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的前身為創始於1905年的蒙正學堂,曾名莘莊鎮國小、上海縣實驗國小等,1993年更名為閔行區實驗國小。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
閔行區實驗國小,學校現有莘松、春城景城三個校區,共51個教學班,近2100名學生,158名教職員工。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先進,校園網覆蓋到校內每一個教育教學活動場所,每一間教室均配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校內標準化微機房、美術室、舞蹈房、室內體育館、塑膠跑道等一應俱全,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了良好的硬體條件。

人文化的校本管理,研究性的改革實踐,錘鍊與培養了一支“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師隊伍,學校現有國家級骨幹是1名,中學高級教師2名,區兼職研訓員3名,市區級骨幹教師數十名,有數十人次獲市區各學科教學評優一二等獎,語文教研組被命名為上海市“共青團號”青年集體,數學教研組被評為上海市“巾幗文明崗”,英語教研組被評為上海市“紅旗班組”等。

獲得榮譽

1959年列為上海縣重點國小

1960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先進集體;

1978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先進集體,上海市推廣國語工作先進單位;

1980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先進集體;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

1987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教育先進集體,少先隊被評為全國紅旗大隊;

1988年被評為上海市衛生工作先進集體,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

1989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國小體育工作先進集體,上海市體育達標先進學校;

1990年被評為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上海市紅領巾讀書讀報先進集體,上海市《國家體育標準》達標先進集體;

1991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電化教育先進單位,上海市讀書用報先進學校;

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先進集體;

1993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儲蓄工作先進集體;

1994年被評為上海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示範校,上海市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先進集體,上海市教育學會國小語文教學研究實驗基地;

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成為上海市中國小課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成為全國實驗學校教育科學研究會會員,上海市優秀家長學校,學校語文學科組被評為上海市“共青團號”青年集體;

1996年少先隊被評為上海市雛鷹大隊,全國雛鷹大隊;

1997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綠化環境衛生先進集體;

1998年被評為上海市第四屆教育科研工作先進集體,學校英語學科組被評為上海市文明班組,學校科技學科組被評為上海市紅旗文明崗;

1999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教育系統德育工作先進集體,上海市無煙單位,上海市綠化環境衛生先進集體,上海市第三屆科技節先進集體,上海市文明食堂;

2000年被評為上海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上海市影視教育工作先進學校;

2001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中小學生讀書活動先進集體,學校數學學科組,上海市巾幗文明崗;

2002年被評為上海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上海市教育科研工作先進集體,上海市愛國衛生教育先進集體,上海市讀報用報先進學校,學校英語學科組被評為上海市紅旗班組;

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素質教育實驗校,上海市花園單位,上海市綠化環境衛生先進單位;

2005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中國小行為規範示範校,上海市愛國衛生先進集體,少先隊被評為上海市紅旗大;

歷史沿革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創建於莘莊鎮城隍廟的格思堂——蒙正學堂(實驗國小前身);

1909年(清宣統元年)更名為迪新學堂;

1912年(民國元年)改名為莘莊鄉立第一國民學校;

1928年(民國十七年)與松江縣第六高等國小合併,改名為松江縣第六國小;

1929年(民國十八年)改名為莘莊國小;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大部分校舍毀於大火;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剩餘校舍被入侵日軍拆除,學校被迫停辦;

1941年(民國三十年)由地方人士募捐集資修復校舍開學;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同時又在西街樂善堂分設4個班級;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改名為上海市第二十六區莘莊國民學校解放後學校由上海市龍華區文教股接管;

1951年2月改名為莘莊鎮國小;

1959年2月列為上海縣重點國小;

1961年劃歸莘莊公社管轄;

1962年改名為莘莊鎮中心國小;

1969~1977年學校下放由莘莊公社莘北、青春兩個大隊聯合管理;

1978年2月再次列為上海縣重點國小;

1978年10月劃為上海縣教育局直屬單位;

1979年1月改名為上海縣實驗國小;

1987年學校分為總部、分部;

1988年分部脫離;

1991年9月學校定為上海市課程教材改革整體試驗學校;

1993年改名為閔行區實驗國小(沿用至今);

1999年9月成為上海市二期課改基地校和華師大“新基礎教育”研究實驗校;

2004年5月命名為全國“新基礎教育”研究基地校;

2004年9月擴大辦學規模,開辦“春城校區”。

現狀分析

1999年9月—2004年5月,本校作為閔行區第一批“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的實驗校,全程較深入地參與了五年“新基礎教育”發展性推廣性研究。五年艱辛的“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與探索,使學校在辦學理念、管理機制、課堂教學以及德育活動等方面發生了較系統與顯著的變化。下面,從“優勢與潛力”和“問題與不足”兩方面對學校的現狀作具體分析: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

1、從校長到教師的整個教育觀念系統實現了整體的轉變。以往,雖然我校是一所實驗性國小,但在辦學上則與其他面上的學校沒有多大的差別,每年基本上都是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布置來開展學校的工作。有時雖然也承擔一些市區級的研究課題或是項目,但我們改革的思路和目光則始終僅停留在某一觀念或是某一領域,校長以及學校的辦學思路往往是“點狀”地集中在一些所謂的“熱點”問題上,在對學校教育的目標、價值,對教師觀和學生觀等方面的整體理解和把握上,均處於相對狹義和片面的狀態。五年的“新基礎教育”研究,使我校從校長到教師的整個教育觀念系統實現了整體的轉變,逐步形成了以“新基礎教育”理念為指導的校本管理思想和辦學理念:即在辦學過程中,學校從情感領域入手,關注師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精神生命狀態,通過合作的形式創造和諧的氛圍,引導師生在共同參與和主動體驗中轉變價值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生生和師師關係,以此推進高質量的積極有效互動,讓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體驗職業內在的生命價值,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有幸福的童年,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師生主動健康發展。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校長、中層以及部分骨幹教師,已善於用自我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來主動審視和策劃各項工作任務或是教育教學中產生的問題,從而使學校橫向和縱向的各項工作逐步實現了有機的聯繫和互相。

