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匯區第一中心國小

上海市徐匯區第一中心國小創辦於1912年,是一所具有95年悠久歷史的老校。占地面積51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學校現有教師54人,有圖書室、電腦教室、多媒體教室、舞蹈房、音樂室、科常室、美術室、勞技室等教室28個。還配有多功能廳,室內體育館等現代化場館。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現有教師54人,其中大學本科學歷29人,大專學歷21人。具有國小高級職稱以上的教師有33人,占教師總數的61%,。30歲以上教師47名,占教師總數的87、1%,中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教育教學骨幹力量。全體教師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的精神,努力在傳承中求創新,不斷以嶄新的姿態為創“品牌”教育,構築徐匯基礎教育新高地辛勤地探索著。
學校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寓教於樂的人文精神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擁有健全而有益於社會的必備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堅持教師的教學要精選、精講、精練,從而使學生成為基礎實,會思考、能力強的學習型人才。學校還依託科研促進教改,結合科技教育的實踐探索,形成了鮮明的科研特色。學校獨立承擔的市級課題《“多元互動校本研修”,共生教學智慧的實證研究》更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為了更好地推進學校的一校一品特色項目——江南絲竹,學校成立了民樂普及班和民樂隊。學生通過學習並掌握一種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感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落實兩綱教育精神。2006年我校的民樂隊在徐匯區一校一品的比賽中獲得民樂合奏二等獎, 2006年有70人通過了各種樂器的各級等級考,2007年共有82人通過了各種樂器的各級等級考。
學校是全國實施青少年科技教育普及綱要示範學校,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的先進集體,上海市科研先進集體,“四五”普法先進集體,徐匯區文明單位、科技特色學校、法制教育特色學校、科技活動先進集體,上海市科技教育優秀實驗學校,上海市科技教育顯著成效實驗基地。

歷史沿革

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聲中,在“國人要自辦學校”的呼聲中,錢廣甫、吳正甫、陳雲堂、韓曉岩、王景廬等募捐覓地建立了中國較為早期的“上海市立比德初等國小校”,由前教育家楊月如先生賜名“上海市立比德初等國小校”。“比德”兩字,近取當時比鄰的“德文學堂”(意在對比德文,超越德文);遠含“君子比德於玉”的深邃意境。“比德於玉”出自孔子儒家思想,體現了君子明德,不求一時之炫耀,潛心於純潔的求索。學校以“比德”命名,反映了早期的育人理念。
校址在當時的辣斐德路上(即現在的復興中路1197號),後另在西愛鹹斯路(即現在的永嘉路356號)設立分部。剛開辦時,學校四周一片農田,南面還有一條小河,校舍僅東西兩排平房,共6間教室。後建造了一棟兩層教學樓、專用教室及輔助用房,約12間左右,門樓廁所齊備,還在校內種植花草樹木。學校設定了幼稚園、初小、高小等年級。從第一批50餘名學生,後逐年擴展到千餘名,改建校舍,美化環境,成了一所初具規模的完全國小。在社會上享有較高聲譽。
從1945年起,學校的教工中就有中共地下黨員,約有8人之多,他們在負責人向頃的帶領下,進行地下鬥爭,積極開展“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的愛國運動。在民眾中起到了戰鬥堡壘作用,為學校的發展寫下了光榮的篇章。
1949年,上海市立第七區中心國民學校 (復興中路1197號,分部永嘉路356號) 。
1951年,更名為“常熟區中心國小”。
1956年,學校隨地區改制,又更名為“徐匯區第一中心國小”,強調了學校在全區的示範作用。
1954年,革命烈士秦鴻鈞夫人、優秀的地下黨員、又長期從事教師工作的韓慧如接任校長兼支部書記。
1978年起,改革開放後的學校注入了新的辦學理念、新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與時俱進的發展。
1999年,近鄰復興中路國小劃歸作為分部,襄陽南路203號。
2006年,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分部土地置換,併入總部復興中路1197號, 嘉善路1號,學校全面整修校舍、場地,擴建了現代化教學樓層,更凸現了整潔、優雅、和諧的校園環境。

學校榮譽

近年來,在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中,學校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把傳承優良的辦學傳統與自主創新的先進理念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了獨有的辦學特色及教學風格,在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並先後榮獲了“市區文明單位”等多個獎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