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迷思

上帝的迷思

《上帝的迷思》是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生物學家兼無神論者理察·道金斯在繼他的一系列科普大作後推出的又一力作。書中剖析了宗教的由來及對人類思想的禁錮和欺騙,作者認為“上帝假設”的集體非理性信仰不僅是嚴重背叛理智,而且導致了不寬容,壓迫、固執、自大、虐待兒童、同性戀恐懼等現象,認為宗教是人類進化史的思想寄生蟲。他大力提倡人們提升自我意識,亦即形成這樣的意識,成為無神論者是一種現實的志向,並且是一種勇敢和值得離度讚賞的志向,從而最終成為一名幸福、安寧、有道德、充滿理智的無神論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上帝的迷思》是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生物學家兼無神論者理察·道金斯在繼他的一系列科普大作後推出的又一力作。書中剖析了宗教的由來及對人類思想的禁錮和欺騙,記述了愛因斯坦否定神的資料,作者認為“上帝假設”的集體非理性信仰不僅是嚴重背叛理智,而且導致了不寬容,壓迫、固執、自大、虐待兒童、同性戀恐懼等現象,認為宗教是人類進化史的思想寄生蟲。他大力提倡人們提升自我意識,亦即形成這樣的意識,成為無神論者是一種現實的志向,並且是一種勇敢和值得高度讚賞的志向,從而最終成為一名幸福、安寧、有道德、充滿理智的無神論者。

作者簡介

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士。

理察一道金斯是目前全世界最著名的無神論者,2005年4月30日他公開表明自己無神論者的身份。他也是全世界最具爭議的進化生物學家,他的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他還經常在各大媒體討論、評論科學的各個面相。《盲眼鐘錶匠》與續篇《攀登不可能的山》(Climbing Mount Improbabte 1996)都是進化生物學的入門書。道金斯的理論著作,除《自利的基因》外,以《延伸的表現型》(TheExtendedPhenotype,1982)最為重要。((盲眼鐘錶匠》獲得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非小說類最佳圖書獎與美國《洛杉磯時報》的文學獎。英國廣播公司(BBC)根據本書拍攝的電視片《萬惡之源?》,獲得最佳科學紀錄片獎。另外他的《解析彩虹》是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品。

陳蓉霞,1961年11月出生於上海市。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生物學系。1986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自然辯證法研究所,獲哲學碩士學位。現任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進化的階梯》、《破譯生命密碼》、《兩性衝突》等。主要譯著有《起源之戰》、《適應與自然選擇》、《行走於理性的鋼絲上》、《安妮的盒子》等。

