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聞志

上海新聞志

上海新聞志是由最先為了傳播宗教活動二興辦的報紙,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傳遞新事物的報紙團隊。

目錄

序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編報紙
第二編新聞期刊
第三編通訊社
第四編業務
第五編新聞事件
第六編新聞團體
第七編專業人員
第八編新聞教育與教育
第九編機構、管理與經營
第十編人物
補記
後記
《上海新聞志》編審人員名單
著作權頁

報紙

概述
上海近代報紙,開始於19世紀50年代來中國的西方教會和傳教士創辦的中文教會報紙。這些辦給中國人看
的教會報紙,主要是傳教布道,報導宗教活動,也兼有宣揚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觀念和炫耀科學文明的意圖,
帶有殖民主義色彩。19世紀60年代後,由於外商報紙的興辦和發展,逐步取代教會報紙,在上海獨占市場。
最早的外商中文報紙是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由英商字林洋行為傳遞商情而創辦的《上海新報》。清同
治十一年(1872年),英國商人美查創辦《申報》,商辦報紙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接著,又有《字
林滬報》、《新聞報》先後創辦。後來,《申報》、《新聞報》先後轉歸國人資本繼續出版,直至1949年上
海解放時停刊。
隨著維新運動的開展,國人自辦報紙蓬勃興起,當時最有影響的是《強學報》、《時務報》,同時出現了一
批文人辦的小報,如《遊戲報》、《笑報》、《採風報》、《趣報》等,其創辦人或主編不少是當時的著名
作家。他們同情變法維新,辦報含有“假遊戲之說以隱寓勸懲”的意思。此外,還第一次出現了各具特色、
多種類型的專業性、文摘性報紙,如《女學報》、《上海晚報》、《譯書公會報》、《農學報》、《集成
報》等等。
維新運動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一批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紙紛紛問世,《蘇報》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派的主要言論機關。到辛亥革命前後, 又有《國民日報》、《警鐘日報》、《中國白話報》以及被稱為“
豎三民”的“民呼”、“民吁”、“民立”等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報紙。維新派變成保皇派後,也在上海
辦報,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時報》。
共和政體成立初期,各新黨紛紛創辦政黨報紙,如同盟會系統的《民權報》、《中華民報》和共和黨系統的
《大共和日報》、《民聲日報》等,其中大部分是同盟會(國民黨)和共和黨(進步黨)的機關報,兩派報
紙針鋒相對,相互攻訐,沉湎於無謂的紛爭之中。
新文化運動興起,促進了啟蒙報紙的出現。從民國4年(1915年)《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的創辦
到五四運動前後,以學生報紙為主體的啟蒙報紙已大量出現。一些青年知識分子所組織的社團也紛紛辦報,
這些報紙致力於科學民主的啟蒙和新文化運動,來提高國民的覺悟。五四運動以後,隨著中國工人階級走上
政治舞台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報紙隨之誕生。早期的黨、團、工人報刊有《共產黨》
月刊、《嚮導》周報、《先驅》半月刊、《中國青年》、《中國工人》等,在五卅運動中還出版了中國共
產黨成立後的第一份日報――《熱血日報》。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後,也加強了新聞輿論宣傳,除以《民國日報》作為機關報外,又出版了《
星期評論》、《建設》月刊等。
此外,在商辦報紙《申報》、《新聞報》等迅速發展的同時,曾在清末一度盛行的消閒性小報又開始流行。
人稱“海派”小報“四大金剛”的《晶報》、《金剛鑽》、《福爾摩斯》、《羅賓漢》,都是在這一時期
出現的。到民國16年(1927年)已不下數十種。
四一二事變後,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此後,中國共產黨出版的報紙轉入地下狀態,先後有《紅旗》、
