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隍廟

上海市城隍廟,位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築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在“文革”時期,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2005年,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二千餘平方米。[。

城隍:
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
城隍廟: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最早的城隍廟見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歷史上有唐人張說、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記載。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並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製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詔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裡,所以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明孝宗年間(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1232—1277)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瓚(1232—1277)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
城隍廟,九里三;各種買賣在裡面;上至綾羅和綢緞,下至牛籠和馬鞭……這是每個老西安人對城隍廟的印象,然而,對於城隍廟的全部歷史,它所歷經的風雨滄桑,卻沒有幾人完整知曉。城隍信仰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流行廣布,西安都城隍廟位於西大街中段,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東門內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現址,是當時天下三大城隍廟之一,統轄西北數省城隍,故稱“都城隍廟”。
“城隍”一詞的來源:
“城隍”源於古代的城牆和護城河
“城隍”一詞源於古代的城牆和護城河,在古人心目中是護衛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城隍神則是為國家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名將或為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的廉吏賢哲,他們有的名垂青史,有的功勳著著,是備受百姓推崇愛戴的歷史人物。城隍信仰,寄託了人們對英雄聖賢的紀念與崇拜,深入民心,廣布流行。城隍既是人間正義的主持者又是生死禍福的主宰者。《晉書·石勒載記上》:“時城隍未修,乃於襄國築隔城重柵,設鄣以待之。”宋蘇軾《富鄭公神道碑》:“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此何意也?”或專指護城河。《文選·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李善註:“城池無水曰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肥水》:“東側有一湖。三春九夏,紅荷覆水,引瀆城隍,水積成潭,謂之東台湖。”或專指城牆。《梁書·鄭紹叔傳》:“﹝高祖﹞令植登臨城隍,周觀府署。”
2.泛指城池。唐寒山《詩》之一六七:“儂家暫下山,入到城隍里。”宋范仲淹《書碑陰》:“刺史暨官屬州人鹹欲棄城奔於南山,公按劍作色曰:‘奈何去城隍,委府庫。’”
3.守護城池的神。《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蜡八。”鄭玄註:“所祭有八神也。”孔穎達疏:“水庸之屬,在地益其稼穡。”陸德明釋文:“水庸七。”後遂附會水庸為守護城池之神,稱城隍。《北齊書·慕容儼傳》:“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八:“蕪湖城隍祠建於吳赤烏二年,高齊慕容儼、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書於史,則又不獨唐而已。”《紅樓夢》第二八回:“寶玉下了馬,賈母的轎剛至山門以內,見了本境城隍、土地各位泥塑聖像,便命住轎。”

殿堂布局

大殿
大殿正門上懸“城隍廟”匾額,並配以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大殿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大殿內供奉金山神主漢代博陸侯霍光大將軍坐像,左首為文判官,右首為武判官,次為日巡與夜查,日巡、夜查以下為八皂隸。第一對立柱懸有對聯“威靈顯赫護國安邦扶社稷,聖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讚揚城隍神的功績,上懸匾額“牧化黎民”。第二對立柱上懸“刻薄成家難免子孫浪費,姦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貞”的對聯以警示世人。城隍廟大殿在明代永樂年間已經存在,當時的上海知縣張守約將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為上海城隍廟大殿,殿內依舊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為火所焚,1926年開始重建,1927年完工,現在所存的大殿即是重建於1926年的城隍廟大殿,為全部鋼筋水泥結構仿古大殿。[2]
元辰殿
又稱六十甲子殿。元,元辰殿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時日的意思。元辰神靈是中國的年歲神靈,與每一位中國人的年運有關。中國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結束,以六十為一周,故也稱六十甲子,後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從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靈是星神,故也稱太歲神。在民間,指人們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當年的值年太歲,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本命太歲。信徒禮拜本命太歲,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儀式,就稱為順星。[3]
慈航殿
慈航殿內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
慈航殿(4張)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門上懸有對聯“善惡到頭總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匾額“慈航普渡”。
財神殿
財神殿內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祿)、
財神殿(2張)關聖帝君(主平安)、財神(主財運)。財神殿門上懸有對聯“生財有道義為先,學海無涯苦做舟”,上懸匾額“福佑眾生”。
城隍殿
城隍廟內最後一進殿為城隍殿。城隍殿兩側懸有對聯以讚揚城隍神公正無私“禍福分明此地難通線索,善惡立判須知天道無私”,上懸匾額“威靈顯赫”。[4]
殿內另有一幅贊神對聯“天道無私城隍殿做善降祥預知吉凶禍福,神明有應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橫批“燮理陰陽”。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紅臉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內仿照明代縣衙公堂陳設,儀仗森嚴。
娘娘殿
城隍殿西面為娘娘殿,供奉上海縣城隍神夫娘娘殿人儲氏
父母殿
城隍殿東首為父母殿,殿內供奉上海縣父母殿城隍神父母。[5]
文昌殿
文昌殿內供奉文昌帝君,左右二童子稱天聾、地啞。文昌殿
關聖殿
關聖殿內供關聖帝君,左右供周倉、關平二位將軍。關聖殿[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