第1章 一個充滿宗教情感的非信徒的插圖第1章 一個充滿宗教情感的非信徒的插圖

圖書目錄

前言 我不知道我可以說出來/001

第1章 一個充滿宗教情感的非信徒/007

應得的敬意/007

不應得的敬意/015

第2章 上帝假說/020

多神教/021

一神論/026

世俗主義、制憲元勛和美國的宗教/028

乏味的不可知論/035

NOMA(不相重疊的權威)/043

偉大的禱告實驗/048

內維勒·張伯倫的進化論學派/053

小綠人/056

第3章 上帝存在的論據/06I

托馬斯·阿奎那的“證據”/061

本體論的論據和其他先驗論據/063

源於精緻美妙的論據/068

來自個人“體驗”的論據/070

來自聖經的論據/074

源於受敬仰的並具有宗教信仰的科學家的論據/079

帕斯卡的打賭/084

貝葉斯定理的論據/086

第4章 為什麼幾乎不存在上帝/090

波音747的組裝/090

自然選擇理論是科學意識提升者/092

不可化解的複雜性/096

缺口崇拜/101

人存原理:地球版/109

人存原理:宇宙版/115

劍橋會議的插曲/123

第5章 宗教的根源/131

達爾文主義的誡命/131

宗教的直接好處/134

類群選擇/137

宗教作為其他現象的副產品/139

宗教的心理學基礎/145

小心行走,因為你踩到了我的文化基因/155

商品崇拜/164

第6章 道德的根源:為何我們行善?/170

我們的道德觀有達爾文主義的起源嗎?/174

對於道德根源的一個案例研究/181

如果沒有上帝,為什麼還會有善?/184

第7章 “善”之書和變遷著的道德風尚/191

《舊約》/192

《新約》要更好?/202

愛你的鄰居/205

道德的時代風尚/213

希特勒是怎么回事?他是無神論者?/222

第8章 宗教錯在何處?/228

原教旨主義和科學的顛復/229

信念和同性戀/233

信念和生命的神聖性/235

偉大的貝多芬謬論/242

第9章 兒童時期,受虐以及逃避宗教/246

對軀體以及心靈的侵犯/250

保護兒童/260

教育界的一樁醜聞/265

再次提升意識/271

作為文學傳統組成部分的宗教教育/274

第10章 一種必需的空缺?/290

賓克(Binker)/291

撫慰/295

激勵/303

長袍之母/304

譯後記/316

參考文獻/323

……

編輯推薦

《上帝的迷思》:全世界最著名的無神論者,全世界最具爭議的進化生物學家,全世界最暢銷的科普作家之一。

出版當年即銷售100萬本,雄踞《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一年。

沒有證據表明上帝的存在,那么為何我們堅持信仰上帝?

信任上帝就像信仰一把茶壺繞火星運行

文摘

來自個人“體驗”的論據

我有一個大學時代的同伴,極為聰明和成熟,深深地信服宗教,一次他去蘇格蘭的小島野營。半夜,他的女朋友在帳篷里被惡魔撒旦的聲音所驚醒。無可懷疑,聲音只能是出自惡魔。我的朋友無法忘記這一恐怖的經歷,這是導致他後來從事神職的因素之一。年輕時的我對於他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牛津時,我就把這一故事講述給一幫動物學家聽,當時我們正在旅館裡休息。其中有兩位正好是鳥類學家,他們放聲大笑。“那是曼島上的海鷗類飛鳥!”他們齊聲大叫。其中一位還補充道,在世界不同地方和不同語言中,人們已把該物種的鳴叫聲與惡魔般的叫聲相聯繫,它在當地的綽號就是“惡魔鳥”。

許多人相信上帝,因為他們相信曾經親眼看見過他的某種變形——或者是一個天使,或者是一個憂鬱的童貞聖母。他在人們的腦袋裡對他們說話。這種來自個人體驗的論據極易令那些自以為曾有此體驗的人們所信服。但是它卻難以說服那些具有心理學知識的人們。

你說你曾直接體驗過上帝?好,有人曾體驗過一種粉紅色的象,但這不可能令你留下深刻印象。彼特·薩克利夫(Peter Sutcliffe),約克郡的碎屍狂,顯然聽到耶穌的聲音,要他去殺死婦女,於是,他被關入了精神病院。布希說,上帝告訴他去入侵伊拉克(可憐的上帝卻不賜給他一種啟示,那兒並沒有大量的毀滅性武器)。精神病院裡的病人都認為自己是拿破崙或卓別林,或者整個世界正在實施陰謀來對付他們,或者他們能夠把自己的思想植入他人頭腦。對此,我們只是覺得好玩,但決不會嚴肅地對待他們內心透露出的信念,這只不過是因為大多數人都不認同這種想法,而宗教體驗的不同恰在於有眾多人口認同這一信念。當薩姆·哈里斯(Sam Harris)在其《信仰的終結》(The End of Faith)中這樣寫時,決不是出於過分的憤世嫉俗:我們把不同的名義賦予不同信仰的人們,這些信仰都未曾得到理性的辯護。當這些信仰的擁有者極為普遍時,我們稱其為“宗教徒”;否則,我們就有可能稱其為“發瘋”、“精神病”或是“幻覺”……所謂的心智健全就存在於眾多人口當中。然而,下述現象僅是出自歷史的偶然,亦即,在我們的社會中被認為是正常的人,他們相信宇宙的創造者能夠聆聽你的想法,而智力有問題的人則相信,通過滴落在你臥室窗戶上的、類似於莫爾斯密碼的雨滴,他正在與你交流。因而,宗教徒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發瘋,他們的核心信仰絕對是一種發瘋。

