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紙無驢

三紙無驢

三紙無驢所屬中國漢語成語,意思是寫了三張紙,還沒有見到一個驢字。諷刺廢話連篇,不著邊際,文辭繁冗,連篇累牘而不得要領。出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基本信息

釋義

寫了三張紙,還沒有見到一個“”字。諷刺廢話連篇,不著邊際,文辭繁冗,連篇累牘而不得要領。

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鄴下諺曰:‘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典故

三紙無驢三紙無驢
在《顏氏家訓》的《勉學》篇中,記載了一則博士買驢的笑話。
從前有一個自以為是的文人被人戲稱為博士,他上街買了一頭驢子,按當時的習慣,買家要給賣家寫一份契約。博士鋪開白紙,下筆千言,足足寫了三大張跟驢無關的廢話。賣驢人等得不耐煩就催他快點,他忙說,不急,還沒寫到“驢”字呢。
造句:我們做一件事,能簡潔就簡潔,不要三紙無驢。
後人以“三紙無驢”謂文辭繁冗,連篇累牘而不得要領。

啟示

顏之推的批評雖然過去了一千多年,但在我們有些黨政機關的公文寫作中,繁複冗長、“三紙無驢”的毛病依然存在,主要表現有以下幾種:一是東拉西扯,離題太遠。公文開頭應當開門見山,直接進入主題,然而有的人一提起筆來就追求形象生動,喜歡引上幾句與主題毫不相關的詩詞警句,拐彎抹角言不及義。二是套話過多。開頭儘是“標準話”、“萬能語”,這種裝點門面的話用得太濫,使人一看就倒胃口。三是空話連篇。檔案從大原則說起,從中央寫到地方,或寫這個領導怎么說,那個領導如何講等等。這些話雖然沒有離題太遠,但也浪費了讀者的時間。四是照抄照轉。對中央的方針、上級的指示、領導的講話,從檔案到檔案,從概念到概念,從字句到字句,熱衷於搞一些沒有實際操作性的空頭檔案。
文風關乎黨風政風。說空話,寫長文,不僅使公文變形走樣,制約了上級精神和意圖的傳達,而且敗壞了機關作風。為此,需要整頓黨政機關文風,提倡說短話,寫短文,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黨的事業中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