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省

三峽省

三峽省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二十世紀80年代決定籌建但不久夭折了的一個省份。三峽省曾被命名為三峽行政特區、三峽特區和三峽行政區,歷經三次修改,最終定為“三峽省”。建立三峽省的目的是為了配合三峽工程的建設,更有效率的管理工農業生產和移民事務。三峽省的構想轄區大致為四川省東部和湖北省西部,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囊括1760萬人口,省會為宜昌市。但由於建立三峽省涉及到多方利益,且有很多爭論和不同意見,最終,“三峽省籌備組”被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撤銷,三峽省也正式宣告流產。

基本信息

簡介

當年擬籌建的三峽省以湖北宜昌市地區為中心當年擬籌建的三峽省以湖北宜昌市地區為中心

“三峽省”,是建國後正式籌建,但最終又突然撤銷的唯一的省份。如今,這個名詞,和當年那個難產的省份一樣,都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幾乎已被徹底遺忘。 ——時間僅僅過去了二十年。

1985年3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成立三峽省籌備組的通知》。《通知》說,正在籌備興建的長江三峽工程,是我國建國以來最大的工程。它的建成,將對長江中下游防洪、發電、航運產生巨大的綜合效益。為了保證三峽工程順利建成,妥善安排庫區移民,加快三峽地區的經濟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認為有設立三峽省的必要。198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撤銷三峽省籌備組,改設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

曾經備受海內外關注的“三峽省”,是共和國正式籌建而又最終撤銷的唯一的省份。緊鑼密鼓籌建之中的“三峽省”,為何突然被撤銷?這始終是海內外人士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

被歷史湮沒的名詞,一如那被江水淹沒的三峽移民們的家園,從此永沉水底鮮為人知。但是,這個已成過去時的名詞,背後所系的上百萬三峽移民們的悲歡離合命運浮沉,卻仍是現在進行時。

“三峽省”的高調上馬,與它的突然夭折,背後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高層博弈?為何三峽工程轟轟烈烈上馬,用來安置百萬移民的“三峽省”卻悄然消失在了歷史深處?

歷史

起源

三峽省三峽省

198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在三峽工程的研討會上發言稱“為了解決三峽工程的移民問題,可以考慮建立一個三峽特別行政區,直接由國務院直屬,享受省一級別的待遇。”

1985年2月8日,“三峽省籌備組”正式宣告成立,該小組主要負責建省的籌備工作和建省後的短期工作規劃。總理李鵬表示建省工作大概要花費一年的時間準備,故三峽省計畫在1986年的春天正式建立

三度易名

1984年7月31日,由胡耀邦主持的中央書記處會議通過了三峽特別行政區改名為三峽特區的建議。但接下來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則有人對三峽特區的名稱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這個名稱容易跟深圳特區、珠海特區這類經濟特區混淆。

主持會議的領導發表個人意見稱可以命名三峽行政區,但隨後又有人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並沒有行政區這一建制。最終,中國中央政府決定定名為三峽省。

三峽省流產

在1985年春天召開的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許多學者對於三峽工程的建設提出了反對意見,這些反對意見也使得三峽工程前途未卜,而三峽建省則是為了三峽工程移民服務,若三峽工程不能開工,三峽也就沒有建省的必要。1986年5月8日,中央發表檔案下達了《關於將三峽省籌備組改建為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三經辦)的通知》,三峽省籌備組被撤銷,其籌備組工作人員全被調回原職,三峽省正式宣告流產。

國務院總理李鵬的個人傳記《三峽日記》中便有幾段內容講述三峽省流產的過程:

“由於論證還要兩年時間,三峽省不宜建,籌備組也不能成為行政實體,施工準備也不能進行。因為這樣做對工程本身只有小利,但對三峽項目順利完成論證有大害。”

