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脈管炎

》:“發於足趾,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氣滯血瘀,陽氣不能下達。

什麼是上肢脈管炎

上肢脈管炎屬中醫"脫疽"範疇,是一種主要由於陽氣本虛,外受寒濕,致使經脈收引,氣血凝滯所引起的初時患趾(指)蒼白、怕冷、發涼、麻木、步履不便;繼則疼痛劇烈、夜間尤甚;日久趾(指)色如煮熟紅棗,漸色黑腐爛,潰爛蔓延,五趾 (指)相傳,最終導致肢端脫落的慢性疾病。亦是中醫外科險惡疾病之一。

上肢脈管炎的症狀

關於"脫疽",最早見於《 靈樞·癰疽篇 》:“發於足趾,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脈管炎主要侵犯中、小動脈,如膕動脈、脛前、脛後動脈、股動脈、尺撓動脈等,多發生於下肢,約占70—80%。其它如腦、肺、心臟、腎臟和腸系膜等血管被侵犯者,卻很少見。被侵犯的動脈呈節段性串珠樣,日久呈條索狀,形成血栓阻塞,引起肢體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出現缺氧,甚至發生潰爛、壞疽。自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祖國醫學精述其病因為“元氣虧損,腎不調”,肝腑功能失調,脾、肝、心、腎虛損,氣血失和,陰陽失衡;寒濕外襲,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外合擊,則氣滯血淤,脈道阻塞 氣滯血瘀,陽氣不能下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