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鎮之戰

三河鎮之戰

1858年(清鹹豐八年)11月,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在安徽三河鎮(今屬肥西)對湘軍精銳李續賓部進行的大規模殲滅戰,即“三河鎮之戰”。

三河鎮之戰概述

1858年8月,前軍主將陳玉成率太平軍再占皖北重鎮廬州(今合肥),留吳定規駐守,自率大軍往攻江北大營(參見二破江北大營)。清廷聞廬州失守,急命江寧將軍都興阿、浙江布政使李續賓自湖北往援。9月,都興阿、李續賓率湘軍萬餘人自湖北入安徽,於22日攻占太湖後兵分二路:都興阿率部進圍安慶,李續賓率部圖復廬州。此後,李續賓進兵迅猛,連陷潛山、桐城、舒城,於11月3日率軍5000餘人進逼三河鎮。三河鎮地處水陸要衝,為廬州南面屏障。太平軍於此構築城牆,外添磚壘,憑河設險,廣屯米糧,接濟廬州、天京(今南京)。李續賓抵三河後,審視形勢,以為攻城必先破壘,遂派兵6營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夾一帶之壘,3營攻鎮東北迎水庵、水晶庵一帶之壘,2營攻鎮西南儲家越一帶之壘,自率2營為各路策應。7日黎明,湘軍分路發起進攻。吳定規率守軍依託9壘頑強抗擊,斃其乾余。後為保存實力,棄壘入城,繼續抵抗。湘軍大舉進犯三河,吳定規因兵單而頻頻向陳玉成告急。陳玉成在與後軍主將李秀成部一道攻破江北大營後,即率部兼程往援,並奏調李秀成部同往。湘軍攻破三河城外營壘的當日,陳玉成趕至三河鎮西南15公里的金牛鎮,14日李秀成亦趕至三河鎮東南12.5公里的白石山,兩軍連營數十里,號稱10萬,截斷湘軍退路。李續賓部將勸其退兵桐城,俟援軍到達後再攻三河。但李屢勝氣驕,雖知取勝不易,卻不肯後撤。15日深夜,派兵7營,分左、中、右三路,夜襲金牛鎮,企圖僥倖取勝。陳玉成抓住湘軍冒險出擊的有利戰機,以少數兵力正面迎戰,主力則從左翼抄湘軍後路。次日凌晨,大霧迷漫,咫尺難辨,陳玉成部迅速擊潰左路湘軍,並乘勢切斷了中、右兩路的歸路,將其圍困在煙墩崗一帶。這時,李秀成部趕來參戰,吳定規亦自三河出擊。李續賓聞大隊被圍,急率兵4營往救,連續衝擊數十次,均為太平軍所阻,只得撤回。太平軍很快將其大營團團包圍,攻破7座營壘。李續賓突圍不成,當夜被太平軍擊斃(一說自盡)。17、18日,太平軍將其餘營壘逐一攻破,全殲李續賓部。三河大捷後,陳玉成、李秀成乘勝收復舒城、桐城、潛山、太湖。圍攻安慶的都興阿恐其後路被抄,急忙撤至鄂皖邊境。

點評

點評:三河之戰,太平軍決策正確果斷,集中優勢兵力,包圍分割,戰術靈活,指揮無誤。當湘軍進抵舒城、三河時,陳玉成果斷決定兼程回援,並奏調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在對敵發起進攻時,太平軍採取正面迎戰與伏擊、抄襲相結合的戰法,各部之間又能密切協同,主動配合,迅速分割包圍敵人,打得湘軍前後左右不能相救,以速決的方式迅速達成戰役目的,最終全殲勁敵。陳、李兩軍乘勝南進,連克舒城、桐城,迫圍困安慶的都興阿退回鄂境。三河大捷,太平軍粉碎了湘軍東犯的企圖,湘軍經此一戰,元氣大傷,使其年余不敢東犯,對鼓舞士氣,穩定江北戰局,保障天京安全和物資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