《三峽日記》

“看來,我最擔心的事,即搞不搞三峽省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現在搞三峽省,對人大、政協都交待不過去,對上三峽工程反而不利。撤銷三峽省籌備組一事,應由中央發一個檔案。我們商定,就是下決心上三峽工程,也不一定要搞三峽省。”

籌建裁撤

籌建工作

1991年11月15日,時任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主任的李伯寧(前排左三)陪同時任總理李鵬考察三峽庫區秭歸縣李家坡柑桔園。1991年11月15日,時任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主任的李伯寧(前排左三)陪同時任總理李鵬考察三峽庫區秭歸縣李家坡柑桔園。

曾經備受海內外關注的“三峽省”,是共和國正式籌建而又最終撤銷的唯一的省份。

緊鑼密鼓籌建之中的“三峽省”,為何突然被撤銷?這始終是海內外人士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

當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設進入第10個年頭的前後,我先後在北京、成都、武漢、重慶、宜昌等地,採訪了當年負責籌建“三峽省”的李伯寧、王漢章、張忠民等,從而獲得了“三峽省”籌建與撤銷的鮮為人知的內幕。

A、從“三峽行政特區”、“三峽特區”到“三峽行政區”、“三峽省”,歷時一年左右,四次改名,中南海的決策者最終拍板定案

謀劃“三峽省”的最高層決策會議,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

1980年7月盛夏,鄧小平同志親赴三峽考察,使爭論了幾十年的三峽工程加速了論證進程。

水利工程移民搬遷,歷來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級難題”。不容置疑的是,與建國以來所有的水利工程甚至與世界各國的水利樞紐相比,三峽水庫移民搬遷安置的難度堪稱“舉世無雙”。在三峽工程論證中,爭論時間最長、國內外輿論焦點最多的還是移民。

組建什麼樣的機構來組織領導三峽工程建設和百萬移民的搬遷安置?這個重大課題也提到了黨和國家最高決策者的議事日程上。

1984年2月1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專題研究三峽工程的重要會議在中南海召開。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就是討論由水利部提出的《關於建議立即著手興建三峽工程樞紐工程的報告》。

會議一開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最先講的就是“移民問題”。他說,“可以把淹沒移民區和安置區劃成一個特區,有關地區統統劃出來由中央直接管,這樣移民經費可以直接到移民手中。否則,錢沒少花,還搞不好。

三峽大壩究竟建多高?與會者各抒己見。有人贊同“185米中壩方案”,有人主張“175米低壩”,也有人建議“先把水庫正常蓄水位降到150米”。討論的結果是,同意三峽工程採用正常蓄水位150米,壩頂高程175米的方案。

會議同時作出一個重大決定,“為了便於做好移民工作,可將三峽工程涉及移民的有關地、市、縣,統一划為一個三峽行政特區,直接管理”。

此次會議之後,李鵬、宋平、杜星垣和錢正英爭分奪秒對三峽工程建設籌備工作中的一些原則問題進行了反覆地協商。3月15日,李鵬等向國務院遞交了《關於開展三峽工程建設的籌備工作的報告》。

李鵬等在這份《報告》中建議:“可考慮建立三峽特區的建制,成立特區人民政府,直屬國務院領導,享受省、市(區)一級政府的待遇。”

究竟是否需要成立三峽特區?李鵬建議“由三峽工程籌備小組進行調查研究,並商兩省後,提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

大約20餘天之後也就是4月5日,國務院轉發了由李鵬、宋平、杜星垣、錢正英提出的這份《報告》,原則批准《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4月24日,李鵬首次以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小組組長的身份,在京主持召開了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此次會議的主要議程是傳達中辦、國辦轉發的《關於開展三峽工程籌備工作的報告》,宣布正式成立“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

