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畏

三畏

三畏,出自《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基本信息

釋義

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三畏
1、三畏指君子三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孔子是相信天命的,認為天和地上的人君一樣,能賞善罰惡,決定社會的治亂興衰。
“天命”,指上天的意志,自然規律。“大人”,指德高望重的王公大人。“狎”,輕慢。

孔子說:“君子應該有三點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規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敬畏聖人的言論。小人不知道上天的意志,因而他不懼畏。他輕慢德高的王公大人,蔑視聖人的言論。”

2、元代英宗時丞相拜住所畏懼的三件事。《元史·拜住傳》:“臣有所畏者三:畏辱祖宗;畏天下事大,識見有所未盡;畏年少不克負荷,無以上報聖恩。”

意義

人要敬畏上天,順應天命,同時也要有敬畏的人,可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使自己能夠選擇良善正確的方向而行。在封建時代,“畏天命、畏聖人”對於保持社會公序良俗的運行,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至於君子須有所畏的“大人”,既是指品德端重,能用直言指出自己紕謬的長輩或朋友,也是面對執掌生殺予奪之權的君主時,敢於犯顏極諫的直臣。
所謂畏就是敬畏,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天命是超人間的主宰者,以現代的觀點來看即為萬事萬物均需遵循的自然規律,是人生的最後的決定者,遠遠高出大人、聖人之言之於人生的威嚴。大人與聖人之言屬於現實世界,大人的威嚴在於權力,聖人的威嚴在於道德,是善的化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