,整體構造可謂氣魄恢宏,是武夷山境內保管最為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築,文化含量極為豐富。
說起下梅鄒姓,原是古村的第一大姓,下梅現有人口500多戶,其中鄒姓已超(duo hu _qi zhong zou xing yi chao)過半數。查鄒氏族譜,可知鄒氏一族原籍江西南豐,清代順治年間移居下梅,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到了清代中期,首開與晉商合作之途,獲得雙贏,已然成為下梅村首屈一指的宗族大姓。經商成功後的鄒氏族人開始大興土木,他們建豪宅、修碼頭、立家祠、設文昌閣,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下梅古村,也整是從那時起初具規模。事實上,商人一旦有了錢,最大的嗜好除了捐官,即是起房。房子既是蓋給自己住的,又是蓋給別人看的,這也如同居家過日子,爭的其實就是一個面子。有“下梅第一大宅”之稱的“鄒氏大夫第”,即是下梅古村最為典型的面子工程。
這是一套四縱三廳四進的龐大建築,門前有官宦人家所常見的落轎石和旗桿,大門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磚雕的畫面有“金榜題名”和“衣錦還鄉”之寓意。尤其富有創意的是大夫第的後花園,這個取名為“小樊川”的小巧園林,其間的屏牆猶如集磚雕與石刻為一體的藝術畫廊,巧妙的造型與精湛的雕刻技藝,既讓人嘖嘖稱奇,亦透露出房主人不俗的藝術品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