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元辰

六十元辰,中國古代傳統的記時方法,是天干地支法。

中國古代傳統的記時方法,是天干地支法。用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共得六十對,用此計年,六十年為一同,稱“六十甲子”。道教吸收民間流行的記年方法,並提出“本命”的說法,稱凡本人的出生年六十甲子乾支之年,叫本命元辰,本命年。如某人出生於甲子年,那么甲子即是其本命元辰,甲子年即是其本命年。本人的出生日在六十甲子的乾支,叫本命日。如某人出生於甲子年丙子日,那他的本命年是甲子年,本命日即是丙子日。道教認為六十甲子即六十星宿,六十甲子就成了六十尊元辰星宿神。
就此道教還提出了“太歲”的說法。何為太歲,太歲亦稱歲神,又名歲星,順星。每年都有一個太歲,如逢甲子年,甲子即是“太歲”,逢乙丑年,乙丑即是“太歲”。《月令廣義·歲令二》:“太歲者,主宰一歲之尊神。凡吉事勿沖之,凶事勿犯之,凡修造方向等事尤宜慎避。又如生產,最引自太歲方坐,又忌於太歲方傾穢水及埋衣胞之類。”《協紀辨方》卷三引《神樞經》:“太歲,人君之象,率領諸神,統正方位,斡運時序,總歲成功。……若國家巡狩省方,出師略地,營造宮閥,開拓封疆,不可向之。黎庶修造宅舍、築壘牆垣,並須目避。”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太歲殷元帥。帥者,紂王之子也。母皇后姜氏。一日,後游宮園,見地巨人足跡。後以足踐之而孕,降生帥也。
古時人們習慣上只重視歲陰(十二地支),故有“太歲”十二年一循環之說。地支有方位,“太歲”因而也有方位,故古代民間許多禁忌由此產生,以太歲所在為凶方,忌興土木或遷徒房屋等。《土風錄》云:“術家以太歲為大將軍,動土遷徙者必避其方。”歐陽修《集古錄》載李康碑說:“歲在亥,大將軍在酉。”故太歲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是有名的凶神。
太歲神的奉祀,據杜佑《通典》載,北魏道武帝(386—409年在位)時,已立“神歲十二”(即十二個太歲神)專祀。《春明夢余錄》載:“明供武(1368—1399年)七年(1374年)甲寅,令仲春秋上旬擇日祭太歲。”說明從北魏時,每年要祭祀歲星,並且還專門設有祭祀歲星的祠。
太歲神因時而化,據《夷堅志》載,宋時常州東嶽廟後所供太歲,已儼然冠冕,具有人格特徵。自元明以後,最高統牿者設專壇祭祀太歲神,並常與月將日值之神並祭。因歲神為值年之神,掌人間一年禍福,又稱“值年太歲”,俗稱“歲君”。後來道教又把太歲稱為大將軍。《神樞經》云:“大將軍者,歲之大將軍也。”故《正統道藏》中稱六十年太歲神均有真名實姓,且皆有神歷。如今道教宮觀甲子殿中供奉的六十位太歲神,神采各異,巧奪天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