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天

三十二天

三十二天,是道教根據道生萬物的宇宙創世理論,構想出來的神仙所處。它為道門中人學道成仙提供了教義的依據。道教的這種“三十二天”之說,源於佛教中的古印度神話。這種神話的傳入,一經傳入中國便就大大刺激了中國道家的想像力,於是就產生了這“三十二天”之說。“三十二天說”,包括三界二十八天和四梵天四天。

猶若天梯的三十二天

三十二天是道教根據道生萬物的宇宙創世理論,構想出來的神仙所處。它為道門中人學道成仙提供了教義的依據。
道教的這種“三十二天”之說,源於佛教中的古印度神話。這種神話的傳入,一經傳入中國便就大大刺激了中國道家的想像力,於是就產生了這“三十二天”之說。“三十二天說”,包括三界二十八天和四梵天四天。

三界二十八天

三界二十八天中,“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受佛教輪迴觀念的影響,道書又將天界分為“界內”和“界外”兩個觀點。
道教“三十二天”說,始見於靈寶派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一種平面單層的天界模式之說。“三界”原是佛教術語,指的是輪迴中的有情眾生所生存著的空間,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大境界。其間無色界、色界全屬為天界,而欲界則包括天界的六欲天部分、及地上、地下的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以及人所處的世界。後來,南齊道土嚴東注於《度人經》中,將佛教的這一概念給引進於道教之中,並對“三十二天”進行了一定加工,後經由唐初注家李少微予以改造,從而形成了新的“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之說。
另據《雲笈七籤》概括,三界諸天的每一層天都有一位天帝在統治。凡人在人間修道、行善達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就是可以“飛行來去、逍遙歡樂“地住在相應的天界,並繁衍天人後裔。而這天人的壽命比凡人要長得多,“下第一天人壽九萬歲”,且層次越高壽命就越長。
在道教三界的下層,是欲界六天。其從下往上依次名為:太皇黃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舉天、七嚯摩夷天。在欲界六天中,“有色有欲,交接陰陽,人民胎生”,也就是說,在此界是需要男女交配才能繁衍後代的。
道教三界的中層,是色界十八天。其從下往上依次名為:虛無越衡天、太極漳翳天、赤明和陽天、玄明恭華天、耀明宗飄天、竺落皇笳天、虛明堂曜天、觀明端靖天、玄明恭慶天、太煥極瑤天、元載孔升天、太安皇崖天、顯定極風天、蛔黃孝芒天、太黃翁重天、無思汁由天、上揲阮樂天、無極曇誓天。這色界各天的特點是:“有色無情慾,不交陰陽,人民化生。但瞰香,無復便止之患”。也就是說,在此界的眾生已無須性生活,也不用吃喝拉撒了。
道教三界中的上層,是無色界四天。其從下往上依次名為:晧庭霄度天、淵通元洞天、翰寵妙成天、秀樂禁上天。這無色界四天的特點是:“無複色欲。其界人微妙無色想,乃有形長數白里而人不自覺,唯有真人能見”,也就是說,此界的眾生已開始擺脫常人的形象了。

四梵天四天

在三界二十八天之上,即是道教中的四梵天,也叫“四種民天”,從下往上依次名為:無上常融天、玉隆騰勝天、龍變梵度天、平育賈爽天。
所謂“種民”的觀念,是源於佛教的“人種”之思想。佛教認為天地終始謂之一大劫。在大劫運來臨前,又有疫疾、刀兵、饑饉三小災,余少數人口,留為當來人種。大劫之後,人與天地萬物就悉成劫灰了。道教正是借鑑了佛教的這種劫運說與人種思想,才認為人類在太平盛世之前必定會經歷一場大劫難。於此而便產生了這種“種民”之思想。
所謂“種民”就是“人種”,意為世人當在大劫難中死絕,只有少數為善得道者才可被老君挑選存活,從而將其留做後來太平之世的種子。道教在天界觀念的發展過程中,便融合了這一“種民”之觀念,認為行善修煉達到某種標準,便可超過三界天人而升居為四種民天。在這裡居住的天人,為真正道行高深之神仙。他們皆可長壽不死。無論三災、劫難,皆不會受到影響。
以上所言之觀念來自於嚴東注和李少微所言。嚴東注所言的“無色界上四天”之說,顯然已超出三界外,而脫出輪迴的彼岸世界了。不過李少微把“五色界上四天”改為“四種民天”,即使“長壽不死”,似乎也沒有最終脫出輪迴。
綜上所言,我們不難看出四梵三界三十天的說法,佛教氣息濃厚,其意象徵著人類自我提升的願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