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事件

下山事件

下山事件,是指戰後初期日本的反民主事件。1949年6月在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國營鐵路決定大量裁員,引起工會方面大規模的抗議鬥爭。7月5日,國營鐵路總裁下山定則蹊蹺死亡,原因不明,但被認為是國鐵工會所為,日美當局藉此壓制了鐵路工會的大規模反抗鬥爭。

基本信息

事件經由

下山定則下山定則
下山是日本國鐵總裁下山定則(ShimoyamaSadanori)。下山在1949年7月5日上班途中行蹤不明,次日黃昏在鐵道北千住-綾瀨站之間發現被機車碾壓過的遺體。這個事件在調查組自殺論和他殺論的掐架過程中,於1964年至時效,至今無解。
事件經由是這樣的,下山上班由司機大西接送,乘坐國鐵總裁級別,改裝過的別克41年的轎車去上班。但是當天,他的上班路線非常詭異:
先彎道去了三菱銀行
然後說要去日本橋的三越百貨買東西
走到一半又說,不用去三越了,去白木屋也行,結果白木屋沒開張
然後還是去了三越百貨,三越也沒開張,但是他還是進去了。
把司機留在當地自己失蹤了。
第二天下午發現遺體。
從路線來看,大概是繞著上海的內環西段走了一圈的感覺。從中山西路去了中山東一路,然後在中山公園失蹤,最後在大場發現遺體。將就著想像一下吧。然後有以下這些不能成為證據的人證,物證么,沒有。
下山當天九點鐘有會,平時一定在九點之前達到公司。
三菱銀行有總裁用的保險庫,但是他沒有叫銀行職員,所以做了什麼,沒人知道
北千住附近旅館老闆娘的證詞:有一個五尺七寸左右的男性,看著很上流社會的樣子,穿著深灰的西服,褐色的皮鞋等在旅館休息了幾個小時,並且給了非常詳細的感想。請注意,都是感想。這樣的人在當年的東京,實在是太沒有特別的地方。
有17個人說在鐵路附近看到有類似的人在遊蕩,沒有物證,誰都沒真的認識下山,只能大概說個形象。
某記者(推波助瀾的記者之一),發現下山留下的鞋子有很多油,而油的成分是機車用的機油,並認為身上各種油料,染色等顯得非常不自然
警察局成立了調查總部,有四個搜查科組成,分別由東京地區檢察署的四名檢察官負責,投入了超出常理的一百四十名刑警,經常看日本電視劇的應該知道,搜查一科和二科都是重案組,於是掐架的來了,搜查一科說是他殺,搜查二科說是自殺。分別各自有法醫來例證,這個說局部出血是死後碾壓形成,那個說活著碾也能碾出那個效果。隨著檢察官和法醫各執一詞,媒體也在推波助瀾,一時之間全民亂鬥,成為國民迷案。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大家松本清張老師,寫了聞名的「日本的黑霧」,並在其中主張他殺。還有其他很多的其他作家也一起摻合。
看起來真的沒什麼特別的,一開始看這個案子真的近似無聊。自殺和他殺的掐架,一直以來都有(電視劇里)。但是投入140名以上的警力,地毯式的搜查(也是因為當年缺少調查手段)似乎另有隱情。既然是國鐵三迷案,那么先來說說下山和國鐵。
1949年6月1日,日本成立了主要用於管理國有鐵道的名為日本國有鐵道的事業實體,略稱國鐵,由政府100%出資,屬於企業性質的公共事業單位,並獨立運營。由下山出任國鐵的初代總裁。下山,帝國大學工學部畢業入鐵道省,歷任名古屋鐵道局局長,東京鐵道局局長,運輸次官(交通部副部長)。與新幹線項目負責人島秀雄素交親厚,在技術方面和運營方面都展現手腕和才華,隨行去歐洲,南非,北美和南美視察。在戰爭中在朝鮮負傷,是一個戰爭英雄形象。後出任初代國鐵總裁,外人看來是各種實至名歸,各種艷羨不已。
