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長嶺村

上長嶺村

位於新陂鎮西部,截止至2005年末,總戶數668戶,總人口2760人。該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名人鄉賢有李潔之等,地方特產有鐵場米粉,上塅嶺沙泉水等。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上長嶺村位於新陂鎮西部;東鄰華新村,南鄰家莊、新元、三新村、西鄰葉塘鎮麻嶺村、北鄰新金村

村委會位於中排上,距新陂鎮政府2公里。

行政區劃

轄長嶺下片、長嶺上片、側橋三個片,二十五個村民小組。由烏坭塘、鳳合、嶺頂、中排上、振興店、豐樹下、洪源當、秀興店、鐵場社、上塅嶺、海瑾圍、三角樓、長安圍、新華樓、四角樓、五棟樓、側橋嶺、大塋頂等18個自然村組成,有李、劉、熊、鍾、陳、何、曹7個姓氏居住。 

 

截止至2005年末,總戶數668戶,總人口2760人。 

歷史沿革

上長嶺原名四嶺村,由長嶺、側橋嶺、金嶺、金子嶺四個村組成。

1951年10月並村,共有的“嶺”字並以“新”字,命名為新嶺鄉,1958年9月分為新嶺大隊、新金大隊。

1961年6月新嶺大隊分為長嶺、側橋兩個大隊,1963年10月又合併為新嶺大隊。

1968年改稱為大隊革命委員會,1981年地名普查後因有同名故改名為上長嶺大隊;1984年3月為上長嶺鄉,1987年4月改為“村民委員會”;1989年9月改稱為管理區辦事處;1999年4月依法由村民選舉產生了第一屆村委會。

農業

全村有水田1156畝,輋嶺壩地75畝。

該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冬種蠶豆、雪豆、小麥、可一年三熟,輋嶺壩地種花生、黃豆、甘薯等;經濟作物有甘蔗、黃麻、紅麻、菸葉等,解放後,經過深翻改土、開溝引水、平整耕地、推廣良種。糧食產量得以提高。

改革開放後,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種田積極性空前高漲,科學種田,推廣雜優良種,實行塑盤拋秧,科學肥水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水稻產量大幅增長,實現了噸糧田,其它作物生產也得到了長足發展。2005年人均收入達3800元。

工副業

農戶在種植水稻的同時,普遍有家庭副業,如養豬、牛、羊、雞、鴨等禽畜,不少家庭還從事泥水、木匠、做豆腐等副業。

20世紀60年代,大隊辦起了糧食飼料加工廠、榨油廠、鐵器廠、米粉加工廠,成為當時村集體的主要經濟來源。村級企業因種種原因雖已停辦。但全村擁有了一批私營企業家、個體工商戶、運輸專業戶和從事服務行業的各種人才,湧現了不少百萬元戶、千萬元戶,全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占總勞動力的40%左右。1992年村支部、辦事處利用烏坭塘低洼田,因地制宜開發了40畝的魚塘,使村集體有較為穩定的收入。

基礎建設

1、水利:解放後20世紀50年代興建了麻嶺水庫。20世紀70年代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村開了兩條主排灌溝,加上支溝總長6000多米,大大地改善了農田的耕作條件。 2000年至2002年集資20多萬元,建設三面光水溝工程3600米。2004年又投資1萬多元,用機械進行清溝渠2000多米,從根本上解決了易旱易澇的問題,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穩產高產。

2、道路:全村有主村道5公里,1996年以前全部是坭土路;1996年,各界捐資80多萬元,鋪築了水泥道路4500米。

3、學校:解放前,村中學童依習慣分別在各自的氏族學堂如力行國小、東升學校就讀,能讀到國小畢業的不多,解放後原有力行、東升合併為新嶺國小,1974年在中排屋背建了新校。由上級撥少量資金,大隊發動生產隊投工投勞,生產隊分派農戶送土磚,石頭、瓦、雜木等材料,建起前後兩側共四幢回字型磚瓦房校舍。

1994年教育基金百萬行活動集資6萬多元,將前幢拆除建起二層240平方米的樓房,2000年春,由於當年建設的磚瓦校舍質量差已成危房,影響師生安全。各界共捐資30多萬元,將原來的危房拆除後,建起了一幢12個教室、15個房間、廚房、衛生間齊全的1300多平方米的三層教學大樓,並完善了足球場,籃球場、圍牆,美化了校園。

名人鄉賢

李潔之(1900——1994年)該村鳳合屋人,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民主革命,歷任孫中山大總統府警衛排長,虎門要塞司令,中將兵站總監,廣州市警察局長。1949年任廣東省第九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1949年5月18日,所屬軍政人員在興寧起義,解放後先後擔任省水利廳副廳長,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政協廣東省副主席等職,其一生愛國愛鄉,支持中國革命和建設,熱心桑梓,德高望重。

李戈倫(1913——1988年)該村逢源當人,早年參加革命,興寧解放後首任縣長。

李康秀(1891——1952年)該村鳳合屋人,抗戰時期曾任國民黨少將交通兵團團長。

李文蘭(1911——1981年)該村洪源當人,歷任縣工商聯主任、縣政協副主席、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

李清堅該村嶺頂人,處級離休幹部,曾任羅崗中學校長等職。

李蘇仁該村洪源當人,處級離休幹部,曾任梅州市教育局長。

劉木添該村長安圍人,退休幹部,曾任湖北省宜昌地區副專員、宜昌市副市長、政協常務副主席等職。

鍾名清該村鍾排上人,退休幹部,曾任大埔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等職。

劉偉清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李建春省晶通公路工程建設集團總經理。劉紀清惠州市水文局長。李維民興寧市郵政局長。編輯本段

地方特產

1、鐵場米粉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鐵場生產隊為發展集體經濟,興辦了米粉加工廠,精選優質白米,採用優質沙泉水,採用傳統手工加工製成,生產出的米粉色澤潔白晶瑩,營養豐富,煮、炒皆宜,嫩滑爽口,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由於品質上乘,每天前來進貨的小販有幾十個,產品遠銷本縣及龍川、五華等地。

2、上塅嶺沙泉水  

上嶺沙泉水是由千百年來麻嶺河沖積形成的地下河床涌流出來的泉水,經過豐厚沙層的自然過濾,長流不息。泉水清澈透明,水質極佳,富含礦物質,煮飯飯香撲鼻,煮粥香甜而不易餿,泡茶色澤純正,清香四溢。附近村民,包括新陂、葉塘、興城居民常專程前往取水,早晨傍晚取水的人均達幾十人,高峰時上百人。

領導機構

書記李人方1960年——1961年李彩香1962年——1963年李晉新1964年——1970年劉杞鳳1971年——1981年鍾新文1982年——村委主任劉杞鳳1964年——1967年鍾新文1973年——1983年李道彬,1984年——1987年劉晉龍,1987年——1998年6月劉家健,1998年7月——1999年3月鍾新文,1999年4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