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九侯

頭部:上--兩額動脈(太陽),候頭部病變; 下--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合谷),候胸中。 下--足少陰腎經動脈(太溪),候腎。

出處

語出《素問.三部九候論

三部九侯三部九侯
》 。

解釋

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它把 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

三部九侯三部九侯
的動脈, 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 頭部:上--兩額動脈太陽),候頭部病變; 中--兩側耳前動脈耳門),候耳目病變; 下--兩頰動脈(地倉、大迎),候口齒病變。 上肢:上--手太陰肺經動脈(寸口),侯肺; 中--手少陰心經動脈(神門),侯心; 下--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陰肝經動脈(五里、婦女取太沖),候肝; 中--足太陰脾經動脈(箕門),侯脾,侯胃氣配足陽明胃經動 脈(沖陽); 下--足少陰腎經動脈(太溪),候腎。 根據臨床實踐,簡化遍診法,一般只侯寸口脈,稱為“獨取寸口” 。寸口脈分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 、中、沉三侯,共為九候。

《傷寒論》中三部

此外,張仲景《傷寒論》原序中所說的“ 三部”脈是指“人迎”(結喉旁頸總動脈)“寸口”(

三部九侯三部九侯
腕部橈動脈) 和“趺陽脈”(足背部脛前動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