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斷奶,及時添輔食

平常,我們習慣這樣問一個小寶寶的媽媽:你給孩子斷奶了嗎?一個“斷”字將不少父母引入斷掉所有奶和奶製品的誤區。實際上,人應該一生不斷奶;同時,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又必須及時正確地添加輔食。

斷奶期?換乳期?

人類不同於動物,不會從吃奶直接過渡到吃固體食物,因此,換乳期是人類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給一直靠吃液體食物(單純母乳)生存的嬰兒漸漸餵一些泥糊狀食品,讓他逐漸習慣並最終接受固體食物(成人食品)的過程,就叫換乳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斷奶期。

但是,一個“斷”字將不少父母引入斷掉所有奶和奶製品的誤區;其間也有人稱之為“轉奶期”,而“轉”字又有由奶轉向非奶之虞。提出換乳期的概念就是為了清楚地指出:斷奶並不是斷掉所有的奶和奶製品。從離開媽媽的乳房到能跟家庭成員一樣吃飯大概需要8~9個月的時間,這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這一階段中,乳類(母乳+配方奶或牛奶)仍是供應能量的主要來源,泥糊狀食品是必須添加的食物,是基本的過渡載體。奶和奶製品仍然是3歲以下兒童的主要食品,“中國人一生不斷奶(牛奶)”應該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為什麼必須重視寶寶換乳期的營養?

充分發揮寶寶生長潛能孩子生長發育潛能的發揮有賴於不同階段食物充分的營養供應。

第1階段出生後4~6個月的母乳餵養。

第2階段換乳期及時給予適宜的泥糊狀食品。

第3階段固體食物期提供均衡膳食,保證各種營養充分提供。

人在每個階段有各自不同的時間依賴性效應。過了該階段,被壓抑的潛能就無法再充分表達。因此,這三個階段缺一不可,任何一步發生偏差均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失,也就是說,一個階段的損失在下一階段無法彌補。為了生長潛能的充分表達,我們必須重視換乳期營養。就像發射衛星的三級火箭,少了哪一級,衛星也無法到達預定軌道。

母乳已經滿足不了半歲寶寶成長的需要

隨著嬰兒月齡的增加,半歲之後,母乳所含熱能、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已不能滿足孩子生長發育所需,因此必須及時補充。僅以鐵元素為例,即便半歲時每日母乳量達1000毫升,也只能提供鐵供給量的1/8,只有靠添加蛋黃、肝泥、肉泥等補充。

嬰兒營養不良往往會對腦細胞發育和智力帶來嚴重影響,錯過2歲前腦發育的關鍵年齡,提供再好的營養也無濟於事,孩子的智力很難趕上同齡兒童。換乳期營養不良還會導致免疫力低下,容易反覆感染,加之患病後“忌口”的不良習慣,愈發加重營養不良,反反覆覆惡性循環最終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鍛鍊寶寶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嬰兒出生時消化系統未臻成熟,只能適應乳類食品。隨著月齡的增加,寶寶的胃容量逐步擴大,消化吸收功能不斷完善,但要直接接受固體食物還是不可能的。其間必須有泥糊狀食品作為過渡。因為直接進食固體食物不是發生餵養不足,就是出現餵養過度;不是腹瀉就是便秘;不是發生營養不良,就是造成單純肥胖。總之,餵養不當會造成營養失衡,並最終表現為體重偏離。

4~6個月的孩子對營養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液體食物體積大,而嬰兒的胃容量相對偏小,這個矛盾只有通過改變食物營養密度來解決。即增加營養密度,縮小體積。另外,孩子的胃腸功能、消化酶的活性均需要通過食物性狀改變,如食物顆粒漸大,硬度漸增等來鍛鍊。有些孩子“胃弱”,吃的稍不合適,非吐即拉,要么就積食、便秘,這些都和從小胃腸道缺乏鍛鍊有關。

可以幫助寶寶的心理發展

換乳期以完全斷母乳為終結。這是孩子邁向獨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母乳是母親與嬰兒的中間物,孩子不可能永遠靠它生存。斷母乳在心理上可減少孩子對母親的依賴,也是精神斷奶的開始。在以後的生活中慢慢地學會父母外出時不哭,見到生人不躲……斷掉母乳還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為日後自立於社會打下基礎的。因此,“斷奶”的意義決不僅限於吃。

總之,換乳而不是斷乳,使孩子從小得到良好的營養供應;從吃輔食到吃主食,讓孩子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換乳期的時間

