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雷允藥業有限公司

基本信息

公司簡介

上海雷允藥業有限公司擁有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從中藥產業鏈源頭GAP規範標準入手,嚴格原藥材採購控制。擁有國家GMP規範要求的中藥產業化製造基地,能生產20多個劑型500多個品種。擁有包括中藥材、中成藥、保健品和名貴參茸等在內的強大的專業行銷網路,輻射全國,足跡遍及東南亞、北美、歐洲等地。雷允上連鎖多年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特許品牌。六神丸、雷氏珍菊降壓片、雷氏炮天紅酒等產品歷年被評為上海市名牌產品,在海內外均享有較高的聲譽。多年堅持開展社區健康服務,2006年贏得了“全國衛生進社區——相約健康社區行”社會公益獎。
公司傳承“至誠至信,關愛生命”的企業追求,竭盡所能地致力於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為弘揚祖國優秀中醫藥文化,為人類的健康貢獻力量。

淵源歷史

雷允上今昔

百年老字號雷允上藥店始建於蘇州,發跡於上海,迄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創始於蘇州;1860年(清鹹豐十年)設“申號”於上海新北門外,1934年設“北號”於河南北路天后宮橋(今河南路橋)北堍,1937年又設北號支店於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由於藥店規模較大,資產雄厚,影響面廣,早年就被國藥同業公認為上海中藥店“四大戶"之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資產重組,工商聯手,今日上海雷允上藥業雄風再現,成為中國中藥行業的強者。

棄學從醫開藥鋪

雷允上藥店原稱“雷誦芬堂",創始人雷大升,字允上,號南山,雷氏上祖原籍江西省豐城,後移蘇州定居。其父名嗣源,清康熙年間官居內閣中書舍人,中年亡故。雷大升生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年輕時讀書學醫,善琴工詩,清雍正初期正值壯年時在北京患重病。愈後棄儒從醫經商,遊歷山東等地,採集中藥材回到故里蘇州,從此行醫濟眾,同時研究中藥丸散膏丹的製作,並著有《金匱辯正》、《要症論略》、《丹丸方論》、《經病方論》等四部醫學書籍,惜所著原件均已散失無存,僅留下四部書名傳至後人。
據考證,《蘇州府志》對雷大升的父子有如下一段簡要記述:“雷大升字允上,吳縣人,父嗣源,宛平籍(錄者按:雷嗣源當年客居河北宛平縣,以此為籍),拔貢生,官內閣中書,軍機章京。大升幼業儒,既長善醫,遇貧者與之藥,尤精於修合丸散膏丹,為時所重......"又據《吳縣誌》卷七十五中也有同樣記述,對雷大升又記有:“大升初業儒,乾隆元年舉鴻博不就,隱於醫……”等雲。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大升在蘇州閶門內穿珠巷天庫前開設一家中藥店,取招牌為“雷誦芬堂”,銷售自產成藥,並以他自己的字“允上”在店內掛牌坐堂行醫。雷大升醫術高明,治病有方,自己研製的成藥療效顯著,於是“雷允上醫生”名聲遍聞蘇州,遠近皆知。後來人們都稱藥店為“雷允上”,至於藥店正式招牌“雷誦芬堂”逐漸被省略乃至遺忘,如今反而鮮為人知了。
雷大升有五個孫子,分別命名“禮大房、耕二房、綺三房、蕉四房、松五房,以此五房傳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雷大升84歲時去世,雷誦芬堂就由五房孫輩合夥經營,產權各為五分之一。經此後200餘年的繁衍,其中綺三房長期獨子單傳,股權始終保持五分之一,成為大股東。其他各房孫輩眾多,股金分散,各房後代所持股權相差懸殊。