兩個多月之後的7月31日,中央書記處在北戴河召開了第147次會議。這次會議由胡耀邦主持。會議討論了由國家水利部黨組向黨中央國務院上報的關於將“三峽特別行政區”改為“三峽特區”的建議,並形成了一致意見。這次會議形成的《紀要》稱:“為加快三峽電站的建設,妥善解決三峽庫區的移民問題,決定成立三峽特區,特區政府直屬國務院領導;川鄂兩省凡有移民的地區,均劃歸三峽特區政府管轄。”

10月26日,趙紫陽主持召開國務院第47次常務會議,再次研究三峽工程問題。國務院副秘書長顧明就三峽的管理機構名稱問題坦率地談了自己的看法:“三峽特區”與“深圳特區”、“珠海特區”、“海南特區”等沿海經濟特區的性質不一樣,但把“三峽”冠以“特區”的名稱,似乎容易造成混淆。最後,他委婉地建議:“三峽特區”還是改個名字為好。

這個領導機構到底該叫什麼名稱?趙紫陽再次徵求意見:“如果這個名稱不行,我看是不是就叫三峽行政區?行政區政府的機構,可在宜昌地委的基礎上適當加以充實,不要像省政府那樣搞得很大。”然後,與會者具體討論了“三峽行政區“的範圍,並議定成立“三峽行政區籌備小組”。

此次會議結束之後,李鵬於11月13日在宜昌召集川鄂兩省及涪陵、萬縣、宜昌地委和宜昌市委負責人開會,主要目的是傳達國務院第47次常務會議精神,促進三峽行政區的籌備進程。

這時,又有人研究了《憲法》,說上面沒有設省一級的行政區建制的規定。有人還列舉了一個事例:“海南雖然設了行政區,但不屬省一級的建制,是省轄的。”

為穩妥起見,中央最後委託民政部部長崔乃夫、國務院副秘書長顧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項淳一組成一個小組,專門研究三峽行政區的名稱、區劃和建制問題。這個小組經過深入研究後認為:“作為一個省一級的建制,只有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所以,建議將三峽行政區改為三峽省,這樣比較符合現行憲法。”

崔乃夫、顧明等還提出了一個構想:“我國的省都很大,現在搞一個比較小的省,也是一種嘗試,一種創造。”

從“三峽行政特區”、“三峽特區”到“三峽行政區”、“三峽省”,一年左右,上上下下,四次更改。

B、“三峽省籌備組”在北京成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成立三峽省籌備組的通知

1985年的早春二月,首都京城裡雖然是北風呼嘯,異常寒冷,但對於論證、爭論了幾十個春秋的三峽工程而言,此時可謂進入溫暖如春的“黃金季節”。

2月8日,備受海內外人士關注的“三峽省籌備組”,終於在中南海國務院第四會議室宣告成立。

“三峽省”究竟用多長時間籌建?在這個會上,李鵬非常明確地列出了這樣一個“時間表”:“要打算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進行籌備工作。”按照李鵬公布的“時間表”,中央計畫在1986年春天正式建立三峽省。“用一年的時間籌備三峽省”這個時間概念,至今仍深深地烙在當年參與籌建“三峽省”的那些人的腦子裡。

當年的3月5日,中央以“4號檔案”的形式,正式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成立三峽省籌備組的通知》。這個《通知》指出:“為了保證三峽工程順利建成,妥善安置庫區移民,加快三峽地區的經濟開發,國務院認為有建立三峽省的必要。”

“三峽省籌備組”肩負著何種神聖使命?”

中央“4號檔案”為此明確規定了“五項任務”:“第一,研究制定三峽省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開發這一地區的有關政策。第二,制定開發性的移民安置規劃。第三,做好安置移民的試點工作。第四,研究制訂三峽省機構設定和人員編制方案,進行建立三峽省的籌備工作。三峽省級領導班子由中央組織部負責考核配備。第五,與國務院有關部委和兩省協商安排一些適合放在三峽省的工程項目。”

中央決定,“三峽省”的“省會”定在湖北宜昌市。

“三峽省籌備”組即將在宜昌運行,誰去掛帥呢?

