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孔子崖窟墓

七孔子崖窟墓

在建南鎮北偏西2.5公里建南河東岸的一堵石崖上,古人開鑿有7個作為墓穴的石窟,稱為七孔子,又稱"仙人洞"、"蛻皮洞"。 石窟呈正方形,邊長1米左右,進深約2米;只有一窟呈長方形,長近兩米,深不足30厘米。 曾有村民從窟內取出船形槽棺,內裝人體骨骼。

在建南鎮北偏西2.5公里建南河東岸的一堵石崖上,古人開鑿有7個作為墓穴的石窟,稱為七孔子,又稱"仙人洞"、"蛻皮洞"。
七孔子崖窟墓容貌孔子崖窟墓容貌
七孔子分上四下三兩行排列,上下排距1米左右,除上排有一窟相隔3米外,其餘窟距在1米以內。石窟呈正方形,邊長1米左右,進深約2米;只有一窟呈長方形,長近兩米,深不足30厘米。所有石窟開鑿精湛工,有的窟門還刻有圖案。
當地傳說,古時老人臨死前入石窟,有德行者經七晝夜"蛻變",返老還童;無德行者,倍受折磨痛苦,七晝夜而亡。曾有村民從窟內取出船形槽棺,內裝人體骨骼。後經文物普查,又從一石窟取出一箱式匣骼。長僅70餘厘米,內裝成人人體骨骼。由此證實為"二次葬"或"拾骨葬"。即在人死後,把屍體埋於土中或放置在山野里,待腐爛後,將部分大骨拾回洗淨,再放入小棺內安置於石窟中。
在建南河沿岸的石壁上,已發現崖窟墓葬14處43個,這是研究地方民族歷史及古人葬俗的極好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