我將在第10章再回到錯覺的討論上。人類大腦運行的是一流的模擬軟體。我們的眼睛並不向大腦呈現一種完全逼真的外部世界的圖像,或者是隨時傳遞一幅精確動感的圖像。我們的大腦構造一個不斷更新的模型:通過視神經不斷發送的脈衝而更新,同時又加以重構。視覺方面的錯覺就生動地提醒了我們這一點。錯覺的一種主要類型,立體面具(Necker Cube)就是一例,它的形成是因為大腦收到的感覺素材與兩種實在模型相兼容。於是,大腦不知該選其中的哪一種,結果就是我們體驗到的一系列翻轉,從一種內在模型轉向另外一種。我們正在察覺的圖像似乎,不,是確實,在快速翻轉,變成其他圖像。大腦中的這一模擬軟體尤其擅長構建臉型和聲音。我曾在我的窗台上放了一個愛因斯坦的塑膠面具。從前面看,它似乎像是一張立體凸出的臉,這不奇怪。奇怪的是,當從後邊看時——那裡本該是凹面——但它看上去依然像是一張凸出的臉,我們的感知能力實在奇特。當觀察者沿著它轉動時,這張臉似乎也會跟著轉動——這種感覺是強烈且足以令人信服的,據說蒙娜麗莎的眼睛就會隨著你而動。面具的凹面看上去確實仿佛正在移動。先前從未看見過這種錯覺的人們對此會大驚小怪。甚至更奇異的是,如果面具被固定在一個緩慢旋轉的轉盤上,當你在固定的一面注視它時,它似乎以恰當的方向轉動,但是當凹面進入視線時,方向就會相反。結果就是,當你注視著它從一面轉到另一面時,正在接近的一面似乎要“吞掉”離去的一面。那是一種足以使人眩暈的幻覺,值得我們不怕麻煩地去觀看。有時,當你靠近凹面時,會極其驚訝,根本看不到它“確實”就是凹陷的。當你確實看到時,再次會有一個突然的翻轉,這一過程也許是可逆的。

這是怎么回事?面具的構造毫無秘訣。任何具有凹面的面具都能做到這一點。秘訣在於旁觀者的大腦。內在的模擬軟體接收到信息,表明存在一張臉,其實那也許只不過是在近似恰當的部位分布著一對眼睛、一個鼻子和一隻嘴巴。收到這些大致線索後,大腦開始加工。臉部模擬軟體進入啟動狀態,它構造出一張完全立體的臉部模型,即便外部實在呈現給眼睛的只是一個凹的面具。產生錯誤方向的旋轉幻覺是因為(那是相當強烈的感覺,但如果你通過仔細的思考就會使它穩定下來),當一個面具的凹面旋轉,同時又要把它感知為是一個立體面具時,要使得視覺信息具有意義,產生逆轉幻覺就是唯一的方式。這就像是當你在飛機場上看一個旋轉雷達天線時所產生的幻覺。除非大腦翻轉到雷達天線正確的模型,否則就會看見錯誤的模型以錯誤的方向旋轉,而且是以一種稀奇古怪的荒唐方式。