中南海的決策者曾經為此幾次醞釀過人選。最終選擇了李伯寧。

為什麼選擇李伯寧?中央當時的主要考慮是:籌建三峽省,主要是為了三峽工程建設和三峽庫區移民。李伯寧恰恰在這方面有獨特優勢。他1949年就到了水利部,從副司長、司長到副部長,在水利戰線幹了35年,對水電建設和移民搬遷都比較熟悉。

對於許多人而言,67歲已是遲暮之年。然而,李伯寧卻在這一年離別京城,離別親人,奔赴千餘公里之外的湖北宜昌市安營紮寨,當上了“三峽省籌備組”的黨組書記和組長。

在“三峽省籌備組”正式成立之前,三峽工程施工的前期準備施工也在悄然推進。1984年5月1日,當年為承建“萬里長江第一壩“而立下赫赫功勳的葛洲壩工程局,又在宜昌正式組建了三峽前期施工準備指揮部和臨時黨委。

僅僅過了8天,葛洲壩工程局“三峽前指”指揮長鬍金明就率領一千人馬,開著運載車挖掘機,意氣風發浩浩蕩蕩地開進一片荒蕪的三峽壩區。他們在峽江兩岸的三斗坪、樂天溪的山巒間安營紮寨,神奇般地拉開了三峽工程前期施工的序幕。

三峽壩區與北京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這裡的一舉一動,國家水電部長錢正英卻了如指掌。5月22日,錢正英收到葛洲壩工程局編印的第一期《三峽簡報》。當得知三峽工程前期準備施工拉開序幕的時候,她在這期簡報上揮筆寫道:“動作迅速,希望抓緊工作,今年就做出成效,不辜負中央的希望。”

當年12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三峽總公司籌建處在宜昌成立。這個籌建處的掛牌,使得挺進三峽的建設者和痴情三峽的人們備受鼓舞。

C、未來的“三峽省”,從“塊頭”上看是個“小省”,從“家底”上看是個“窮省”。一部原汁原味的《窮山在呼籲》的電視片,在下至三峽上至中南海引起了轟動效應……

海內外關注的“三峽省”,究竟是個什麼模樣?我在三峽庫區採訪時,從當年參與籌建“三峽省”的一位老同志那裡獲取的兩件“寶貝”,解答了某些疑團。

由國家測繪局繪製的《三峽省略圖》,是第一件“寶貝”。在這張彩色的比例為1:2113000的地圖上看到,“三峽省”位於長江中上流域暨大巴山和武陵山之間,地處四川省東部(現為重慶市東部)、湖北省西部,南與湘、黔毗鄰,北與陝西接壤,地形基本屬雲貴高原和大巴山脈的延伸部分。長江橫貫其間,流經15個縣市,流程769公里。

“三峽省”行政區劃範圍為“三地一市”和30個縣(市),它們是:四川涪陵地區(現為重慶市涪陵區)的涪陵、南川、墊江、豐都、武隆縣、秀山、酉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四川萬縣地區(現為重慶萬州區)的萬縣市、萬縣、開縣(現重慶開州區)、梁平、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湖北宜昌地區(現為宜昌市)的宜昌縣、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湖北宜昌市(已與宜昌地區合併為宜昌市);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現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東縣。

上述30個縣(市),共轄340個區(鎮)、1825個鄉(鎮)。

這就是《三峽省略圖》傳遞的主要信息。

一件“寶貝”是“三峽省籌備組”辦公室1985年6月9日編印的一份《籌建中的三峽省簡況》,它對“三峽省”的主要“省情”作了粗略的描述。

三峽省”的幅員總面積為840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08萬畝(人均耕地1.08畝),大體上為“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總人口為176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83萬人,轄區有土家、苗、蒙、回、藏、夷、壯、布依、朝鮮、滿、侗、白、黎、高山、納西、拉祜、錫伯、羌等20多個少數民族,共193萬人,約占總人口的9%。

