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度人經

靈寶度人經

靈寶度人經(《靈寶度人經》),全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國道教經藏中的致寶,是道教第一部描繪神仙天界、凡人世界和幽冥鬼界的經書,產生於東晉。

靈寶度人經

靈寶度人經》:全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國道教經藏

靈寶度人經靈寶度人經
中的致寶,是道教第一部描繪神仙天界、凡人世界和幽冥鬼界的經書,產生於東晉。

《靈寶度人經》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靈寶度人經》產生於東晉末年,它是道經發展到一定社會

靈寶度人經靈寶度人經
階段的必然產物。從早期民間道教發展到上層官方的士族化神仙道教,再發展到民眾化的靈寶派道教,其間經歷了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運動過程。《靈寶度人經》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它的產生,為以後道教教理教義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調,為道教的興盛和發展,以及道經的廣泛傳播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靈寶度人經》修正和豐富了以前道經中的某些教理教義,提出了自己嶄新的社會圖景,把修道成仙的範圍擴大到一切對象,不僅包括一切世人,而且包括一切天人。所以它所描繪的世界圖景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意義。
《靈寶度人經?道君前言》第二段云:“……天人仰看。惟見勃勃從珠口中入。既入口中,不知所在。國人廓散,地還平正,無復歆陷。元始即於寶珠之內說經,都竟(圓滿)眾真監度,以授於我。當此之時,喜慶難言,法事粗悉,諸天復位。倏欷之間,寂無遺響。是時,天人遇值經法,普得濟度,全其本年,無有中傷。傾土歸仰,鹹行善心。”“當時浮黎國土天人滯於有形,雖不得入寶珠之內,然得遇天尊,假此因緣,皆受濟度,無有中路夭傷天年者。惟解悟真常,則證入虛無妙道。”(1 )第三段云:“元始天尊說經中所言,……非世之常辭。上聖已成真人,通玄究微,能悉其章。誦之十遍,諸天遙唱,萬帝設禮,河海靜默,山嶽藏雲,日月停景,璇璣不行,群魔束形,鬼精滅爽,回屍起死,白骨成人。至學之士誦之十過,則五帝侍衛,三界稽首,魔精喪眼,鬼妖滅爽,濟度垂死絕而得生。所以爾者學士穢氣未消,體未洞真,召制十方;威未制天政,德可伏御地祇,束縛魔靈,但卻死而已,不能更生。”(2 )元朝著名道士薛季昭對上段話作了比較恰如其分的解析。他的解析如下:高天上聖皆從元始祖氣分真降神,故能通達玄妙,窮究精微,盡詳其旨。體天尊周回十過而誦之,諸天遠聞而唱詠;萬帝親近而拜禮;河海神為聽經而寂靜;山嶽神為聽經而藏雲;七曜不行而停光;魔精束形而消滅;已死者可回屍;白骨者可成人。(道君序上品之人誦經因果。)至心學道之士亦如此誦經十過,則五方五帝、三界萬靈皆來拱護、尊敬其人;魔鬼可以消伏,死絕可以回生。(道君序中品之人誦經因果。)爾者,近也。近來學者心雖不染於六塵而穢氣未盡於消滅;體雖未洞達於真玄而十方已聽於召役;威雖未可以制御天之七政,而德已可以制伏地之神祇;身雖未可超證而更生,其人亦可脫無常而卻死。(道君序下品人誦經因果。)(3 )由此可見,《靈寶度人經》把天人和世人都作為自己教育的對象,擴大了先前士族道教的傳教範圍,為道教的振興注入了順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內容。

