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民間美術

在輝煌燦爛的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百花園裡,一枝優美、絢麗的三峽民間美術之花正俏然綻放。多彩多姿的三峽民間美術在上承巴蜀文化,下啟荊楚文化,飽含著自身的思想基礎、歷史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伴隨著風光旖旎、人傑地靈的三峽歷史文化發展的進程中,向世人展示出古老的三峽藝術的真諦和現代藝術生命的延續。三峽民間美術以淳深宏富、神奇動人的造型與審美,表現出源遠流長的獨特三峽民俗文化的神韻,賦予三峽文化藝術一種重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取向。她是三峽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在三峽藝術長廊中散發出濃郁的藝術芳香和顯示出十分誘人的藝術魅力。
一、造型特徵
藝術的造型是藝術表現的手段。任何藝術都需要用造型的手段來揭示藝術形象、精神、意境、美感……。不同地域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就中國的民間美術而言,有形象化造型、諧音化造型、意義化造型、情勢化造型、功能化造型等民間美術共有的造型規律,三峽民間美術也包涵著這些造型方法。但是,獨特的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宗教思想、感情氣質等又形成了不同的造型特點,所以雖然我國眾多的民間美術在材料工具的運用,取材內容、表現形式、造型手段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或相同,但最後形成的藝術風格、藝術特點卻各異奇趣,各具特色,這便是因為造型特點與審美追求不同的緣故罷了。從三峽民間美術來看,已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多彩的藝術風格,形成了地域廣闊、民俗風情濃厚的藝術造型特點,特別是在以下三方面有獨到的造型妙處。
1.“寄善”寫意的造型
人中聖哲有許多倡導向善說。抑惡揚善是人們的理想,三峽民間美術家正是從“寄善”著想,用“仁善”心理,洞察自然物象,民情生活,風俗習慣,發現“善”美;用“善”美的心靈,托物喻理,曉喻人生,融慈化於藝術,造“善”美之形;用仁意“善”美之形寄情萬類,衍生意象,陶冶人們心靈,舒豁人們的胸懷、思想、境界。“寄善”的心境使他們因物移情,緣情發思,開拓意境,暢意寫神,塑造出善和、天真、妙解物趣的萬物生靈的美好意境。三峽民間美術家在造型中,從平靜、自由、隨意、真切等中立意,去感受生活的脈搏,求索自然意趣的“善”形,從和順、愛慕等構想中,去發掘具有生趣和神采的意象,透出濃濃的民俗情結;從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中,去追尋“善”與“意”的多樣造型情致,達到內涵豐富、意趣盎然的境地。例如:聞名於世的豐都“鬼城文化”,以美妙離奇的傳說與故事,塑造出千姿百態、精彩傳神的眾多鬼神雕像與神秘恐怖的場景,視感陰森恐怖,實際寄託著宣揚忠孝仁愛、揚善抑惡的文化內涵,那形神各異、驚恐萬分的鬼神則透視出不同的“善”美。這些“善”形造型誇張、詼諧、有說唱藝術的滑稽誇張神氣,加上鮮明艷麗的色彩和粗獷線條的表現,揭示出意境深邃的哲理興味,富有生活的熱情和生命的意義。又如:被譽為三峽奇葩的“白帝文化”,融詩詞、書法、繪畫、雕刻、裝飾、園林建築於一體,從外在看似展現夔州文化歷史、山川風貌、民俗故事、峽江傳說,其內在為思念、盼歸、情愛、悲傷等“善”意之情的精妙揭示,很有發人遐想的意趣。這些充滿“善”美的形象很少以仁慈寬厚、溫順虔誠,合掌微笑的佛像造像,大多是蹙眉怒目、剛健強橫、氣勢逼人的非佛似佛、非僧似僧、意義深邃的小雕像、小工藝品等。雕繪手法概括、簡單、象徵,很少突兀的轉折和生硬的稜角形狀,主要以弧線造型為主。用色單純,單塗為主,色不掩線,裝飾性強。這種從“寄善”中寫意,從寫意中“寄善”的美術造型是三峽民間美術的一大特色。