從蘇州到上海

清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進軍北上,蘇州城內一片戰亂,藥店無法正常營業而關閉。雷氏族人將店內庫存貴重藥品分發給各房子孫,相繼離鄉謀生。此時先有綺三房的雷子純、松五房的雷駿聲結伴離開蘇州到了上海.,在城外新北門一帶設攤賣藥以維持生計,以後各房子孫也陸續到上海各自擺藥攤度日,攤址也都選擇在新北門與老北門之間的一段地區,日久這一帶形成市面,有一定特色。 流浪在上海的雷氏後代生活逐漸安定,於是孫輩合議在上海開設誦芬堂分店,以恢復祖業。因限於資金,就在滬招募平、童兩戶外姓股東人伙,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在上海法租界興聖街(今新北門永勝路)京江弄口開設藥店稱“雷誦芬堂申號"。若干年後店面擴展至民國路(今人民路)上營業。當時藥店規模不大,店房簡陋,資金也有限,全部資金為800兩銀子,其中平源記出資金200兩為大股東,童青記100兩,雷氏五房孫輩各為100兩。經營的商品均以祖傳的丸散膏丹為大宗,有痧藥蟾酥丸、諸葛行軍散、八寶紅靈丹、犀黃醒消丸、梅花點舌丹、紫金錠以及後來的六神丸等品種,這些均為有相當知名度的雷氏自產成藥。經營宗旨仍保持蘇州老店特色,只賣自產成藥,品種多達三四百種,不經營飲片配方。
在開設“雷誦芬堂申號”40年中,藥店營業逐年保持平穩,並無大起大落,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藥店營業發生巨大變化。這一年江蘇崑山一帶發生流行性瘟疫,藥品需要量急劇擴大。雷誦芬堂所生產的成藥均為適銷對路的夏令藥品,為此銷量大增,營業額成倍上升,這一年獲利十分可觀。
當初籌建申號時因資金不足,破格招募兩戶外姓股東合夥。由於經營得法,營業擴大資產猛增,足夠有能力獨資經營,於是決定排斥外資收歸雷氏家族獨有。經各房商議,出巨資收購平、童兩戶外姓股東的股權,終於恢復獨資雷氏祖業。此後又經數年經營,藥店經營的多數是貴重細料商品,營業額要比普通藥店的飲片配方高出許多。如六神丸每兩(100瓶)售價120元,相當黃金價的兩倍。為此利潤逐年遞增,資產急劇擴大,至民國年間,僅銀行存款一項就有60萬兩銀子。有人曾按當時市價測算,五洲藥房於民國二十五年在福州路建造10層高的五洲大樓只花費20多萬兩銀子,而雷允上的銀行存款足可建造3幢五洲大樓,豪富可見一斑。