我說這些是要證明大腦模擬軟體具有極為強大的力量。它能夠構築最為逼真的“視覺”和極具威力的神咒。對於這種精緻的軟體來說,模擬一個幽靈、一個天使或是童貞聖母瑪麗亞也許只是小菜一碟的把戲而已。這種機制對於聲音同樣有效。當我們聽見一個聲響時,它決不是完全忠實地被傳達到聽神經隨後又傳至大腦,好像是一個高保真音響一樣。如同視覺的形成,大腦依據不斷更新的由聽神經傳來的信息,從而構築一個聲音模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聽到的喇叭聲是一種單一的音符,而不是它本該有的由銅管樂器敲擊而來的亂鬨鬨的複合音。一支豎笛吹出的是同樣類似“木質的”音符,一支雙簧管聽起來類似“笛聲”,因為這些和聲達到了不同的平衡。如果你謹慎熟練地使用電子合成琴來逐個產生分離的和聲,大腦僅在短暫的瞬間把它們聽成是單音調的複合,但很快大腦模擬軟體就會“弄懂它”,於是,我們聽到的僅是純粹的喇叭聲、雙簧管聲或是無論什麼樂器發出的聲音。口語中的元音和輔音在大腦中也是以同樣的方式被構造,所以是另外一種層次上更高階次的音和詞。

在我的孩童時代,曾聽到過幽靈:那是一種男性的聲音在喃喃自語,就像是在朗誦或是禱告。我幾乎能夠,但不完全地聽出其中的語詞,它似乎帶有一種莊嚴的音色。大人曾告訴我關於神職人員隱藏於古老房子裡的故事,我有些害怕。不過我還是起床摸向發聲之處。靠近時,它變得更響了,隨後突然它“轉向”我的腦袋裡。現在我是靠得足夠近以至得以聽清它究竟是什麼。原來那是通過鎖眼鑽進來的風聲,而我的大腦模擬軟體卻習慣地把它構造成一個男性的說話聲,就像是在莊嚴地訴說著什麼。如果我是一個較為敏感的孩子,就有可能“聽見”的不只是難以理解的說話聲,而是特定的詞甚至句子。如果我天性敏感又在宗教氣氛中成長,我就會想知道,風訴說的是什麼樣的詞。

還有一次事件,發生於相同的年齡,當時我在海邊的一個小村莊裡,看見一張巨大的圓臉,帶著難以形容的惡毒神情,透過屋子的另一窗戶,盯著這邊看。我顫抖地靠近它,這才看清它的真面目:原來是窗簾不小心落下從而形成了一張模糊的類似人臉的影像。在我那可怕的兒童的大腦里,已經構築了臉龐及它那邪惡的神情。2001年9月11日,虔誠的人們認為,透過世貿大廈雙子座升起的火焰,他們看見了撒旦的面龐:一張帶有迷信背景的相片在網際網路上發表並廣為傳播。

構造模型是人類大腦的拿手好戲。當我們睡著時,那就是做夢;當我們清醒時,那就是想像;當它格外清晰生動時,那就是幻覺了。正如第10章將要指出的,擁有“想像中的朋友”的兒童有時會清楚地看見它們,如同就是真的一樣。如果我們容易受騙,我們就難以辨清這些幻覺或是白日夢的真相,並且還會聲稱已經看見或是聽見了一個幽靈,或是天使或是上帝,尤其是對於兒童、女性或天主教徒來說,更易認為是目睹或聽見了——童貞聖母瑪麗亞。這樣的幻想性事實,當然不是信仰幽靈、天使或是上帝、童貞聖母實際存在的可靠理由。

乍看起來,許多人同時出現幻覺,難以否認其存在,例如據報導,1917年在葡萄牙的法蒂瑪(Fatima),7萬名朝聖者看見了太陽“裂開天空,向眾人迅猛壓來”。很難解釋7萬個人怎么會有同樣的幻覺。但是,要承認它確有其事更難,因為在世界的其餘地方,法蒂瑪之外,則無人看見這一景象,不只是看見,而且還須感受到太陽系的巨大毀滅,包括足夠強的加速力把每一個人拋向空間。