《孔子行吟圖》《孔子行吟圖》
2.寓意生靈的造型
相傳古代畫龍,常常不畫眼,因為一點,龍就飛躍起來,騰空而去,後謂“畫龍點睛”。三峽民間美術造型繼承了中國藝術對事物“活”的表現、“靈”的表現,在形和神上,以傳神為主;在樸實和華麗上,以樸實為主。具有畫外有意,形外有動,動中有“靈”,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精神的藝術內涵。三峽民間美術家把造型生動,靈捷、活潑、有趣的物象,經過巧妙構想,營造出體態爽朗,舒展誇張,姿態含蓄,喻意深邃的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美術形象,從而揭示出具有象徵吉祥幸福,如意順遂,歡樂吉慶,和諧美滿的三峽民俗風情,達到寓情靈動的藝術境界。如:長江三峽石藝術,從自然中尋覓、遴選、構思、加工、塑造等都浸透著寓意生“靈”的造型觀。首先,美術家要帶著創意和豐富的形象思維去尋覓,經反覆觀察、審度,確定峽石的寓意內涵,或形似人物、動物、植物的峽石,或具有詩意文采的峽石,或富有繪畫形式的峽石,或奇狀怪形內涵深厚的峽石……。其次,有些峽石還需匠心描繪,加工處理,組合成造型美妙,寓意深刻,趣味無窮,比自然美更高的“靈美”。看吧!《孔子行吟圖》(圖〈1〉)一尊僅22 厘米高的深藍色峽石中,露出與峽石外輪廓十分吻合的一塊乳黃色,一個鬼斧神工的深藍色造像展示其間,看似一個婉雅俊逸,嚴謹持重,微微俯首聖哲的孔夫子在行吟、說教。這尊三峽石與底座的色彩、石質,造型都結合得相當和諧完美,酷似一個整體,表現出作者寓意生靈的藝術思想。又如:三峽根雕又與其它地方的根雕有所不同。長江三峽根藝蘊藏十分豐富、獨特,是千百年三峽江水沖刷、浸泡、擠壓、腐蝕所成,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千奇百怪、十分絕妙的造型樹根。有的質面光滑、細膩,有的粗糙斑駁;有的姿態易妙,有的十分簡括;有的大如磐石,有的細小如微;有的沉如鐵石,有的輕若蘆蒿;有的色澤光亮,有的暗洗晦澀;顏色或白、或黃、或紫、或黑……,有的氣味芳香……。三峽美術家把這些天然造化樹根作為一種情愫的載體,賦予豐富的想像與創造,神奇地構建了三峽根雕的美。《孔雀》(圖〈2〉)是一件三峽根藝品,一隻栩栩如生的孔雀,敞開美麗的翅尾,獨腳直立,俯首凝視,象是一個開屏的孔雀,象是孔雀面對明鏡的水面而映照,或者正在覓食……。使你能從造型中體會出更多的藝術精神。這無不表明三峽民間美術家運用這種造型的審美意義。
3.實用與美觀的造型
游過三峽的人,往往會被矗立在江岸的歷史文化景觀的天然的藝術造型美所吸引,讚嘆不已。當身臨其間,欣賞這些景色壯麗、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址時,琳琅滿目的書畫、雕刻、裝飾與遊樂的藝術空間相映成趣。這些古文化景觀形態優美,形姿俊俏,自然和諧,顯示出整體與豐富的美感。構成採用“上下呼應”、“前後@①護”、“左右對稱”、“外張內顧”的布局,尤其是利用變化的直線、弧線與艷麗濃烈的民俗色彩描繪形體,求得鮮明強烈、和諧統一的藝術神韻,把功能與美同三峽地貌、風俗、情感互融,體現為適合於三峽自然環境的實用與美觀完美結合的藝術精神。