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清直

一木清直

一木清直(1892-1942),日本人,1936年5月任中國駐屯軍牟田口聯隊的第1聯隊第3大隊少佐大隊長,“七七事變”的主要劊子手,1937年10月8日一木清直晉升大佐,為關東軍第七師團步兵第14旅團第28聯隊長,調中國東北作戰,敗,瓜島之戰,死。

(圖)一木清直一木清直
一木清直(1892-1942),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8期畢業,1936年5月就任中國駐屯軍牟田口聯隊的第1聯隊第3大隊少佐大隊長。1937年“七七事變”,就是由這個第1聯隊第3大隊以“士兵失蹤”為藉口挑起的。在蘆溝橋,一木清直親率部隊向中國宛平縣城發起首次進攻,是屠殺中國人民的劊子手,事變後,這個狂熱的侵華分子多次露骨地對外宣稱是他“為帝國強盛進程打響了信號槍”。

滔天大罪

1937年10月8日一木清直越級晉升大佐,獲天皇授予的金鷹三級勳章,擢升為關東軍第七師團步兵第14旅團第28聯隊長,調中國東北作戰,擔負起“討伐”剿滅東北義勇軍和抗日聯軍的“重任”。

在“七七事變”6年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就是要先占領東北,爾後侵占全中國。但由於東北義勇軍和抗日聯軍聲勢浩大的抗日鬥爭,使日軍在東北戰場連受重創。日軍入侵華北,急需關東軍支持,但因義勇軍和抗聯的牽制,關東軍無力支持華北,從而打亂了日軍的侵略計畫,延緩了其侵華戰爭的進程。據日本厚生省戰後調查,“九一八” 至“七七事變”6年之間,日軍在東北死亡17176人(倭寇被世人唾棄的靖國神社的牌位上寫得清清楚楚),如果加上傷俘則有8餘萬人。為此,日軍在大舉進攻關內的同時,不得不在東北增兵。

在1938年3月圍剿抗聯3師8團的作戰中,該團1連12名戰士在 “炮頭”(神槍手)李海山連長的帶領下,據險頑強阻擊一木清直所部的瘋狂進攻。當時的東北抗日聯軍中不少是以前嘯聚山林的綠林豪傑,大都有百步穿楊的絕技,槍法出眾,據說在百米之外能擊中點燃的香火頭。因此在這次戰鬥中一木清直所部遭到抗日聯軍的沉重打擊。戰鬥從早上7點開始,直到天黑結束,抗聯這支10餘人的小部隊,同400多名全副武裝的敵人激戰了一整天;斃傷敵軍150餘人,打死90軍馬余匹。一木清直本人也被打傷,雖然一木清直最後組織五次進攻才攻上上頭,但剩餘的兩名抗聯戰士抱槍從山上就雪滑到山下,一木清直除見到陣亡的抗聯勇士的軀體外,卻一無所獲。

瓜島之戰

鑒於一木侵華“功績卓著”,經驗豐富,日陸軍省後來調他去擔任軍官學校的戰術教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1942年4月底,日軍以步兵第28聯隊為基幹,組編成旭字“一木支隊”,一木清直擔任支隊長,於5月28日乘運輸船從塞班島出發,作為登入部隊的主力參加攻打中途島的作戰。但由於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慘敗,一木支隊的登入計畫成了泡影。此後,他的部隊竟然一躍而為大本營的直轄部隊。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隨後遭到美國的強烈反擊,日美兩軍於1942年4月起先後在珊瑚島中途島展開激戰。為執行中途島作戰計畫,增強南線作戰,日軍大本營從駐中國的關東軍抽調大批精銳部隊前往增援。同年4月底,關東軍第7師團以14旅團28聯隊為基幹,組編成“旭字一木支隊”,由一木清直擔任支隊長,率精兵3800多人於5月5日乘船南下,參加攻打中途島的作戰。6月5日,日本海軍主力在中途島遭受慘重失敗,喪失了戰略主動權。8月7日美軍陸戰第1師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入,奪取了瓜島日軍機場、倉庫、通信站和發電站等重要設施。為挽救戰局,8月10日,一木清直奉命配屬日軍第17軍參加爭奪瓜島的作戰。8月18日晚,一木清直率先頭部隊1000人乘6艘驅逐艦在瓜島登入。此時,驕橫狂妄的一木清直一心想為帝國“再立新功”,不等後續部隊到達即發起奪取島上亨德森機場的奇襲作戰,因缺乏足夠的進攻兵力和重武器支援,結果在美軍優勢火力的反擊下,日軍一批批端著明晃晃刺刀高喊“萬歲”的進攻官兵很快被潑水般的機槍火力成片撂倒,被各式火炮炸得血肉橫飛,損失極為慘重。

罪有應得

(圖)一木支隊可悲下場一木支隊可悲下場

在這場史稱“東方絞肉機”的亨德森機場爭奪戰中,一木支隊被具有優勢兵力兵器的美軍打得全軍覆滅,一木清直本人也身負重傷,率殘部退守到瓜島熱帶雨林叢中作垂死掙扎。隨後美軍又動用一個後備營和輕型坦克排進行清剿。21日黃昏,一木清直在官兵大部被殲後援無望的情況下,絕望地命令通訊兵向大本營發出“一木支隊已全軍玉碎”的訣別電,命令殘餘官兵作“效忠天皇”的“最後攻擊”。自己則奄奄一息地躺在潮濕的雨林中,眼睜睜地看著殘餘官兵被美軍坦克張著血盆大口所吞噬。天黑時,美軍坦克發現了一木清直和幾個圍著他正在焚燒軍旗的日軍,便開足馬力沖了過去,這個在“七七事變”中打響侵華第一槍的直接禍首和他的同夥森田徹一樣,頃這刻間被坦克履帶碾成肉醬,可謂“死無完屍”。

結果

此役,美軍陣亡35人,傷75人,日軍在戰場上留下的屍體就達800餘具。在美軍熾熱火力打擊下,一木支隊全滅,史稱“泰納魯河口之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