開拓北號及北號支店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雷允上藥店開拓北號及北號支店。隨著藥店進一步發展,營業擴大盈利倍增。為了擴展業務,利用雄厚資金開設分店以圖發展。決議通過後,著手準備,在河南路橋北端,天后宮對面(今河南北路30號)盤下一家因經營不善而破產、被法院封門歇業的原“鐵大橋慶余堂藥店”,經過裝修擴建開設一家分店稱“雷誦芬堂北號"。除了經營自產傳統成藥(那時已有約400個品種)外,還兼營中藥飲片配方及參茸,還開設夜間配方業務,又將原新北門申號的郵購業務移到北號,號稱“國藥全能店鋪"。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0月正式開張,原新北門的“申號”改稱“南號”。開張那天為長聲勢,特請當時上海頭面人物黃金榮到店捧場。當天營業額為6000餘元,其中僅虎骨木瓜酒一種,當天就售出數千瓶,而報界出於討好,記者在新聞報導中吹捧為5萬元。 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北號”所在的蘇州河北岸成為日軍勢力範圍,當地各業商店大部分關閉,居民也紛紛逃離。為考慮店內財產安全,北號暫停營業,在靜安寺路719號斜橋弄口(今南京西路吳江路口)暫租到店房一處,將店內貴重商品轉移至新址暫存以避戰火,大部分職工也隨行避難。因該處居民集中,市面安定,附近又少藥店。遂在新址經過簡單裝修,於同年11月開張營業,暫稱“北支號"。同年底,橋北地區逐漸安定,北號恢復營業。原系臨時性的北支號因營業較正常,有發展前途,決定不再撤銷。經過再次裝修,新做高檔木料的櫃檯貨架,精飾門面後,其規模超過北號,成為一家具有相當氣派的中藥店,即現在的上海雷允上西號。此後北、西兩處分店統一歸南號管轄。1980年南號遷至河南中路91號。
新型的管理模式
中藥店本是個古老行業,多數中藥店長期以來都沿用傳統的古老管理方法。雷允上藥店與眾不同,他吸取了社會上新型企業的一套科學管理模式,移植到古老的中藥行業,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形成並實施。即使某些細節也力求科學合理,如每天開門營業時打鈴為號,在崗職工一律在“職工一覽表"上掛姓名牌,下班或休假時翻轉姓名牌以求一目了然。全店職工不論白天晚上一律不準出店門,學徒專門學習生產及營業,與業務無直接關係的一切雜務工作另有勤雜工專司其職。家屬在本市的職工全部住宿店裡,規定每月回家過夜3次,日期由職工協商排定,不準擅自改期。規定職工每年有兩個月探親假期,如不享受探親假可發放津貼,相當於雙倍工資。回鄉時允許攜帶規定數量的常用藥品供家人使用,經檢查認可後放行。
藥店制訂的各項店規極嚴,職工晚間不準外出遊盪,不準賭博,違者開除出店。如因工作失誤而致店內受損的,也嚴加懲處,有一職工因疏忽購進劣質原料,則責令引咎辭職。為提高職工文化,店內舉辦職工讀書班,請能者為師,內容多數選自《古文觀止》。還組建職工樂隊,解放初期“雷允上職工樂隊"有一定知名度,經常參加節日文娛演出。
店內貴重藥品尚未分裝的半成品,均存放銀行保險庫中,由經理掌管其中一把鑰匙,提貨時必須經理親自在場清點入冊後方可出庫。貴重原料的進貨,規定由供貨方攜帶樣品在約定時間內各家同時到店並各報價格。由經理指定進貨負責人會同驗品師嚴格檢驗,擇優選用,如同現在的“招標採購"。這些管理辦法在如今的企業中並不少見,可在幾十年前古老的中藥店中,雷允上的做法堪稱獨創一格。在這些新制度推行之初,也曾引起店內部分職工的微詞,但雷氏管理層認為必須堅決實行,終於獲得鞏固。
藥店制度雖嚴,職工很少有故意犯規而被開除的。原因是職工經濟待遇較好,在上海的“四大戶"中,雷允上職工的工資收人大大高於其他3家。職工不分職務高低,每月零月錢一律7元。月工資從最低7角起擋,高的可達2元(基數),年終分紅通常按基數的1000倍發給。以剛滿師的學徒工資7角計算,年終可得700元,這個數字幾乎高出普通藥店高級職員的一倍。因此職工十分珍惜這隻“金飯碗”,自覺遵守嚴格的店規,決不敢輕易違犯。這樣雷允上的店規也就更加鞏固了。

