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天王俑

三彩天王俑,唐,高118cm。天王俑頭頂置一展翅欲飛之鳥。雙眉緊蹙,雙眼圓睜,張嘴露齒。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揚。身穿明光甲,龍首護膊,腹部有護甲,腰中系帶,腰下垂膝裙,下縛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臥牛之上。臥牛下為山形座。通體以綠、褐、白三色釉為主,釉色鮮艷明亮。天王俑是唐朝葬儀的組成部分之一,起鎮墓作用。

基本信息

三彩天王俑三彩天王俑

【名稱】:三彩天王俑
【類別】:陶器唐三彩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屬】: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三彩天王俑,唐,高118cm。
天王俑頭頂置一展翅欲飛之鳥。雙眉緊蹙,雙眼圓睜,張嘴露齒。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揚。身穿明光甲,龍首護膊,腹部有護甲,腰中系帶,腰下垂膝裙,下縛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臥牛之上。臥牛下為山形座。通體以綠、褐、白三色釉為主,釉色鮮艷明亮。
天王俑是唐朝葬儀的組成部分之一,起鎮墓作用。它與鎮墓獸一起,多擺設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鎮墓獸在前,天王俑在後,通常成對出現,左右各一,文獻中將它們合稱為“四神”。

國寶故事

守衛墓主的全職保鏢

天王俑一般成對隨葬,多置於墓門兩側,起鎮惡驅邪的作用,以保護墓主的屍首、財物及靈魂不受侵擾。所以天王俑皆作武士裝扮,身材魁梧,頭戴盔冠,身穿鎧甲,但也未能掩飾住其發達肌肉。

此對天王俑雕塑技藝精湛,高大威猛的天王身披鎧甲,足蹬長靴,四肢矯健,一手叉腰,另一隻手握拳或上揚,雙腿呈箭步,怒目圓睜,面容冷酷兇狠,看上去就是凶神惡煞。其雙腳踩踏欲坐起垂死掙扎的夜叉,姿態威武強悍。腳踩夜叉也是識別天王俑身份的重要標誌。

夜叉為梵文譯音。亦譯作“野叉”、“藥叉”、“閱叉”、“夜乞叉”等。佛經中指一種惡鬼,列為天龍八部神眾之一,在民間夜叉是陰間獨有的鬼怪生物。

古代對死者在冥間的生活真是關照有加,人們除為其預備在陰間所需的一切物質外,還對其生命財產安全給予充分保證,所以自戰國時就流行鎮墓獸隨葬。北朝、隋及初唐時,盛行以甲冑裝束的鎮墓獸和武士俑各一對隨葬,可謂是為死者的生命財產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長沙鹹嘉湖唐墓出土鎮墓獸及武士俑各一對,就是青瓷鎮墓俑及武士俑的代表作。後來二者合而為一,由天王俑取代。天王俑源於佛教中統領一方的護法神,習慣被置於寺院門前或者佛像前等處。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逐步漢化。佛法護衛神逐漸失去原來的姿容和身份,成為經過藝術誇張的中國武士形象,其象徵意義已經超越佛教領域,成為凡人世界正義、威猛的象徵。天王俑既能降魔伏妖、守護佛法,也能驅鬼避邪、保護墓主安寧。因此天王俑往往被達官貴人奉為死後的保護神。佛法無邊,有天王俑的保護,死者可保萬無一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