在教師的發展觀方面,我校逐漸由注重對教師規範性的管理轉向對教師生存方式和人生價值的引導,由注重對教師布置性的管理轉向對教師主動性創造性的培養和激發,引導教師在工作的過程中體驗和認識到教師職業特有的豐富性、唯一性,讓教師珍惜和把握自己與學生這樣一種每天在流淌的生命過程,體驗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我的成長與價值的體現,讓教師在精神上有不斷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在學生觀與活動觀方面,我們的教師通過幾年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和班集體的“小幹部輪換制”、“校園小當家”等改革實踐,真切地感受到了“關注每一位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班級還給學生”等“新基礎教育”理念對學生成長的重要價值。教師主動研究學生,主動尋求教育和發展資源,主動反思與重建的意識增強了。在開展各項活動時,教師都會主動地深入學生,了解學生需要什麼,喜歡什麼,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關注在各項教學活動中分配給學生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的適時與均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單向的講授少了,關注的是師生思維的一種互動與應對,是師生互動過程中一種信息的捕捉,老師常常會以傾身或是凝神的傾聽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常常會以適時的點撥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課堂里充滿的是一種師生共同教與學的樂趣,是一種民主與尊重的融洽……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國小

2、管理機構的適時調整與學校領導核心的鍛鍊成長。在幾年的“新基礎教育”研究中,為了最佳化管理運行機制,鍛鍊和培養中層領導骨幹,我校對學校的中層機構設定進行了逐步的調整,將原來的6個處室調整為4各部門:一是將原來的教導處和科研室合併設立“教學科研部”,使原來學校教學和科研相對割裂的現象得到了有效調整;二是將原來由教導處分管的科藝體活動納入德育室工作職責,將德育室調整設立為“德育活動部”,統管學校的少先隊、班集體建設及科藝體活動;三是將原來的校務辦公室、總務處和寄宿部合併為“校務管理部”,精簡了中層管理人員,整合了管理資源;四是根據教育信息技術在學校各領域的廣泛使用以及它對學校教育逐步帶來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改變,學校急切需要加強對教育信息技術的管理與套用研究,基於此,學校設立了“信息技術部”。隨著中層各職能部門機構和職責的調整,部門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彼此間的合作與互動增強了。同時,中層以上的領導骨幹也逐步形成:副校長顧文秀在兩年不到的任職時間裡,領導的能力和管理的思想日見成熟,尤其對“新基礎教育”的投入與感悟,得到了課題組專家的肯定;“教學科研部”主任張軍和“德育活動部”主任康旻,在前幾年“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過程中較多地參與了學校研究的策劃與實踐全過程,她們對“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把握是較全面的,具有相關領域一定的自我策劃與研究能力。

3、“新基礎教育”研究氛圍和教師研究骨幹群體的形成。五年“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的探索與實踐,已使“新基礎教育”成為了實驗國小教師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對“新基礎教育”的感覺,由最初的排斥、觀望、畏懼和被動參與,到了主動參與和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階段,形成了較好的主動實踐與研究氛圍。同時,在學校的語數英學科及班級建設中,逐步形成了一支“新基礎教育”研究發展性階段的骨幹教師隊伍,這支隊伍的作用及其後續的鍛鍊培養是學校後五年基地校建設的關鍵。語文:吳紅霞、張衛紅、朱新亞、秦智。數學:陳培群、程蔚、畢敏芳、葉華美。英語:瞿莉蓉、胡鳳蓮。體育:陸薇,美術:邵征

4、課堂教學改革已初步滲透進日常教學實踐。五年的“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通過骨幹教師的探索引領和系列性專題研討的開展,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與實驗前相比,從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到課堂上教師執行教學方案的過程,從課堂上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到師生關係的處理等等,確實發生了可喜與顯著的變化。更為可喜的是,這些變化,不僅僅呈現在專題的研討課和對外的展示課上,更多的是你能從學校日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感受和看到這樣一種探索與變化。這樣的感受和變化,在本學期我校大量引進外校教師並聽了這些老師的家常課後,感受尤為深刻。

5、班集體建設改革為學校的德育活動注入活力。幾年來,我校在“新基礎教育”理念指導下,通過“小幹部輪換制”、“校園小當家”、“紅領巾招聘”、“大手牽小手”等班集體建設活動,真正把班級還給了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了班級的管理和活動的策劃設計,讓學生真正有了實踐的體驗,學會了參與、學會了合作、學會了交流,增強了自信。同時,在這過程中,也使我校對過去沿襲已久的德育活動的設計與策划進行了重新的審視,並初步將班集體活動建設的思想提升和運用到學校層面的德育活動中。

上海市閔行區國小名錄

隨著上海市經濟的突飛猛進,基礎教育失業蓬勃發展,現在我們一起看看靜安區都有哪些國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