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證劵分析師的醒悟

直到2010年,我本人對高利貸還有嚴重的偏見。 古今中外,小貸公司和典當行都是很活躍的行業。 通脹是國難,也是人禍。

基本信息

作 者:張化橋 著
出 版 社:
出版時間:2011-8-1
版 次:1
頁 數:190
字 數:
印刷時間:2011-8-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8630502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最新修訂版看點:
1、 初版獲評“2010年和訊華文財經圖書大獎” 、“藍獅子?第一財經日報2010年度最佳金融商業圖書”,深受讀者及業內人士好評。
2、 “最佳中國分析師”、“最敢講真話的和有良知的分析師”張化橋的重磅真話,文風幽默、犀利,視角獨到、言出大膽。
3、 全新修訂版,在2010年版本的基礎上更新近半,增添了通脹、小額借貸等內容,更加貼近當前的金融市場狀況。

內容簡介

在這本小書里,張化橋說:你越折騰虧損的機率越高,股票投資“越簡單越粗獷越好”;不要妄圖去作預測,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傻瓜,對於股市的未來,最好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不要輕易相信證券分析師的話,因為這些話很有可能只是因為工作需要而說;所謂的“價值窪地”其實是個陷阱,死抱僵化的價值投資理論,會使你破產;要用創業投資的眼光選股票;通脹是一場國難,股市很可能成為通脹的犧牲品;中國企業引以為傲的成本優勢已不再,而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制約了企業的發展,所以在中國脫穎而出的企業都是特別值錢的……
在這些真話背後,我們可以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作為普通股民,我們應該如何避開各類陷阱、如何挑選優質的投資對象、如何形成正確的投資習慣、良好的投資心態,做一個簡單、幸福、跑贏大市的股民?

作者簡介

張化橋:
“最佳中國分析師”、“最敢講真話的和有良知的分析師”。
1963年出生於湖北荊門,自稱“湖北農民”。16歲邁入大學校門,23歲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畢業後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1989年初,他赴澳大利亞留學,並執教三年。1994年轉戰香港證券市場,以“敢言”著稱,自稱“投資者的走狗”。曾任職於瑞銀、滙豐等多家外資銀行。現任廣州萬穗小額貸款公司董事長、香港上市公司民生國際執行長。
在擔任瑞銀中國研究部主管期間,他的團隊連續五年(2001~2005年)被《機構投資者》雜誌評選為“最佳中國研究團隊”,其本人亦連續四年(2001~2004年)被《亞洲貨幣》評選為“最佳中國分析師”。
但同時,因為敢言,張化橋曾多次“惹禍上身”。
1998年,張化橋在滙豐當中國研究部主管時,因發表“雙輸論”(中國外匯太多,為何發外債?),反對中國財政部發行美元“揚基債”而被滙豐解僱(滙豐是“揚基債”的主承銷商之一),但他一點都不介意,更是聲稱:這是分析師生涯中最光榮的一個片段。
2002年,他發表質疑紅籌公司格林柯爾的報告,因此遭到了起訴;隨後,他對另一個紅籌公司歐亞農業(沈陽荷蘭村)的質疑也差點為其帶來另一場訴訟。當然,這兩個公司現在都已經不復存在。
對於自己的敢言,他一直無悔。即使被罵“黑嘴”、被起訴,仍然執著於“怎樣想就怎樣說”的信念,因為,“要保持分析員的獨立性”。
2003年,他是推進中國QFII 成功的幹將之一。2006~2008年,他擔任紅籌公司深圳控股的首席營運官,為業務轉型和股東增值起了很大的作用。