不由想起休謨對於奇蹟的精彩點評:“沒有一種證詞足以建立一個奇蹟,除非該證詞具有這樣的特點,它的荒謬虛假比它所要建立的事實更為不可思議。”上萬人同時被迷惑矇騙,或者同時串通起來集體行騙,似乎是不可能的。情況也許就是歷史記錄發生了錯誤,於是就有7萬人聲稱看見了太陽的變幻。也有可能這些人同時看見了海市蜃樓(他們被勸誘凝視太陽,但對於他們的眼力來說,這不可能做到)。不過那些明顯的不可能倒要比這一說法更有可能:地球突然間因受力而偏離軌道,太陽系被破壞,而法蒂瑪之外的人們都未注意到這一點。因為在我看來,葡萄牙當然不是孤立的。

真正需要說明的是關於上帝或其他宗教現象的個人“體驗”。如果你有這樣的體驗,也許你就會發現自己堅定地相信這是真實的。但不要指望別人會拿你的話當真,尤其是,如果我們對於大腦及其他強有力的運作方式知之甚少的話。

後記

道金斯是英國生物學家,因其《自利的基因》(有中譯本)一書的暢銷,道金斯在讀者中獲得廣泛聲譽。2006年10月,道金斯推出新著《上帝的迷思》,該書在出版後的一年間,發行量已達100萬本之多。其中精裝本50萬本(據《華爾街日報》2007年7月16日),雄踞《紐約時報書評》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上幾達一年。這樣的發行量,堪稱出版史上的奇蹟。相比之下,霍金的《時間簡史》1988年初版僅發行20萬本,至2007年才達1200萬本(包括不同語言版本);而《自利的基因》在近10年間發行量才達到100萬本。由此可見《上帝的迷思》一書在讀者引起的巨大反響。

道金斯是一名堅定的具無神論信仰的科學家。他對於宗教的批駁主要是站在科學的角度而言。為何歐美讀者如此感興趣於道金斯所論述的話題?它對中國讀者將帶來什麼樣的意義?本文就從譯者的一件親身經歷說起。

曾有一位德國學者(他的身份是天主教機構的工作人員)來國內做一個學術報告,內容有關德國天主教的現狀。報告完畢後,一名中國學者提問,大意是,中國如今道德滑坡情況比較嚴重,這是否與中國缺少宗教有關?這位德國學者嚴肅地回答,在西方達成的共識是,道德的維繫有賴法律和宗教的共同承擔。儘管這位學者的主要使命與天主教有關,但他依然強調法律在道德維繫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而這位中國學者的提問思路倒是令人看到這樣一種現狀,亦即學術界中不時聽到這么一種聲音,由於中國缺少宗教關懷,公眾(包括官員)缺乏對某種信仰的敬畏之情,致使道德滑坡現象一發而不可收。這就涉及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道德乃至人生的終極意義究竟以何種東西作為支柱?想當初,啟蒙時代的歐洲人文學者對於中國的情況讚譽有加,他們說,中國人的生活中沒有如歐洲那樣的基督教信仰,但中國卻並未出現遍地盜匪的狀況,可見道德的維繫並非僅由宗教獨家承擔。歐洲近代以來人文主義深入人心,世俗化傾向得到張揚,顯然時代風尚的這一轉變與啟蒙時代思想家們的努力密不可分。

然而,歐洲畢竟受過中世紀基督教的濃厚薰陶,以至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在如今的歐美依然不見得是占據主流地位的多數派。這就是道金斯的新著的背景所在。作者的主旨就是要為無神論者進行有力的辯護,竭力提升無神論者的自覺意識,同時把“上帝”當作是一種有害的錯覺,不僅揭露其虛幻,更要把它清除乾淨。但對於中國的讀者來說,因為沒有西方那種特有的語境,也許就難以體驗道金斯的用心良苦。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也許我們生來就是一個無神論者(當然也有可能是不可知論者),對此,難道還需要像道金斯那樣來為自己的無神論者身份加以刻意辯護?但即便我們大多數人是天然的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道金斯的書依然讓我們有所思有所得,因為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無神論者的不易及其可貴。這就得說到宗教產生的根源。