紅旗日報》和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委員會出版的《白話日報》(後改名為《上海報》)、《大中報》、《
真話報》和《少年真理報》等。這些報紙都是在白色恐怖、艱難困苦條件下出版發行的。
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救亡成為報紙的主流,《申報》轉變保守立場而傾向進步。新的報紙陸續創辦,民國24
年(1935年),《立報》的創辦成為全國抗日救亡報紙中發行量最大的一家日報。八一三抗戰開始時,國共
合作創辦了《救亡日報》。
上海淪陷以後,在日本侵略者的脅迫下,租界當局不允許中國報紙進行抗日宣傳,許多愛國的新聞工作者乃
借用外國人的名義辦報,以取得合法地位。民國27年(1938年)1月下旬,《每日譯報》和《文匯報》創刊,
掛的都是英商招牌。隨後,《國際夜報》、《導報》、《大英夜報》、《中美日報》、《大晚報》、《大
美報》、《生活日報》、《時報》、《文匯晚報》、《大美晚報》、《新聞夜報》等報刊,都打著英商或
美商的旗號先後出版。早年由中國人辦的《申報》、《新聞報》,也重新以洋商名義出版。原來以洋商名
義辦的《華美晚報》,增出晨刊。這種借舉洋旗以謀生存的報紙被稱為“洋旗報”,當時達17種之多。雖然
各自政治傾向不同,但都宣傳中國抗戰;不僅在上海地區發行,還流傳蘇、浙、皖等地,影響深遠。
當時,在上海的日偽報紙,如《國民新聞》和《平報》原先是以日商名義創辦的,後來改組,都由日本侵略軍
所屬機構接辦,是日本侵略者的喉舌,在數量上居多數的是汪精衛漢奸集團所辦的報紙,如《中華日報》、
《平報》等。
抗戰勝利以後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系統的報紙大為增多。國民黨當局首先是對民營報紙強行改組和接
管,藉口《申報》、《新聞報》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曾經附逆,攫取其大部分股權,由國民黨派員“指導”
復刊,隨後加以控制。其次,國民黨原在上海出版的《民國日報》、《時事新報》、《中美日報》、《正言
報》、《大晚報》等紛紛復刊;還有原在安徽出版的屯溪版《中央日報》、南平版《東南日報》和上饒版
《前線日報》等,也先後遷來上海出版。
與此同時,有一批民主報刊先後復刊和創辦。如《救亡日報》改名《建國日報》出版,《文匯報》復刊,又
有《時代日報》、《聯合日報》和《新民報・晚刊》等先後出版。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在接管和改造舊有的新聞事業機構的同
時,逐步建立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報紙體系。
上海解放前夕,報紙尚存70餘家,大部分處於停刊或半停刊狀態。解放後一個時期,實行軍事管制,對國民黨
政府、黨派、軍隊等部門的報紙,如《中央日報》、《和平日報》、《東南日報》、《前線日報》、《大
晚報》等14家報紙,一律實行接管。對商辦、民辦的《申報》、《新聞報》,因抗戰勝利後為國民黨所控制
,摻入了官股,解放時,屬於官僚資本的部分被接管,屬於私人資本的部分予以保留,仍歸私人所有。兩報自
上海解放之日起停刊。
解放時,上海還留下英美外商辦的《字林西報》、《大美晚報》和《密勒氏評論報》三家,只要不敵視中國
人民,軍管會仍允許其繼續出版。英商《字林西報》1949年6月10日,因報導失實受到軍管會警告,《字林西
報》表示願意登報導歉。該報出版至1956年3月31日自行停刊。《大美晚報》則刊登類似訊息而不願更正,
同時因報館內部發生勞資糾紛,難以繼續出版而停刊。《密勒氏評論報》解放後曾多次發表文章批評某些
西方報紙對新中國的造謠誣衊,後因揭露美國在侵朝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遭到美國政府的郵禁,由此失去
海外大量訂戶,不得不於1953年6月停刊。
人民的報紙隨著上海的解放、社會生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而陸續創刊。1949年5月28日上海全部解放當
天,沿用延安《解放日報》報名的中共中央華東局兼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的上海《解放日報》創刊。6、7
月間,由上海工會聯合會主辦的《勞動報》,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上海市委主辦的《青年報》也先後創刊