然而49年是一個微妙的時期。戰敗後的日本在美國的聯合國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其實只有美國而已)的戰後復興戰略下,由聯邦政府美國通過日本政府對國家進行控制(1949-1952)。除了把日本侵略的地方還給人家,比如紐西蘭歸澳大利亞,東三省歸中國等等之外,主要是抑制日本的戰爭經濟,尤其是要將支撐戰爭的主要經濟體,也就是財閥進行拆分,並對整個日本採取去工業化的策略:輕工業減弱到被侵略國水平以下,重工業解體。因此關閉大量工廠,禁止生產,下令關閉機器,修繕到新機水平,並準備向國外輸出。於是在戰敗和賠款之上,日本人又多了新的噩夢,那就是裁員。在下山事件發生前,國鐵的計畫裁員數額是九萬五千人。
九萬五千人。要知道在當時乃至於現在的日本,工作一般都是終生制的,特別是給鐵道局工作這樣的鐵飯碗。而成立國鐵的意義就是在於將公務員編制的工人,轉成企業編制,然後進行裁員。因此,對於下山來說,他所接管的不是一個蒸蒸日上的美好企業,讓他大展宏圖,運籌帷幄,而是集十萬怨念與一身的槍靶子。因此在動機上,自殺或者他殺,都不是沒有可能。
大規模裁員,雖然國鐵是大頭,卻不是唯一一個。根據當時盟軍司令部頒布的政機關定員法,公務員裁員總數達到二十八萬。而之前日本共產黨在半年前召開的總裁選上獲得了35席的席位(原來是4席),趁此優勢召開了黨大會,帶領勞工組織對裁員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罷工,示威遊行,關閉機器,破壞生產等。而由於裁員,這些生產停滯,不良影響都轉嫁在了裁員的企業上,或者說,是政府身上。
斷定謀殺需要三要素:嫌疑人,動機,兇器。而自殺,只需要動機。當時也沒有心事鑑定組,自殺似乎是對警察而言更簡單的方案,畢竟動機已經有了。然而對於政府來說,無疑他殺更好。在各地爆發的工會組織罷工,示威活動中,政府始終處於被責難的狀態,急需一個事件來轉嫁責任,而下山事件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一個政治上,經營上,技術上,人品上都近乎完美的形象,成為工會活動的受害者,甚至說,塑造出工會組織的黑暗和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和形象,是政府最期待的事情。以至於,更有陰謀論認為,下山事件,是一件從頭到底都仔細策划過的謀殺案,而目的就是黑工會組織。國鐵的法務總裁,在事件發生後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日本共產黨和工會組織和事件的關係。更有政府某官員說「就當是他殺好了」。
於是,前端各執一詞,兩邊掐架,政府幕後指揮,媒體各種推波助瀾,唯恐天下不亂,各種似是而非的證據層出不窮,全日本都在各種無端妄測。如果撇開歷史背景看來,也許只是一部不錯但是普通的懸疑劇,會有得力的刑警對被害人消失後的30個小時層層抽絲剝繭,給出一個及不上金田一耕助,甚至不如湊佳苗,只能勉強比過青山岡昌的答案。然而在歷史的重口味演出下,那些被糾結了15年的案件發生的經過,謎樣的經過,變得寡淡無味。
事件發生後的第五天,東芝裁員20%,四千五百人。事件發生後的10年後,也就是1959年,當時執行裁員的東芝社長石坂泰三說,對於公司的整理斷行(裁員整頓),最後讓他鼓起勇氣去做的,正是由於下山事件。這個事件對當時的工會組織起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而看到了整頓的時機,並由此鼓起勇氣去做。東芝的再興和重組,要感謝下山先生。

影視形象

《下山事件·日本の熱い日々謀殺・下山事件》是由熊井啟執導,跟據“下山事件”改編,於1981-11-07在日本上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