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子村

滿語活化石三家子村全村1100多口人,其中滿族占40%以上。 屯內100多戶滿族村民,有許多人還能說滿語。 保護三家子滿語的重要性全國1000多萬滿族人口中,僅有幾十人能講滿語,而這幾十人大多生活在三家子村。

1.遼寧省峽河鄉三家子村

村距鄉政府3里,有304戶,922位村民,黨員32名。農民人均收入4436元,電信覆蓋率為100%,有線電視入戶率為93%元。三家子村創建工作在幫扶單位等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各項創建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07年新砌圍牆1500米、邊溝1000米,路基改造1800米,路面硬化3000延長米。總計投資100餘萬元。三家子村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設文明新村為目標,從每個家庭入手認真實施了文明建設的“細胞工程”,不斷提高了全村民眾的整體素質,初步實現了內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發展生產力的目標。

2.富裕縣三家子村

地理位置

三家子村位於黑龍江西部,嫩江東岸,行政區劃上屬於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塔哈滿族達斡爾族鄉管轄,距富裕縣城20公里。距齊齊哈爾市40公里。

歷史淵源

三家子屯的滿族先人原住吉林長白山一帶,清初隨薩布素將軍抗擊沙俄遷來黑龍江。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之戰後,駐防卜奎(今齊齊哈爾)的水師兵士計(計布出哈喇)、陶、(托胡魯哈喇)、孟(摩勒吉勒哈喇)三家於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在薩布素的允許下,帶領家人選擇了這塊水草豐美的地方定居。滿語稱此地為“伊蘭孛”,譯成漢語即“三家子”。以後,陸續又有關、吳、趙等姓的滿族人遷到這裡。

滿語活化石

三家子村全村1100多口人,其中滿族占40%以上。屯裡還保留著一幢幢百餘年前木構屋架龐大的滿洲式老屋,舊式圈炕、魚罩、搖車,以及木製香爐碗等具有滿族特色的建築物及物件。屯內100多戶滿族村民,有許多人還能說滿語。有的戶老少三代人日常生活、勞動用語都用滿語。但是相較於上世紀60年代,該村能熟練使用滿語的人數已大為減少,能非常熟練地使用滿語交談的人僅有三人,而且都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能用滿語進行日常對話的不足20人,可見對滿語的保護已迫在眉睫。現在三家子村已經在三家子國小開設了滿語課,並且進行雙語教學,用這種方式培養新一代的滿語人才。近年來,研究滿語的中外學者、專家不斷前來考察。

保護三家子滿語的重要性

全國1000多萬滿族人口中,僅有幾十人能講滿語,而這幾十人大多生活在三家子村。每年來到三家子村調研滿語的專家很多,其中外國專家占相當一部分比例,作為曾經統治中國260餘年的滿族,其語言面臨滅亡的時刻,更應該引起國人的注意:這畢竟是中國非物質遺產的一部分。
現在我國滿語史料較多,僅黑龍江省就擁有近6噸的歷史文獻,而能翻譯這些文獻的學者卻只有兩人而已。滿語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

3.遼寧省東港市馬家店鎮三家子村

遼寧省東港市馬家店鎮三家子村共有11個村民組,746戶,2439人,其中從事農業生產達1023人,現有耕地面積9000畝,其中水田3000畝左右,旱田6000畝,農業生產主要以養殖業為主,其中生豬存欄量為5560頭,蛋雞年存欄量20多萬隻。

4.遼寧省燈塔市柳河子鎮三家子村

遼寧省燈塔市柳河子鎮三家子村位於柳河子鎮的西部,是柳河子鎮的西大門。有農戶552戶,1805口人,黨員71名,土地2996畝。三家子村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為村里發展的新機遇,他們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帶領村民既抓經濟建設,又抓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三家子村是遠近聞名的大棚村,現有大棚125棟,76戶,占地300畝左右,主要產品有草莓、西紅柿等,村兩委班子對大棚種植戶,加大服務和扶持力度,幫助村民尋找市場,疏通生產、銷售渠道,不斷總結經驗,讓村民在生產經營中受益。二OO四年,農戶種植的草莓,由於品種原因,造成草莓個頭小、口感不好、產量低,出現銷售難、利潤低的問題。三家子村兩委班子,通過多方考查、論證,從外地引進“杏香”草莓新品種,請來農業技術專家,為村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全村的草莓生產步入正軌。“杏香”草莓的色澤鮮艷、清香甘甜,一上市就贏得了消費者的讚譽和認可,三家子草莓成為遼瀋市場的名牌產品。農戶在生產經營中受益匪淺,一個草莓大棚(100米×6米),年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 三家子村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更注重提高人口的精神文化素質,狠抓文化陣地建設。從1998年成立第一支秧歌隊至今已有11年的歷史。在連續奪得二次全鎮比賽一等獎後,2000年,邀請燈塔市文化館副館長孫彪,為秧歌隊量身定做一台反映農村婦女在大棚辛勤勞作的場面及豐收後的喜悅心情的廣場秧歌《醉了!果鄉》。這台秧歌一亮相,便一發不可收拾,先後在燈塔市、遼陽市、遼寧省各次大賽中奪得金獎。2007年,三家子秧歌隊代表遼陽市參加了“丹玉杯”遼寧省第五屆農民運動會的健身展演,奪取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