《靈寶度人經》所描繪的世界圖景

《靈寶度人經》給人們展示了一幅宇宙立體空間的圖景。這圖景就是上有天堂、中有人間、下有地獄。天堂或說天界,分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種民天四天和三清境(又稱大羅天)。欲界、色界、無色界總稱為“三界”。這樣,“三界一天”總計三十二天。三十二天,每天各有一天帝管轄,總計三十二天帝。三十二天帝分處東、南、西、北四方。這樣,每方各有八天八帝。這三十二天,因為有高低不同,並不處於同一水平面上,從東方第一欲界天開始,向南經西最後到北方最上一層種民天,呈現出立體螺鏇台階式構架。
據《道藏》雲,最上一層欲界天(即欲界第六天)離凡世520億萬里(即5200萬億里),色界第十八天去欲界30萬里,最上一層無色界天去色界36萬里,最上一層種民天又去無色界135萬8000里。把這些數字加起來,就可得知最上一層種民天離凡世有5200萬億零201萬8000里之遙。1光年=10萬億公里。這樣,從凡世到最上一層種民天,乘上光子火箭也得260年。
《靈寶度人經》認為,位於俗界的世人,修道可以成仙,進入天界可以作天人;而作惡行鬼道,必然入地獄。如下圖所示,《靈寶度人經》給人們畫了一幅修道飛升圖,給人們指出了修道成仙所可能到達的境界。這就是“三界一天”。 “三界一天”,依次遞升。如上所說,“三界一天”分別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和種民天。若是把俗界、鬼界(地獄)、三清境算入,那就叫“五界一天一境”了。俗界是世人居住的地方,鬼界是幽鬼生活的地方,三清境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玉清、上清、太清所居之所。玉清即元始天尊,或稱天寶君,因居清微天之玉清境而名為玉清。上清即靈寶天尊,或稱靈寶君,因居禹余天之上清境而名為上清。太清即道德天尊,又稱神寶君(即老君),因居大赤天之太清境而名為太清。天寶君、靈寶君和神寶君合稱三寶君。把天上之道經秘傳授給世人的就是三寶君。
據《道藏》云:“欲界六天,自東方第一太皇天至第六上明天為欲界,此天劫到大火焚毀;色界十八天,自東方第七虛無天至西方第八無極天為色界,此天劫到大水流蕩;無色界四天,自北方第一皓庭天至第四太素天以上為無色界,此天劫到大風吹散;又自北方第五天至第八天乃四種民天也。雖總曰無色界,然此天劫劫長存,水火風皆不能到也。三界劫壞,此天聖人又開化人種。始青天乃四種民之一天,如在上宰制劫運化生諸天也。”
《靈寶度人經?元始洞玄》第三段至第六段詳細地介紹了東、南、西、北四方三十二天,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三界一天”。這從低到高,依次是東方太皇天、太明天、清明天、玄胎天、元明天、上明天、虛無天、太極天;南方赤明天、玄明天、耀明天、竺落天、虛明天、觀明天、玄明天、太煥天;西方元載天、太安天、顯定天、始皇天、太皇天、無思天、上揲天、無極天;北方皓庭天、淵通天、太文天、太素天、太虛天、太釋天、龍變天、太極天。
欲界第一天為太皇天。世人修十善一根淨者,即升此天。此天天人尚有欲根。若世人依次修二十善二根淨、四十善三根淨、六十善四根淨、八十善五根淨,則分別升入太明天、清明天、玄胎天、元明天。世人修一百善六根淨者,升上明天,即欲界最上一天。“此天去凡世五百二十億萬里,乃風霄之界,天中人壽不等,其快樂最勝諸天也。但初出凡界,色相未斷,或手接,或眼視,或身或言皆欲也。若天人漸次修習梵行,則升於第二色界。”
色界十八天的第一天是虛無天。此天天人慾根雖淨,尚有色塵。在道經里,色塵又細分為粗塵六等、細塵六等和輕塵五等。色界天人一粗塵淨即升色界第二天:六粗塵淨升色界第七天;一細塵淨升色界第八天;六細塵淨升色界第十三天;一輕塵淨升色界第十四天;五輕塵淨乃升色界第十八天。色界第十八天“去欲界三十萬里,乃丹霞之景。天人雖無情慾,尚有形色可見。若漸次修習,塵染頓盡,則升於無色界也”。
無色界第一天乃北方八天之第一天——皓庭天。此天天人輕染雖淨,尚余染習。天人漸次修行,達到無想可忘、氣觀轉妙之時,即升無色界最上一天——太素天。“此天去色界三十六萬里,乃碧霞之景。天人身形微妙,無複色象。修學之者,若至此天更能進修,即升上四種民天也。”
四種民天第一天為太虛天。此天“天人初出三界,結習頓忘,清淨無染,喜樂無為,氣入神觀”(8 )。四種民天最上一天為太極天。此天“天人出二氣之外,無年壽之限,到此究竟轉入三境也。……此天在大羅之下,去無色界一百三十五萬八千里,乃飛行元氣,上朝三境。如劫運將終,此天不壞,天中聖人降凡開化為民之種。《生神章》云:”以充種民是也。
由上可見,《靈寶度人經》所描繪的世界圖景,是由鬼界、俗界和天界(包括“三界一天”和三清境)所組成的複雜世界。
三、《靈寶度人經》所描繪的世界圖景表達出的認識論意義
《靈寶度人經》對世界圖景如此描述,是有其深刻的認識和教育目的的。它認為,人、鬼、神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一個大的有機整體。人世界的目的就是通過一定的修行而達到至善,進入無限自由和幸福的神仙境界。具體來說,它所描繪的世界圖景表達出的認識論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認為人是有現世和來世的,現世要為來世作預備。
《靈寶度人經》認為,世界由人、鬼、神所組成,人作惡死後入鬼界,積善修道可以進入天界。人最高的目的和意義,就是進入天界,過上無拘無束的永恆的神仙生活。所以現世是為來世所作的預備。
(二)修行境界是多層次的,最高可以達到無年壽之限的“太極天”境界。
《靈寶度人經》所描述的修行境界,總計三十二天,即有三十二個層次。在每一個層次,人們對人自身的變化和人自身的認識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修行是循序漸進的,修行結果與修行努力是正相關的關係。
《靈寶度人經》告訴我們,從一個境界到另一個境界,通過修行就可以達到,並且修行結果和修行努力呈正相關的關係。只要有志於並且真實地修道成仙的人,都可以漸次地達到他們所能達到的理想境界。
《靈寶度人經》描繪了一幅嶄新的世界圖景,揭開了道經和道教發展的新的序幕,它不愧為“群經之首,萬法之宗”的稱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