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鄉[習水縣]

三岔河鄉[習水縣]
三岔河鄉[習水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岔河鄉位於習水縣東北面,距習水縣城約38公里。全鄉總面積163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8萬畝。年總積溫5621℃。特產玉米、水稻、小麥、高梁、薯類、豆類、油菜。

基本信息

簡介

三岔河鄉三岔河鄉

三岔河鄉位於習水縣東北面,距習水縣城38公里。北與重慶江津相鄰,南與良村鎮隔山相望,西與程寨鄉接壤,東與大坡、溫水鎮一嶺相依,習水河穿境而過,自西、自東、自南各有一條通鄉公路。全鄉面積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877畝。全鄉轄7個村55個村民組4736戶,總人口2.25萬人,全鄉社會穩定,市場繁榮,交通便利。有集貿市場3個,集貿市場人口流動量約3500人。

資環環境

鄉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有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有全國最大最集中的丹霞地貌區域,有望仙台等省級風景名勝區,且地處川、黔、渝旅遊金三角的核心區域,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是避暑休閒、觀光旅遊、科學考察的理想勝地。

境內土壤為非地帶性土壤紫色土,出產玉米、水稻、小麥、高梁、薯類、豆類、油菜等普通農作物。山高坡陡,土地零碎,屬典型邊貧純農業鄉。三岔河水熱條件優越,生態系統特殊,動植物區系成分複雜,物種資源豐富,是中國及至世界研究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最有代表性的實驗基地。初步考察鑑定的物種1500餘種,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動植物有40餘種。有雲豹、穿山甲、林麝、等珍稀動物,有銀杏、福建柏、珙桐、紅豆杉、飛鵝槭、鵝掌楸等珍貴樹種。

氣候

最高海拔1751米,最低海拔710米,常年平均氣溫15.4℃,年降水量950毫米,無霜期297天,森林覆蓋率41%,最高氣溫35.5℃,最低氣溫-3℃,大於10度積溫4756℃,年日照時數1153.7小時,年總積溫5621℃。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行政區劃

三岔河鄉下轄村:大壩河村、蔡家田村、柿角元村、天水池村、慈竹林村、箐台村、后庄村、鳳水埡村、繁榮村、順江河村、沙落唐村、白果坪村、杉林村、楊家溝村、農豐村田元村、興合村、天堂村

農業經濟

三岔河鄉是一個純農業鄉,2006年全鄉生產總值2900萬元,其中一產完成2300萬元,二產完成350萬元,三產完成2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0元。農業種植以水稻、玉米為主,輔以紅糧、小麥、土豆、紅苕等農作物,發展了連片撐綠竹4000餘畝,全鄉畜牧業較為發達,發展了畜牧養殖大戶26戶,平均年出欄生豬30頭,全鄉年出欄生豬24186頭,山羊2616頭,家禽97900羽。全鄉緊緊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團結依靠全鄉廣大人民,認真實施“生態立鄉,旅遊活鄉,畜牧強鄉,農業穩鄉”的發展戰略,確保農民穩定增收,財政穩定增長,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旅遊資源

三岔河鄉三岔河鄉

鄉擁有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蘊含豐富的水力資源和潛力可掘的畜牧產業。三岔河旅遊度假區位於三岔河鄉北面,緊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四面山,旅遊區面積8680多公頃,其植被是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常綠闊葉林帶,境內有千姿百態的大小岩石和各種珍貴動、植物,尤其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資源強大,內涵豐富。其中有貴州第一石窟——望仙台石窟,建於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面積200平方米,窟內有摩崖佛像和神像48尊,全窟戳於一巨石之上,四面“奇峰峭壁,雲飛霧卷,鶴繞龍吟,仿佛蓬萊”,故名曰:“望仙台”;

神奇三色水,三岔河口由於受習水河、大水河、三岔河長年累月的沖刷、侵蝕,河床豁然開闊,塘深水緩。習水河呈紅色,三岔河呈藍色,大水河為青色,互不相容,交匯後向南流去。立岸觀看,一河水三色分明,神奇莫測,蔚為壯觀;蜀漢章武崖墓石刻,至今已有1700年歷史,崖墓石刻構思獨特,刀法簡潔粗獷,是習水境內年代最古老的文化遺物,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自然景觀以中亞熱帶常綠闊葉和丹霞地貌為主體,九溝十八岔、溝岔相連,丹霞碧水,摹崖石刻,氣勢雄奇,是集避暑、度假、自然觀光、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科普教育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特色農產品

玉米、水稻、小麥、薯類、豆類、油菜、銀杏、珙桐、紅豆杉、鵝掌楸

特色產業

小水電是三岔河鄉的特色產業,全鄉已建成的小水電站有4座,總裝機容量在1000千瓦以上,正在建設的水電站一座。小水電為緩解全鄉用電困難和拓寬勞動就業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鄉黨委、政府將緊緊圍繞強力打造畜牧業強鄉、生態旅遊鄉、小水電特色鄉的發展戰略,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速城市化進程,不斷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