《文匯報》與《新民報・晚刊》是解放前在讀者中有廣泛影響的進步報紙,曾在民國36年(1947年)被國
民黨勒令停刊。《新民報・晚刊》兩月後復刊,上海解放時繼續出版。《文匯報》於6月21日復刊。《大公
報》在革命戰爭年代有過一些不利於人民解放事業的報導與言論,曾受到進步輿論界的批評,上海解放時一
度休刊。6月17日發表了由該報社長兼總編輯王芸生執筆的《大公報新生宣言》,對該報過去錯誤進行自我
批評,取得了讀者的諒解,恢復出版。
《新聞報》和英文《大陸報》解放後停止出版。為了促進工商業的恢復與改造和宣傳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方
針、政策,創辦了《新聞日報》,由金仲華主持報社工作,於1949年6月29日在《新聞報》原址出版。上海當
時還有不少外僑,利用《大陸報》原有設備,創辦了解放後國內第一張英文報紙《上海新聞》。同年7月間,
上海還先後出版了《大報》、《亦報》、《人民文化報》、《劇影日報》。上海報業的結構日益趨向多元
化。
1952年,根據“整頓鞏固,提高質量,重點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上海報業進行全面調整。英文《上海新
聞》遷北京,《大公報》遷天津;《大報》、《亦報》併入《新民報・晚刊》。1956年5月,《文匯報》遷
北京改出《教師報》,同年10月又遷回上海復刊。1958年,《新民報・晚刊》改名《新民晚報》。
60年代初,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上海報業結構再度發生變化。1960年6月《新聞日報》與《解放日報》合併,
《新聞日報》停刊。12月《勞動報》停刊。
“文化大革命”中,上海新聞事業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摧殘。《新民晚報》和《青年報》在“造反派”的沖
擊下,先後被迫停刊,上海僅剩《解放日報》和《文匯報》兩家。1967年1月,解放、文匯兩報也被造反組織
奪權,成為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篡黨奪權、製造反革命內亂的輿論工具。此時,社會上出現《工人造
反報》、《紅衛戰報》等形形色色的造反組織報紙,極盡造謠誣衊之能事。這些報紙隨著造反組織內訌,先
後停刊。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一舉粉碎,《解放日報》、《文匯報》恢復了作為黨和人民報紙的地位。中
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上海報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6月《青年報》復刊,緊接著《新民晚報》
和《勞動報》相繼復刊。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發展,反映國外經濟發展的《世界經濟導報》,宣傳在中國共
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聯合時報》,以及全國城市120位市長倡議的《城市導報》相繼創刊。
解放、文匯兩報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除了發揮自身優勢外,還創辦了多種其它報刊。1980年元旦,解
放日報社創辦《報刊文摘》,採集各報刊之新,以擴大讀者思路和視野,增長讀者見聞,受到廣泛歡迎,從初
期內部發行逐漸改為公開發行,發行量最高時達到340萬份。文匯報社創辦了《文匯電影時報》、《文匯月
刊》及《文匯讀書周報》等多種報刊。《青年報》繼承和發展30年代鄒韜奮關心社會青年精神生活的傳統
,1985年創辦《生活周刊》,期發數達到16萬份。
80年代,是上海報紙創辦最多的時期,1985年底達到76種,其中以專業性的報紙為最多。在經濟方面,如《上
海經濟報》、《上海商報》、《新聞報》等,涉及工業、商業、財貿、交通運輸、郵電等部門;政治法制
、科學技術、教育衛生、文藝體育方面的,有《上海法制報》、《上海科技報》、《社會科學報》、《大
眾衛生報》、《上海文化報》、《新民體育報》等;以特定讀者為對象,由民眾團體主辦的報紙也有十餘
種,其中少年兒童方面報紙,有《少年報》、《小主人報》、《小夥伴報》、《中學生知識報》和《上海學
生英文報》等。此外,鐵路、海港、汽車以及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寶山鋼鐵總廠等企業,還辦有《上海鐵道
報》、《上海海運報》、《上海汽車報》和《新金山報》、《寶鋼報》等企業報,總計100多種。形成多層
次、多樣化的報紙體系,涉及許多以前不曾涉及的領域,開拓了社會主義報紙的新功能;也適應改革開放以
來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文化需求,體現了上海作為一個經濟、文化中心的特色。
在眾多報紙中,當時除了《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為每日發行的報紙外,大部分是對開4
版或4開4版的周刊、周二刊。報紙發行量在100萬份以上的有6種,50萬以上的有6種,20萬份以上的有8
種,10萬份以上的有11種,其他均在1萬份左右。在全國報紙的統計中,1985年上海報紙的發行量占全國第二
位。由於上海部分報紙立足上海、面向全國,發行至全國許多城市和城區,尤其是在長江三角洲擁有眾多的
讀者,《文匯報》、《新民晚報》的外埠發行量,幾乎占總發行量的一半。
進入90年代,又有《上海金融報》、《上海證券報》等報紙創刊,總數達到90種。《新聞報》、《勞動報》
、《青年報》、《消費報》、《上海證券報》發展為日報。《勞動報》每周發行《經濟周刊》和《新聞廣
角》;《青年報》發行《學生導刊》和《生活周刊》。其他有的報紙增出周末版和月末版,部分報紙版面
也由過去的4版,增加到8版或12版。1995年《解放日報》在香港隨《星島日報》發行《解放日報・中國經
濟版》。1994年11月《新民晚報》在美國洛杉磯發行了美國版;通過衛星同步傳真,在洛杉磯印刷,利用時
間差,上海的晚報當天上午即可在美國與當地讀者見面,為中國報業史上首創。
從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年間,先後在上海出版的報紙(包括新聞時事性期刊
)多達1800餘種,其中晚清時期的報紙多數以冊報(期刊)形式出版發行,報紙與期刊難以區分,因此仍列
入報紙編第一章;《文匯報》、《新民晚報》雖在民國時期創辦,但1949年上海解放後繼續出版,並與《解
放日報》一起成為上海三家由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領導的報紙,因此列入報紙編第三章詳細介紹。其他時事
性期刊另在第二編《期刊》分列記述。截至1996年12月31日為止,列入報紙編的共有315種,按出版時間先
後排列,其他1500餘種報紙作為名錄列入附錄,以備查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