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壩土家族鄉

上壩土家族鄉

上壩土家族鄉位於道真自治縣縣城西南,距縣城七公里,交通便捷。全鄉總面積99.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424.5畝。轄2個辦事處,11個村,132個村民組。2000年人口16612人,境內多民族聚居,土家族占總人口的47%。2000年末全鄉糧食總產量6797噸,人均427公斤,工農業總產值24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0元,收購烤菸478噸,產值354萬餘元,年內出欄生豬11297頭、牛98頭、羊724隻。全年財政收入156.65萬元,本級財政支出81.7萬元。

基本信息

上壩土家族鄉上壩土家族鄉

城鎮建設

從1992年“撤併建”以來,城鎮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貫穿境內的205省道路面已全部硬化,為國家三級公路,是上壩乃至道真經濟的“大動脈 ”;經過連年的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全鄉70%的戶用上了自來水;通過農網改造,100%的村、組通電,能保障鄉村生產和生活用電;先後建成了鎮鄉政府、衛生院、農推站、派出所、水利站、信用社等單位辦公用房,辦公設施進一步完善;移動通訊網路已覆蓋全鄉,程控電話可直撥國內外各地;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有衛星地面接收站3個,有線電視終端網路用戶500戶,400多農戶安裝了小型電視衛星收轉設備。今後,上壩將抓住縣城不斷南移的機遇,堅持以小城鎮和新村建設為突破口,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經果林大棚蔬茶生態漁業、農產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設為載體,力爭把上壩建設成為一個集工業、休閒旅遊、綠色產業為一體的新型鄉鎮。

資源優勢

上壩鄉作為道真縣城的“衛星城”,優勢十分明顯。一是有較完備的基礎設施條件,交通四通八達,電力保障,通訊廣播暢通無阻。二是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境內礦產有煤、鐵和矽酸鹽礦石(水泥石灰岩),可供大規模開發;境內東山、西山、平模山一帶,適宜於獼猴桃等經果林生長,有林地63000畝,天然草地22000畝,經果林園地7000畝,茶園1300畝,荒草地6600畝,山塘水面150畝,灌溉溝渠40餘公里,可大力發展畜牧、種養等綠色產業,現已建成獼猴桃基地3個,面積5000畝,種植雪梨等經果林近3000畝,生態漁業示範工程100畝;中藥材蓄量豐富,品種主要有天麻黃連沙參黃柏杜仲等。三是文化及人才優勢明顯,上壩鄉文化普及,廣大農民文化素質較高,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可為各類工礦企業及建設工程提供較高層次的勞動力。四是旅遊資源豐富,上壩山青水秀,境內有天然溶洞仙米洞,環境優美、獨特,且交通便利,可供開發;東山有較完整的森林植被,是渡假、休閒的好地方。

投資環境

上壩鄉投資環境十分優越。一是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備,能保證生產生活所需;二是縣委、政府已把上壩定為本縣的工業區,招商引資的政策優惠,對所有客商依法保護,以開放、開明的政策,讓客商放心、放手、放膽發展;作為民族鄉,所有企業可獲得比其他地方更多的政策支持。

土家族吊腳樓

談到吊腳樓,對人們的印象就

上壩土家族鄉上壩土家族鄉
是一個小木樓在河的聳立的感覺,其實不然,吊腳樓是湖南湘西邊垂的一種民間建築,有著古老的傳說! 美麗的湘西,山奇水異,令人徘徊不忍歸去。而古香古色、建築風格特殊的吊腳樓,更添得山水幾分韻致。在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城,沱江傍城而過,當地人臨河而居,一幢幢吊腳樓,高高低低參差錯落。吊腳樓的一端以河岸為支撐點,另一端則懸在水面,高高的懸柱立於水中作為撐持,充滿著一種力量的美。 湘西吊腳樓建築形式活潑,可臨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壩邊。稍稍開鑿修砌,選上好木料支撐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樓來,旁邊飾以幾叢茂林修竹,省時又省工,溫馨而有畫境。這種樓飛檐翹角,三面環廊,"吊"著幾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繡球或金瓜的懸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並嵌有花窗,通風向陽。花窗也往往用意極深,鏤有"雙鳳朝陽"、"喜鵲戀梅"等圖案,古樸而秀雅。 吊腳樓的妙處,一是防潮避濕,通風乾爽;二是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著田壩而建的吊腳樓,懸柱之間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餵養家畜,"人家吊腳樓下有小羊叫"(沈從文《鴨窠圍的夜》)。 古老的黑瓦木結構吊腳樓,堂屋很敞亮,溫暖而親切。如有幸叩訪,熱情的湘西人泡茶篩酒,擺出種種野味,令人賓至如歸。 湘西吊腳樓,屬於古代乾闌式建築的範疇。所謂乾闌式建築,即是"體量較大,下屋架空,上層鋪木板作居住用的"(莊裕光《乾闌建築》)一種房屋。這種建築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地區,以及山區。因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氣和地層濕度大,由於乾闌式建築是底層架空,對防潮和通風極為有利。

土家族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

上壩土家族鄉上壩土家族鄉
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土家族的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台”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