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丸

丁香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七十三。主治寒癖積塊。

組成

丁香、沉香、附子(炮裂,去皮臍)、硇砂(研)各半兩,陳曲末三兩。

用法用量

上藥除硇砂、陳曲外,搗羅為末,用木瓜一枚大者,破開去瓤,入硇砂於木瓜內,甑上蒸爛;次入諸藥末,即看軟硬;次入陳曲末,看得所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茶湯或溫酒嚼下;如要疏轉,可服十丸。小兒一丸。

主治

寒癖積塊。

附方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母(生)半兩,蒼耳苗(炒)一兩,青葙子(生)、皂子仁各半兩,甜葶藶(半炒,半生)一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一兩,丹砂半兩(研,一分為儀,一分入藥)

用法:上為末,棗肉為丸,如綠豆大。丹砂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粟米飲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瘰癧久不愈,或已破,膿面甚者

出處:《中華醫方外科篇上》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木香、狼毒、蜀椒(去目並閉口,妙出汗)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芍藥、桔梗(炒)、乾薑(炮)各半兩、細辛(去苗葉)一兩半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炒茴香子酒送下

主治:小腸受寒,控睪上而不下,痛引少腹

出處:《中華醫方外科篇上》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五味子、半夏(湯洗去滑七遍)、人參各半兩,甘草(炙,銼)、琥珀(研)、乾薑(炮裂)各一分,枳殼(去瓤,麩炒)、昆布(洗去鹹水)、訶黎勒、皮桂(去粗皮)各三分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生薑、橘皮湯送下

主治:食飲不化,噫氣吞酸

出處:《中華醫方內科篇脾系病》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母丁香、丹砂(研)、麝香(研)、硫黃(研)、乾薑(炮裂)、礬石(飛過)、附子(炮裂,去皮臍)、吳茱萸(湯洗,焙乾)、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各一分

用法:上為末,拌勻,別用肥好巴豆三十枚,去皮心膜淨,別研為膏,出八分油了,與前末同研拌勻,用蒸棗肉和劑為丸,如豌豆大,放乾。每服三五丸,不拘時候。溫生薑湯送下

主治:胃寒痰飲,噫醋吞酸,胸膈妨悶

出處:《中華醫方內科篇脾系病》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半兩,甘草三兩,細辛、桂心各一兩半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臨臥含化

主治:口氣臭穢

出處:《中華醫方五官篇及眼科篇》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一分(為末),半夏三枚(湯洗十遍,焙乾,為末),水銀、鉛各一分(二味結砂子),蠍梢四十九枚(炒,為末)

用法:上為細末,用熟棗肉為丸,每服五丸至七丸,用荊芥、薄荷湯送下;大人虛風痰涎,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七丸至十丸

主治:小兒慢驚風,吐逆不定,胃虛生涎,多驚饒睡;大人虛風痰涎

出處:《中華醫方兒科篇》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木香、肉豆蔻、人參茯苓各一分,藿香一分半

用法:上為末,用硃砂二錢,香纏一錢,與前藥相和;用棗瓤一個同研,麵糊為丸,如黍米大。米飲送下.隨兒大小加減

主治:小兒胃氣不和

出處:《中華醫方內科篇脾系病》

功用:和胃氣,進飲食

中藥方劑之丁香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丁香餅子丸
丁香黃耆散
丁香煎丸
丁香熟水
丁香理中湯
丁香生胃散
丁香白朮飲
丁香石燕子散
丁香竹茹湯
丁香脾積圓
丁香膏
丁香蘆薈丸
丁香茯苓湯
丁香透膈湯
丁香酊
丁香飲子
丁豆丸
丁附五香湯
丁附散
丁附治中湯
丁公仙枕
丁公藤風濕藥酒
丁壬湯
丁字化毒丸
丁沉散
丁沉煎丸
丁沉透膈丸
丁沉香丸

丁皮丸
丁礬散
丁香平胃丸
丁香建脾散
丁香開胃丸
丁香柿葉湯
丁香柿蒂湯
丁香湯
丁香流氣湯
丁香溫中湯
丁香溫氣湯
丁香烏梅丸
丁香人參散
丁香養氣湯
丁香勻氣丸
丁香半夏湯
丁術湯
丁沉四君子湯
丁沉圓
丁香神曲散
丁香白朮丸
丁沉煎圓
丁香附子散
丁香膠艾湯
丁香圓
丁皮散
丁香復光丸
丁香安胃丸
丁香安胃湯
丁香導痰飲
丁香平氣丸
丁香大丸子
丁香平胃散
丁砂散
丁萸六均湯
丁香當歸丸
丁香曲糵丸
丁香末
丁蔻理中丸
丁香黃連點方
丁香梨
丁香氣針丸
丁附丸
丁香皮煮散
丁香溫中丸
丁附奪命散
丁香益胃湯
丁香溫胃丸
丁香龍膽草
丁香二陳湯
丁香五套圓
丁香五辛丸
丁香草果散
丁香補胃丸
丁香內化丸
丁香豆蔻散
丁香化癖散
丁香半夏圓
丁香透膈丹
丁香吳茱萸湯
丁香和脾飲子
丁附湯
丁蔻散
丁附理中湯
丁香餅子
丁香脾積丸
丁香爛飯丸
丁香丸
丁沉透膈湯
丁香散
丁香五套丸
丁香阿魏丸
丁夏湯
丁香煮散
丁香柿蒂散
丁胡三建湯
丁香柿蒂竹茹湯
丁桂散
丁香半夏丸
丁香楝實丸
丁香止痛散
丁沉丸
丁香和胃丸
丁香茱萸湯
丁泥散
丁香顆
丁香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