未來的“三峽省”,當時究竟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處於何種地位呢?這份“簡況”也作了比較客觀地分析。根據1984年國家有關權威統計資料分析,在除台灣省之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包括“三峽省”自身在內)中,“三峽省”所占的大體位置是:面積名列第26位,排在寧夏、北京、天津、上海之前;人口名列第24位,排在新疆、上海、北京、青海、天津、西藏之前;“三峽省”1984年的工農業總產值為89.82億元,人平511元,比全國同期人平1026元低50.2%,名列第28位,僅僅高於貴州和西藏。

這些數據表明,從“塊頭”上看,“三峽省”是一個“小省”,從“家底”上講,“三峽省”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省”。

為了讓中央領導和更多的人士了解三峽地區的真實狀況,也為了贏得上上下下對三峽地區脫貧致富的理解與支持,李伯寧指示劉海清等在川東的峽江兩岸跋山涉水,拍攝了一部真實反映三峽地區人民貧病交加情景的電視片《窮山在呼籲》。

受命之後,劉海清等身背攝像機,駕著越野車,頂風冒雪出發了。按照計畫,他們把鏡頭對準了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鄉村和農戶。

位於川東南的黔江深山,氣候惡劣,山大人稀。由於地下的煤、水被元素氟污染,氟骨症在當地流行肆虐,輕者滿口牙齒脫落,關節僵直,腰彎背駝,喪失勞力。重者臥床不起,終身殘廢,生活不能自理。氟骨症不僅摧殘了成人的健康,連少兒也難倖免。劉海清等來到臨鄂鄉中心國小,發現一個班的40多個學生全都感染了氟斑牙。這些孩子如不及時治療,繼續感染,不到成年就滿口脫牙,喪失勞力……

彭水等地還流行著嚴重摧殘山區人民健康的絲蟲病。受蚊子感染的患者,成了橡皮腿,嚴重的潰爛,久不癒合。絲蟲還嚴重侵害男女生殖器官,特別是婦女感染後,大陰唇腫大,行走不便,患病婦女,忍著苦痛,羞向人言……

這個攝製組在三峽腹地奔波中,還感受到了深山老林里的驚人貧窮。

來到酉陽苦草鄉,劉海清等見到了兩個光棍兄弟,哥哥32歲,弟弟27歲。兄弟倆雖然都是強壯勞力,勤扒苦做,還是窮得一貧如洗,連媳婦都娶不到。他倆最大的願望就是娶個媳婦傳宗接代。然而,人類這種最基本的願望與需要,對這兄弟倆卻成了天方夜譚。無可奈何之中,他倆只得把心目中最美麗的女人畫在大門口,畫在牆壁上,畫在床旁邊……古人是“畫餅充飢”,他們倆卻是“畫女充妻”。在彭水縣福爾鄉公路邊的一個小村子的20多戶人家中,竟有19個青壯年男子沒有娶媳婦,小的27歲,大的54歲,都沒有結過婚。

這一個又一個貧苦不堪的情景,被一一攝入電視鏡頭。

誰也未曾料到,這部幾乎沒有任何藝術修飾的原汁原味的約50分鐘的電視片,會在下至三峽上至中南海引起轟動效應。

這一年的12月5日至21日,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農村工作會議。

當時,“包”字進入千家萬戶,確實給廣大農村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參加雲貴川小組討論的李伯寧卻在討論中如實講述了三峽地區觸目驚心的貧病現狀。他甚至大聲疾呼:“我在山區跑了不少地方,有的民眾反映,打倒了國民黨,我們從政治上翻了身,但經濟上還是受窮啊!”