換乳期長達8~9個月。從寶寶4~6個月起至1歲3個月、1歲半甚至2歲才完全斷掉母乳,完成向其他奶的轉換以及完成從學吃泥糊狀食品到會吃成人固體食物的過渡。

換乳期開始的關鍵年齡是4-6個月。具體選擇哪一個月開始,可依據母親是否急於上班,母乳是否充足等因素綜合考慮。在添加泥糊狀食品的同時,有條件的母親可將母乳餵至1歲3個月、1歲半,甚至2歲。換乳期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其間食物的性狀、種類要遵循程式逐漸變化,一旦開始就要堅持添加,不可隨大人的情緒今天加,明天停,搞亂了孩子進食的規律。

提示:突然斷奶不可取

◎事先不作準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打擊。他會認為媽媽拋棄他,不要他了,情緒極不穩定,進而影響進食;

◎孩子沒有適應其他食物的過程,也很容易生病。

換乳期食品的選擇

嬰兒剛進入換乳期,消化功能較弱,消化酶活性低,咀嚼能力尚待學習和鍛鍊,決定了他只能從學吃泥糊狀食物開始。它是嬰兒這一階段的主要食品,並可逐步替代三頓奶成為孩子的正餐食品。泥糊狀食品既包括工業製作的瓶裝或盒狀裝(米粉)類,也包括家庭製作的食品。

工業化泥糊狀食品

工業化泥糊狀食品是嬰兒理想的食品,它包括瓶裝泥糊狀食品,盒裝的各種米粉,符合下列營養學原則:

①營養齊全,比例恰當。

②口感好,易消化,適於換乳期嬰兒食用。

③不含激素、糖精、色素、防腐。

④不含鹽和調味劑,不會加重嬰兒腎臟負擔,也不會造成孩子“口重”的不良飲食習慣,減少成人慢性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幾率。

⑤工藝先進,營養素保全好。

⑥強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米粉更是代表了主食強化這一先進的觀念,將國際先進的做法引進兒童食品的製作中。

家庭製作的泥糊狀食品

菜泥 菜泥

家庭製作的泥糊狀食品也需要制定餵養計畫,並精心兒製作。科學的添加順序為:

◎菜水、果汁◎菜泥、果泥、肉泥(魚泥、肝泥等)◎菜末、肉末◎碎菜、碎肉等

◎米湯、稀粥、爛面◎稠粥、麵條

(配圖3:家庭製作的泥糊狀食品)

提醒:1.從營養學角度來說,用傳統的米糊糊、面粥斷奶的做法是遠遠不夠的。

2.不要把泥糊狀食品(輔食)與成人食物(副食即菜)混為一談。

在食物選擇上既要考慮營養投入又要考慮營養結局。工業化食品和家庭製作食品合理搭配,互為補充是比較合理而經濟的選擇。

泥糊狀食品添加原則

從一種到多種從少量到多量從細到粗從稀到稠少鹽不甜忌油膩

一般初次只能從一種少量開始。少量僅為1~2茶匙,可分2~3次食入,連續3~5天孩子樂於接受且大便正常,才可逐漸加量或變換,增加品種。

一般剛添加時可先吃輔食後再吃奶,待孩子適應後,為了不影響他吃奶的興趣,可先吃奶後吃輔食。

對於小於3歲的孩子,乳類仍為主要食品,即使孩子滿周歲也仍應保持每天的飲奶量為500~600毫升(母乳+配方奶)。

在半歲左右逐漸讓孩子熟悉配方奶的口味,並逐漸完成從母乳到配方奶的替換。1歲內配方奶優於鮮牛奶,它的成分更適合嬰兒。提醒:不要過早添加碳水化合物類食品

4個月以內的嬰兒澱粉酶分泌少,活性低。過早過多添加這類食物,未消化的食物會在腸道酵解產酸,刺激腸道以至於引起腹瀉;澱粉類在體內代謝中演變為糖,會影響奶的攝取量;過多糖的積累,熱卡過剩還會導致肥胖,這種虛胖的孩子體質較差、抵抗力低、易患病。

一生不斷奶,及時添輔食 一生不斷奶,及時添輔食

蛋黃的添加開始添加的時間寶寶4~6個月時

製作要點

1.在煮雞蛋時為把蛋黃煮老到最佳狀態,應在開鍋後再煮10分鐘。

2.蛋黃可用少量的水或奶調製成糊狀後用小勺餵食。

添加程式

開始添加的1~2周內,每日加1/4個蛋黃,最好分兩次喂,然後才可加量至1/3,1/2,1個蛋黃,這個過程大致需要1個月。

特別提示

將蛋黃研碎後加在一瓶奶中餵的方法並不適宜。學習用小勺吃東西,改變進食方式也是學吃的關鍵環節。

2.對過敏的孩子可等待腸道發育進一步完善,對異種蛋白的屏障作用進一步加強後再添加,也就是說,過敏的孩子到7個月甚至1歲時再嘗試餵蛋黃,到那時過敏的可能性相對而言就小多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