六神丸的問世

“六神丸”是雷允上的著名特色品種,但與其它品種不同的是它並非雷大升首創而是另有來歷。有人以為雷允上藥店是靠“六神丸”發家,其實並非如此。“六神丸”問世直至成為雷允上藥店的專利產品不過百餘年歷史。 當雷氏各房在上海開設申號時,有綺三房後代雷滋蕃在小東門方浜路獨自開一家小藥店名“雷桐君堂",僅雇兩名職工經營少量自產成藥。這時雷滋蕃擁有一張六神丸秘方,是他的父親雷子純得來並傳給他的。在蘇州通和坊老家由妻女手工製作帶到上海銷售,定名為“雷滋蕃牌六神丸"。雷滋蕃手寫小紙片廣告張貼於牆面及電線桿上引來不少顧客,其中也有日本人,從而打開銷路還供少量出口。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正值雷誦芬堂申號經營得法業務擴展時,各房子孫認為“六神丸”應由祖業雷誦芬堂經營,不能讓一房獨得利益。雷滋蕃則聲稱“六神丸”系外來處方,並非雷氏祖傳,各房無權干涉。各房孫輩承認這一事實,經合議出資現大洋一萬塊一次性買斷“六神丸”生產經營權。並規定今後凡誦芬堂每銷出“六神丸”一料,即相當現在100粒裝的200瓶,提取“規銀”,即98成銀子3兩作為專利費歸綺三房獨得,各房無權分享。這項專利金俗稱“六提”,即“六神丸提成”,並立筆據由兩家至親監證為憑。專利權買斷後“雷滋蕃牌六神丸”商標隨即取消,原供貨渠道一律中止,“雷桐君堂”關閉歇業,兩名職工由誦芬堂申號吸收,從此“六神丸”才成為雷誦芬堂的專利產品。後經工藝改革,產量增加,銷路擴大,成為雷允上藥店暢銷國內外的名特產品。1929年“六神丸”首次漲價,“六提”標準也相應增加,每料由3兩銀子改為4兩。1931年“六神丸”再次漲價,又一次修改“六提”標準,為了計算方便,不再以銀子計算,改為總額的百分之二,即每銷出六神丸50瓶按一瓶價款提成,今後如再漲價均以此類推。
在長達50年的期間內,為了“六提”事曾發生過幾次糾紛,雷氏各房認為不能無限制地讓一房獨享這項專利,為此打過官司。但每次訴訟均無結果,因當初所訂協定中並末規定年限,可視作無限期永遠享受。且協定明文規定該項專利由綺三房“長房長孫”傳代繼承,就連親兄弟也無權相爭。綺三房的後代都是單丁單傳,並無兄弟爭奪專利。後來綺三房的這位單丁繼承人在離婚時又引發一場官司。女方提出要分割“六提”款,男方則稱這是“監製”的酬勞,應由監製人獨得,與妻子無關。經法院調查取證核實,歷次“六神丸”加工時此人並未在場,因此“監製”一說不成立。最後判決男女雙方按四六開分成。這已是1950年人民法院的判決。可見清光緒年間所簽訂的“六提”協定一直延至解放後仍在不折不扣地執行。

老字號新面貌

解放初期雷允上藥店依舊保持原狀不變,直到1956年對私改造後,情況有了較大改變。公私合營時,雷氏後人積極擁護社會主義改造,帶頭參加公私合營,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起到了積極作用。 1957年,北京召開“全國女工商界暨工商界家屬積極分子大會”,雷氏綺三房十六世長媳許兆谷光榮參加這次大會,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1958年雷允上藥店與其它幾家著名中藥店共同組建成“公私合營上海中藥聯合製藥廠”,大部分成藥產品均以該廠名義統一生產。其中的“六神丸”被列為國家“二類商品”,由商業部統一按計畫向全國調撥及出口。“公私合營上海中藥聯合製藥廠”隸歸國營上海市藥材公司管轄,所需原料統一由市藥材公司向產地採購,成藥產品根據社會需要量分批按計畫生產。
在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原稱南號、北號、西號三家雷允上藥店曾幾度更換店名,數次遷移店址。原有的職工也由所屬黃浦、虹口、靜安三區藥材公司及市公司根據工作需要在本行業內統一調配。直到七十年代後期,各行業的著名百年老字號陸續恢復原有名牌特色,曾經幾度改名的雷誦芬堂藥店也相繼恢復原來的店名,統一稱為“雷允上藥店",直至現在未變。為重振上海國藥雄風,實現中藥產業現代化目標,在上海市政府的關懷指導下,集中優勢資源,由市區聯手,工商聯手,重新組建的“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於2000年9月正式成立。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現代化大型中藥骨幹企業,擁有原上海市藥材公司下屬的上海中藥製藥一廠、二廠、三廠,上海雷允上製藥廠,上海中藥研究所,神象參茸有限公司以及成藥銷售分公司等滬上著名企業。擁有“雷氏"、“神象”等著名品牌,生產的各類中成藥及營養保健品馳名中外。
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的成立,將成為上海建設中藥現代化產業新高地的里程碑,也是上海中藥產業加快發展步伐,並進入嶄新歷史時期的一個重要標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