李伯寧建議:“我組織人馬拍了部電視片,能不能讓出席會議的省委書記、省長們看看這部片子?”對此,田紀雲點頭贊同。

就這樣,與會者奉命觀看了《窮山在呼籲》這部電視片。與此同時,李伯寧又將80餘盤《窮山在呼籲》的電視片,送給中央領導人和一批部長。

巨大的反響,猶如“一石擊起千層浪”。

國家副主席王震從電視片上看到三峽人民貧窮落後的情形,震驚不已,掩面而泣:“建國36年了,想不到這個地方還是這么貧窮!”他拍案而起:“我要堅決支持上三峽!”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任重觀看此片後,更是感慨萬端:“這些典型,哪怕是極個別的,也足以引起我們黨的高度重視。”

看了此片,國家衛生部部長崔月梨在司局長會議上拍著桌子說:“下面的情況這么糟糕,我們不知道啊!這不是官僚主義又是什麼?”他迅速派出兩位司長和3位專家教授趕赴三峽地區調查,研究防病治病的具體措施。1987年,國家就在黔江投資建起了地方病防治醫院。

解放軍總參、總政的領導看了這部片子,特意撥出200輛汽車和大量衣被救濟三峽地區貧困山民。

國家水利部也迅速拿出專款,為三峽地區打井改灶,解決人畜飲水困難。

此次會議結束後,國務委員陳俊生奉命召集國務院各部委負責人,專題研究了三峽地區扶貧和開發性移民試點問題。到1992年止,國家僅此一項就為三峽庫區投入4.7億多元。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在那次會議之後,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迅速成立。從此,全國扶貧工作作為事關全局的戰略決策,列入中國共產黨和共和國的重要議事日程……

最終撤銷

198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將三峽省籌備組改建為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三經辦)的通知》,三峽省籌備組撤銷,大部分人員“從哪裡來仍回哪裡去”。李伯寧被委任為“三經辦”主任,負責指導和協助川鄂兩省進行三峽地區經濟開發和三峽庫區移民試點工作。“三峽省”正式宣告流產。

對於三峽省被撤銷的原因,李鵬在《三峽日記》里有一段論述,應該說客觀反映了當時高層的真實想法。原文如下:“由於論證還要兩年時間,三峽省不宜建,籌備組也不能成為行政實體,施工準備也不能進行。因為這樣做對工程本身只有小利,但對三峽項目順利完成論證有大害。”(1986年4月27日日記)。

上個世紀80年代啟動高層的關於設立三峽省的決策會議上個世紀80年代啟動高層的關於設立三峽省的決策會議

在前一天的日記里,也有類似的論述:“看來,我最擔心的事,即搞不搞三峽省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現在搞三峽省,對人大、政協都交待不過去,對上三峽工程反而不利。撤銷三峽省籌備組一事,應由中央發一個檔案。”“我們商定,就是下決心上三峽工程,也不一定要搞三峽省。”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此時距離1984年決定籌備三峽工程已經整整過去了10年。早在這年秋天,中央就成立了特別調查小組,專門負責論證設立重慶直轄市的可能性,為避免“三峽省事件”再次發生,此次調研完全秘密進行。”

今天的重慶市,區劃上隱約還能窺見當年“三峽省”的影子。

行政區劃

巫山縣的斷崖古城

國務院總理李鵬曾就三峽省的行政區劃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關於特區的管轄範圍,兩個方案。一個方案小一點,由宜昌市開始到涪陵市的沿長江兩岸水庫淹沒區的縣市都進來,由特區政府統一管理將來的移民事宜和工農業生產。另一個是特區的範圍劃得再大一點,把一些比較富庶的地區划進來,使特區經濟上有比較大的迴旋餘地。國家計委有的同志不同意建立行政特區,建議只成立移民局,移民工作由四川和湖北兩省分別負責。這個方案的好處是移民局任務單一,責任明確,缺點是移民局權威性不夠,難以解決兩省之間的關係,移民局和地方政府之間可能發生難以克服的矛盾。”