媒體推薦

宗教鼓勵無證據的信仰。相矛盾的信仰之間的爭執無法通過理智的論證解決,因為那些受到宗教訓練的人們從出生就把理智的論證趕出了大腦。相反,爭執是由其他手段解決的,在極端的例子中,這些手段不可避免地變得暴力。歷史上的宗教狂熱者訴諸折磨和死刑的手段,訴諸十字軍東征式的宗教戰爭和聖戰、清洗和大屠殺,訴諸宗教裁判所和火刑柱,這一點也不奇怪。

——理察·道金斯

序言

我妻子小時候不喜歡她的學校,總希望能夠離開。多年以後,到她二十多歲的時候,她向父母傾訴了這一肚子苦水。她母親聽後驚呆了,問道:“但是,親愛的,為什麼你那時不來告訴我們呢?”我妻子的回答就是我現在的話題:“可是我不知道我可以說出來。”

我不知道我可以說出來。

我猜想——當然,我也確信——許多在某種宗教環境中成長的人,其實並不快樂,他們不信教,還要擔心以宗教的名義所釀成的罪惡;他們朦朧地嚮往離開父母所信奉的宗教,卻並沒有意識到離開其實也是一種選擇。如果你是他們中的一員,那么,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本書的目的是提升自我意識。亦即形成這樣的意識,成為無神論者是一種現實的志向,並且是一種勇敢和值得高度讚賞的志向。你能夠成為一名幸福、安寧、有道德、充滿理智的無神論者。這是我對自己提升意識後得到的首個結論。我還想用其他三種方式來提升自我意識,接下來會談到這些。

也許,你會覺得不可知論是一種合理的立場,而無神論卻與宗教信仰一樣獨斷?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希望第2章將改變你的想法,我將告訴你“上帝假說”是一種關於宇宙的科學假說,既然是科學假說,就應當像其他假說一樣用懷疑論的眼光進行分析。也許已經有人教導你,哲學家和神學家已經提出了信仰上帝的恰當理由。如果你是這樣想,那么你也許願意閱讀第3章“上帝存在的論據”——結果證明這些論據極其脆弱。也許,你認為上帝顯然是存在的,否則這個世界怎么得以形成呢?舍此又怎么可能有豐富多彩、形態各異的生命,而且每個物種看起來神秘得就好像曾被“設計”出來那樣呢?如果你是這樣想,那么,我希望你從第4章是“為什麼幾乎肯定不存在上帝”中獲得啟迪。非但不指向一個設計者,而且,生物世界中設計的幻想完全可以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極其簡潔和完美地進行解釋。雖然自然選擇理論本身僅限於解釋生物世界,但是,它卻讓我們自覺地意識到,相似的解釋性“槓桿或起重機”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宇宙本身的可能性。像自然選擇這樣的槓桿的威力是我的四個自覺意識提升中的第二個。

也許,因為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都說,在所有的人類文化中,宗教徒都占大多數,所以,你覺得神或諸神一定存在。如果你發現這令人心悅誠服,那么,就請參閱第5章“宗教的根源”,它解釋了信仰為什麼如此普遍存在。或者,你覺得,為了擁有公認的道德,就必須依靠宗教信仰,為了行善,我們不也需要上帝嗎?請閱讀第6章和第7章,以便弄明白為什麼不是這么回事。即使你自己已經失去了宗教信仰,但你還是隱約覺得宗教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第8章將邀請你思考一下,宗教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不是這樣一件好事的幾種表現方式。

如果你感到深陷於撫養自己長大的宗教而不能自拔,那么,也許你就得問問自己這是怎樣發生的。答案通常是小時候某種類型的教化。如果你就是一個宗教徒的話,那么,極有可能你所信奉的宗教就是父母的宗教信仰。如果你出生在美國的阿肯色州,你就會認同基督教而不認同伊斯蘭教,並且你也完全知道,如果你是出生在阿富汗,那么就會有正好相反的想法,這就表明,你正是兒時教化的犧牲品。