其它三峽民間美術:藍印花布、挑花、刺繡、編織、皮燈影、年畫、竹簾畫、根雕、石刻等更是運用實用與美觀造型的傑作,這些民間美術選材質美,造型生動,表現美妙,寓意深刻,直接為三峽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務,成為意趣鮮明的三峽民間藝術。如著名的梁平竹簾畫,《辭海》記載:“竹簾畫,在細竹絲編的帘子上加上書畫的工藝品產於四川梁平。”歷史悠久的梁平竹簾畫,採用當地盛產的慈竹作為原料,經過精細加工製成纖細如絲的竹絲,運用紡織方法製成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各種形式大小的掛簾、屏風、裝飾畫及實用工藝品,直接美化和服務於廣大人民民眾。梁平竹簾畫,色澤素雅,質地錦薄,工藝精密,有“薄如蟬翼淡如煙,萬縷千絲總相連,借得七仙靈巧手,換來天下第一簾”的美。濃厚的地方藝術特色成為國內外友人收藏和饋贈親朋好友以及友好交往的藝術禮品,成為三峽民俗藝術的一絕。
二、審美特徵
民俗藝術的審美凝聚著某一民族或地區人們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有強烈的民俗性和共同性。地域的文化積澱、習俗風情、地貌環境必然給這個地區的民眾意識、情調、志趣、喜好等提供營養和土壤,並留下一定的烙印。這便是藝術上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相通”的藝術情致,這是人們主觀情感與外界事物同形同構的關係所致,是外界事物情感化,意識化,即“自然人化”的結果。故民俗流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三峽人世代生活在這大山大江,風繁物茂,地理環境複雜,生活習俗豐富的巴蜀文化與荊楚文化相融的渝東地區,這裡的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使三峽人逐步形成了合符於自身物質與精神需要的審美,三峽民間美術家用真誠的情感把時代,民族的精神融合,構建出符合三峽地域文化情致的審美,其審美特徵如下:
1.陽剛之氣的剛健奔放美
咆哮的峽江水,怒濤奔涌,一瀉千里。使居住在峽江兩岸的三峽人具有強勁的體魄、卓越的才能和驚人的意志與毅力,鑄造了峽江人高亢、明朗、激進、坦蕩、率直、雄壯有力的剛毅之氣。三峽民間美術家的情感、品格、審美直接受長江自然條件與歷史文化的深刻影響,經過長期勞動、生活、追求積澱所成,他們世代生長在三峽,依附三峽的美,深研自然物貌,吮乳長江水的精神,融入民眾精神品質,謳歌時代生活,形成了合符於自然美而又更具有藝術感染力,氣度宏闊,氣貫意連,渾厚大氣的“力與美”的審美快感,構築了博大、響亮、興奮、活躍、奔放的藝術精神。從博大神秘的豐都鬼文化,到粗獷深厚的涪陵江邊石刻,挺拔俊逸的忠縣石寶寨,矯健雄奇的雲陽張飛廟,沉雄博大的奉節夔州文化和壯觀神奇的巫山懸棺、岩畫等數千里宏大浩瀚的三峽文化,巧妙而深刻地展示著這種審美的內涵,是豪放俊逸的藝術美再現,是三峽人陽剛之氣與壯麗神奇的三峽美相交融的絢麗文化。這樣的審美在三峽文化中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產生著極大的物質和精神價值,形成了三峽文化的長廊。這些審美,氣勢宏大,表現力強,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如:長江三峽陰沉木雕(圖〈3〉)以碩大、深沉、壯美著稱, 有的重如青銅,黝黑髮亮,其重量甚至可達幾千斤。這些陰沉木造型簡括,向外張揚,充滿力量,是三峽自然力的美與人的剛勁豪放精神的展現。
2.陰柔之氣的飄逸細膩美