李鵬

最終,規劃中的三峽省下轄“三地一市”和30個縣,“三地一市”是四川省涪陵地區、萬縣地區和湖北省宜昌地區、宜昌市,30個縣分別是:涪陵市(現為重慶市涪陵區)、南川、墊江、豐都、武隆縣、秀山、酉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現為重慶市黔江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萬縣市(現為重慶市萬州區)、萬縣、開縣(現重慶開州區)、梁平、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宜昌縣(現為宜昌市夷陵區)、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巴東縣。這“三地一市”和30個縣下轄340個區和1825個鄉鎮。

人口

在籌劃建省之中,統計部門在1985年統計了三峽省的各項數據,這些數據都被編入《籌建中的三峽省簡況》一書中。據統計,三峽省建省後將有人口176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總計1583萬人,人口中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白族、黎族、高山族、納西族、拉祜族、錫伯族、羌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總計193萬人,占三峽省總人口的9%。

爭議

貧困

三峽省三峽省的行政規劃圖

三峽省轄區面積8萬餘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08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08畝。1760萬人口中農業人口高達1583萬人,城市化嚴重不足,1984年的GDP僅為89.82億元人民幣,人均511元,遠遠低於當時中國的平均線,中國導演李伯寧就曾趕赴三峽拍攝反應三峽地區人民生活貧困的一部名為《窮山在呼籲》的紀錄片

據統計,三峽地區在1985年至少有5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除此之外,該地區還有飲水困難問題、醫療設施問題,一些當地人民患病後得不到良好的治療,久而久之喪失了勞動能力。紀錄片起初遭到了一些阻撓,被認為是“給大好農村形勢抹黑”,但一些國家領導觀看了紀錄片後感慨頗深,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王震看完此片後感嘆到“建國36年了,想不到這個地方還是這么貧窮!”。三峽地區的重度貧困使得中央領導重新考慮了三峽建省問題。

湖北

在三峽省的行政區劃規劃中,包含了湖北省的當陽縣、枝江縣、宜都縣和五峯縣。這4個縣都是經濟比較好的富裕縣,而湖北省不願意劃出這4個富裕縣。除去這4個富裕縣以外,三峽省剩餘的27個縣皆為貧困縣。李鵬曾派錢正英到湖北省和四川省傳達中央決定建三峽省的決議,四川省對此決議沒有異議,但湖北省委表示不願劃出這4個富裕縣。最後李鵬親自趕赴湖北,才說服了湖北省委同意劃出4縣。

後續發展

三峽省很少見的含“三峽省”中國地圖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同年秋季,中央政府組織了特別小組,研討重慶直轄的可能性。為了避免三峽省籌而廢這類事件的再次發生,此次研討完全在秘密的環境下進行。為避免重蹈三峽省過於貧困的覆轍,因而靠讓三峽地區併入大城市重慶來帶動整個三峽地區經濟,由於擔心重慶市政府和民眾對於強行搭配貧困區縣的不配合與反對,此訊息直到1997年才為大眾所知。

為汲取“三峽省”的教訓,重慶設立直轄市的調研籌備一直在高度保密中進行。經過一年半調研,前後共設計了4套方案

最初的設計方案是以三峽庫區為中心設立一個一級政區,把湖北宜昌、四川萬縣(今萬州)等沿江城市整合在一起。後來一商量,覺得牽涉方方面面的利益太多,中間管理層次沒有解決,未走出原“三峽省”的思路,不符合精簡、效能的原則,只好放棄。

第二個方案,是在原來重慶計畫單列市的基礎上,直接升級成一個直轄市。“這是最簡單的辦法,也不會觸動各方利益。”但這個方案不僅解決不了四川人口過多的問題,也解決不了三峽移民問題。

第三個方案,在現在重慶直轄市的格局上,再加上四川的達縣(今達州)、廣安;

第四個方案,就是現行的重慶市區劃,只包括重慶、萬縣(今萬州)、涪陵和黔江。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大通過了批准建立重慶直轄市的決議,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