宗教和兒童時期的全部實質性問題正是第9章的主題,這個主題也包括我的第三個自覺意識提升者。正如當女權主義者聽到“他”而不是“他或她”,或聽到“男人”(man)而不是“人類”(human)的時候,就會警覺並迴避一樣,我要我們每一個人每當聽到諸如“天主教孩子”這樣的辭彙時,也一樣有所警覺並迴避。如果你喜歡,可以說一個“天主教父母的孩子”,但是,如果你聽到任何人談及一個“天主教孩子”,就應制止他們這樣說,然後禮貌地指出孩子太小了,他們不知道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正如孩子太小,還不知道他們的經濟學或政治學立場一樣。正是因為我的目的就是提升自我意識,所以,我不會因在前言及第9章里提及這點而道歉。你不能頻頻這樣說。我再說一次。那個孩子太小了,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一個基督徒。不存在一個基督徒孩子這回事。

本書自始至終用各種不同方式闡明,如何才能對真實世界崇高之美進行恰當理解的同時,又決不使它演變成一種宗教,而歷史上的宗教恰恰是在不適當地篡奪這樣一個富有靈感的角色。

我的第四個自覺意識提升者就是作為無神論者的驕傲。成為一名無神論者根本無需為之辯護。相反,還稍感自豪,挺直了腰乾麵對遠方的地平線,因為無神論幾乎總是預示著心靈具有一種健全的獨立性,實際上,就是一種健全的心靈。許多人雖然發自內心地知道自己是無神論者,但是,他們卻不敢向家庭承認這點,或者甚至都沒有勇氣自我承認。部分原因是不尋常的辭彙“無神論者”已經在長年累月的演變中具有一種可怕和令人恐懼的色彩。第9章述說了喜劇演員朱麗葉·斯威尼(JuliaSweeney)那充滿大喜大悲的經歷,她的父母通過讀一份報紙,發現她居然已經變成一個無神論者。不信仰他們歷來信仰的上帝,而是成為一名無神論者!“一名無神論者?”母親的尖叫聲迴蕩在耳邊。

鑒於當代美國人的宗教熱情有些不同尋常,所以,我尤其需要針對美國讀者說一些話。當律師溫迪·卡米內(WendyKaminer)指出,在宗教問題上開玩笑與在美國退伍軍人協會大樓里焚燒國旗一樣危險,她只是稍微有些誇張而已。無神論者在今天美國社會中的地位相當於50年前同性戀者的地位。在經歷了同性戀者自尊(the Gay Pride)運動以後,雖然還不是非常容易,但是,一個同性戀者如今已有可能被選舉擔任公職。1999年所做的一項——蓋洛普民意測驗,要求美國人回答,他們是否願意投票選舉一位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候選人,而這個人是一位女士(95%的被調查者回答願意)、一位羅5天主教徒(94%的人願意)、一位猶太人(92%的人願意)、一位黑人(92%的人願意)、一位摩門教徒(79%的人願意)、一位同性戀者(79%的人願意)或一位無神論者(49%的人願意)。顯然,無神論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與許多人所意識到的相比,無神論者的人數其實要更多些,特別是在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階層。19世紀的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能夠這樣表述在當時實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如果知道,有如此之多耀眼的精英人物,他們的智慧和德行甚至在公眾眼裡都是如此著名,但這些人卻是宗教方面徹底的懷疑論者,這個世界定會大吃一驚。”

這在今天一定更加真實,事實上,我在第8章里已提出了證據。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無神論者的原因是,我們中的許多人不願意“公開宣布”。我的夢想是這本書也許有助於人們這樣去做。正如同性戀者自尊運動一樣,越是有更多的人公開宣布,其他人也就更加容易加入到先行者的隊伍中來。為了啟動一個連鎖反應,可能存在一個臨界的聚集人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