在長江兩岸蒼翠連綿的山巒中,縱橫交錯的溪流、山地、田野、農莊形成三峽自然與人的和諧的佳景。生活在這裡的三峽人被風光明媚的氣候,鬱鬱蔥蔥的樹木,奇形壯美的山石,較肥活的山地、農田等自然環境所提供的豐富自然美薰陶、養育,塑造了三峽人細膩、柔情、豐厚、溫情的品格,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這裡的三峽人喜歡抒情、柔美、安詳、對稱、精細、含蓄、溫馨、和善的審美情趣,崇尚歡樂、幸福、喜慶、活潑、熱烈的民俗美。三峽民間美術家把這樣的審美注入在繪畫、編織、裝飾、雕刻等中,建設出自然、柔美、樸實、生動的藝術形象,採用色彩明度高,短對比與細柔流動的線條,表現出清明、柔和、豐滿的美,使人陶醉,“一見如意”、“一見傾心”。開縣藍印花布門帘,構圖十分精巧,富麗豐滿,圖案完美豐富,變化統一,生動活潑,喜氣洋洋,印製精細準確,色彩和質料感都十分俊美。在三峽,梁平縣和開縣的藍印花布流傳民間而聞名,製作方法比較傳統,常採用紙版、木版、皮版雕刻圖案,印刷彩色一般自配,圖案印製在較細的純棉布上,圖案常有林木花果、飛禽走獸、龍鳳麒麟、魚類昆蟲、日月星辰、仙山瓊閣,以及人物神話等,可印製出罩簾、床簾、床單、檯布、枕巾、圍腰、衣料等品種,甜甜細美的藍印花布無不反應著這陰柔之氣的飄逸細膩美。
3.粗拙之氣的古樸純厚美
在遠離三峽的崇山峻岭,自然環境尚差,缺少與外界交流的廣闊深遠的大山里,居住著勞動、生活、服飾、情感、信仰、風俗習慣仍基本保持著古老民俗風情的三峽人。他們用簡單、粗糙的生產與生活工具,用純樸的思維方式,用堅毅而虔誠的性格與大自然抗爭,經受著大自然的錘鍊。他們言談樸實,性情純樸、持重,熱情好客,講究禮義,民俗傳統深厚。這裡的三峽民間美術家是廣大農村婦女和少數工匠藝人,他們有廣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礎,濃厚的宗教信念,用粗大勤勞的雙手,和純樸真誠的情感編織出古樸、純厚、凝重、蒼老的美。這裡的民間美術如桃花刺繡、剪紙、雕刻等都展現了古樸純厚的民俗美。這些作品取材傳統,貼近自然;造型隨意,簡略概括,十分生動;色彩對比,純潔,明快,直接用原色;構圖對稱均衡,隨意自然;材料素美,富意象徵。當你目睹這些民間作品時,那對生活的熱愛,深情,把心靈、情感及整個生命注入作品而形成的濃郁的鄉土氣息的虔誠藝術精神,令人感動,並願為之探尋,追求。挑花《圍腰》(圖〈4 〉)是一件造型新穎別致,舒心醒目,構圖既嚴謹又隨意的巫溪桃花圍腰,作者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農婦,圖案有龍、鳳、錦、雞、蝴蝶、石榴、花草等,除圍腰上粉紅色、綠色、金色、紅色色邊裝飾處,所有圖案均用純白棉線,運用經緯法挑鉤在藍色棉布上,基本技法較為簡單,但形象造型極為生動,天真純厚,極富藝術情趣的藝術形象有兒童畫造型特徵之感,其形式構成也表現出極高的藝術特點,即:外形方圓直曲的形式美,運用陰陽線技法構成黑白對比,使圖案組織變化統一,疏朗、勻稱,給人以恬靜、怡然之感。圖形所傳達出的寓意有象徵愛情的龍鳳,有象徵多子多福的石榴,有象徵美好生活的錦雞、花草,生動地體現了三峽廣大勞動民眾、親切、純真、直朴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審美趣味。在三峽還有許許多多象這樣直朴淳厚的民間藝術品。
附圖
三峽民間美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繹出許多美好的造型與醇厚深摯的藝術精神,這裡揭示出的三峽民間美術造型與審美特徵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有待我們繼續探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