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馬鎮

上馬鎮

上馬鎮位於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南部,距納溪城區42千米。東與護國鎮、打古鎮連界,南與敘永縣、興文縣接壤,西與江安縣、合面鎮毗鄰,北與護國鎮相鄰。永寧河、321國道穿境而過。全鎮幅員面積107.13平方千米,有耕地23988畝,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居委會13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98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97人。境內竹木、水資源豐富,形成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基本信息

簡介

上馬鎮上馬鎮

上馬鎮位於瀘州市納溪區南端,距區政府所在地約40公里,與敘永、江安、興文三縣接壤,321國道永寧河穿境而過,是川、滇、黔三省通衢之地,是內陸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優越,素有“川南重鎮”之美譽。瀘州市在建、擬建、已建最大水庫黃桷壩水庫就位於該鎮黃桷壩村和大池村

境內南高北低,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

幅員面積10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6.2%,耕地面積25780餘畝,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萬多人。

上馬鎮東與本區打鼓鎮相鄰,南與興文縣敘永縣接壤,西與江安縣連界,北與本區合面鎮、花果鎮比鄰。川黔高速、納敘鐵路、321國道穿境而過,是南至廣東、廣西、北海的必經之地。永寧河蜿轉北行,匯入長江,水上交通便利。

歷史沿革

1959年設上馬公社,1984年復鄉,同年建上馬鎮,1992年文昌鄉併入。

行政區劃

1997年,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大槐、太平、四寶、團山、桐梓、竹橋、新林、中元、江田、柏香、大池、新祠、向陽、順和、德隆、朝龍、水地、銀坪18個行政村和上馬、文昌2居委會。

2002年,面積110平方千米,轄18個農業行政村,3個居委會,13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萬餘人。

2003年,面積107.13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13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006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77人。

2004年,面積107.13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13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9808人,8492戶,其中非農業人口2297人。

自然資源

1、水資源。

該鎮境內有永寧河、洞溝河、團山河等多條河流。水力發電十分發達,有大小電站8個,裝機容量22300千瓦,年發電量8000萬度。由省上立項投資2個多億集灌溉、旅遊、養殖、發電為一體的黃桷壩水利工程即將開工。
2、生物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

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杪欏樹、水杉;有黃連桅子麥冬等多種中藥材;有野雞、野鴨、白鶴、山雞松鼠等多種野生動物。該鎮盛產各類林木和雜竹,森林覆蓋率達46%。雜竹年蓄積量60000餘噸,年可採伐量近20000噸。

基礎設施

該鎮水、電、氣、路、訊、光纖等基礎設施齊備;有商貿待4條,特別是新近開發修建的濱河路和與321國道相連的700米商貿大街極具商機;全鎮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工程,實施了“三級路線”建設。

農副產品

該鎮土地肥沃,氣候適人,降雨適中,適合農作物生長,年產沙田柚500餘噸,產甘蔗2000噸,產西瓜1000噸,以及青果板粟油桃藤梨等無公害水果。

所獲榮譽

該鎮被列為“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被評為“市級先進文化鄉鎮”、“市級體育先進鄉鎮”。

旅遊資源

境內較為著名的有斑竹林、洞溝河、仙人岩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八角倉戰場等景點,可供開發的有近10處。

河流整治

2012-08-04 06:52:44 場鎮街道被淹沒了大半

上馬鎮地勢低洼,有永寧河、洞溝河等6條河流穿場鎮而過,導致該鎮在每年夏天一降大雨就被淹。從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上馬鎮在每年的汛期都會被淹掉半條街。最大的一次洪災是1995年,當年上馬鎮被淹沒了三次。

2012年7月21日到22日,瀘州市境內及長江沱江上游地區突降暴雨,流經上馬鎮的永寧河及洞溝河水位暴漲。22日水位至少在水稻頂部2米以上。有近200戶商鋪被淹。

上馬鎮政府在2010年就曾給納溪區水務局申報過《關於洞溝河上馬場鎮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當年納溪區水務局曾給予批覆。根據批覆,基本同意建設規模為新建洞溝河上馬場鎮段上起上馬中學、下至永寧河口,堤防1044米,其中左岸堤防937米、右岸堤防107米,同時對工程河段及上下游清淤1500米,新建排澇涵管2處,排澇泵站1座2乘132千瓦。

在上馬鎮永寧河與洞溝河交匯處,批覆同意建設的上馬場鎮防洪堤僅有300米左右。要完全建好滿足基本防洪需求的1044米防洪堤,實際需要經費要1400萬元。洞溝河流域面積為87平方公里,不屬於國家關於中、小河流整治範圍,在政策上存在空白。 通過各級努力,目前已爭取資金修建洞溝河左岸1044米防洪堤,目前已完成設計方案,2013年正式開工建設。

行政區劃分類導航

行政區劃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國土和政治、行政權力的劃分。是國家根據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充分考慮經濟聯繫、地理條件、民族分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地區差異、人口密度等客觀因素,將全國地域劃分為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設定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實施行政管理。行政區劃的層級與一個國家的中央地方關係模式、國土面積的大小、政府與公眾的關係狀況等因素有關。
一級行政區各國行政區劃縣級行政區
民族自治區中國百強名鎮海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