目錄

修訂版序 不斷醒悟,暫離股市
自序 投資靠知識,更靠心態和領悟
第一篇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股民們經常犯的六大錯誤
投資的最高境界是無為
股民注意:惹不起,躲得起
克服焦慮,做一個幸福的股民
只買能賺10倍的股票
如何挑選50~70隻股票
越簡單粗獷越好
首先是不虧錢
叛逆者的宣言
第二篇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戰勝市場?
買股票太麻煩嗎?
買股票就相當於建合資企業
股民不要湊熱鬧
用創業投資的眼光選股票
“帶工廠的股票”為什麼不行?
你的護城河有多寬?
我對幾個行業的看法
如果你的股票突然跌了一半……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戰勝市場?
你可以跑贏對沖基金
第三篇高收入的窮光蛋
企業的商業模式和執行力很重要
主營業務不是“宗教枷鎖”
三種企業三種命
高收入的窮光蛋
光有利潤高增長還不夠
資本運作的局限性
為高利貸平反昭雪
第四篇“價值窪地”是個危險的詞
股票的估值並不重要
“價值窪地”是個危險的詞
高成長率與估值陷阱
巴菲特的遺憾
買便宜貨可以導致破產
第五篇證券分析師的局限
證券分析師的局限
證券分析師的四部曲:抵賴、修正、狡辯、再修正
如果我再當證券分析師
歷史書可以害你不淺
丟掉你的預測吧
第六篇通脹是國難
通脹是國難
巴菲特說:通脹傷害股市
我的退休金全靠股市
參考書目

部分章節

為高利貸平反昭雪
你知道嗎?投資銀行、股權基金和對沖基金一般要求投資的內部收益率超過25%,不管他們投資的形式是債權、股權還是可轉換債。你知道嗎?全球千千萬萬的銀行對信用卡餘額所收取的利率高達40%。你知道嗎?全球的消費者貸款和微小企業貸款的利率都比銀行基準利率高出好幾倍。你知道嗎?大量的消費品以及醫藥企業的毛利率在70%以上!
上述高利率和高回報率從來沒有人抱怨,但是,我們中國人對高利貸的態度是鄙視或者敵視的,甚至有些從業人員都不敢理直氣壯地承認自己是放高利貸的。但是你想想,如果小企業主能夠以10%的利率從銀行得到足夠的資金,他為什麼要主動找小額貸款公司或者典當行或者民間借貸人,支付20%甚至更高的利率呢?難道他不懂算術嗎?顯然,在他所要求的時間和條件下,他完全不能獲得貸款,或者不能獲得比較優惠的貸款利率。我們的社會究竟是應該逼他們走投無路,還是給他們多一個選擇呢?
6月的某個深夜,在雷雨交加的廣州,我急需從花都區的酒店趕到辦公室取一份檔案,雖然只有20分鐘的車程,但是幾個計程車司機都不願出門。我好不容易說服了一位小伙子幫忙,付給他200元做報酬。他謝謝我。可是,我更謝謝他。
在多數情況下,高利貸(小額貸款和典當行)就是這樣的服務。寧波的王大伯下周嫁女,今天需要5 000元添置家具和多買一些食品。某小額貸款公司在15分鐘之內把錢借給了他。下周,王大伯收到禮金之後,歸還了5 300元。這家小額貸款公司一周內收到了6%的利息,年化利率高達百分之幾百。但是,你問問王大伯為什麼不找銀行,再問問王大伯作為一個消費者的體驗:他感謝還是仇恨那家小額貸款公司?我們不要想當然,不要居高臨下,指手畫腳。還是問問他吧!
廣州某下崗女工2009年開了一家商店,為幾家大企業採購和供應各種辦公用品。由於她沒有合格的資產做抵押,沒有銀行願意給她提供貸款。我們萬穗小額貸款公司在認真分析了業務前景之後,幫助了她。今天,她是一個有成就感的企業家。
在廣州花都區,我們萬穗小額貸款公司以微型金融為主業。兩年來,我們累計為1 537戶小型企業發放貸款11億元,其中單筆30萬元以下的有1 345筆,戶均餘額10萬元。我們的48名員工已經把微型貸款業務推廣到了廣州市花都區80個村鎮和街道,幫助了17 750人就業。我們這家小公司已經向政府繳納稅款2 300萬元,而有些占地幾百畝(污染河流和空氣)的工廠從來沒有繳過這么多稅!
假想這樣一種情況:如果小額貸款公司的股東突然決定把所有的資金贈送給農戶和小企業,那么,他們也就失去了繼續為客戶服務的本錢。如果小額貸款公司賺不到足夠的利潤,它們的股東們就會失去動力,這個行業就不會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幾十年來,我國大量的支農資金、水利建設資金、西部大開發專項資金和中小企業扶持資金全部都走進了一個“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死胡同。政府曾經試圖引進償還機制,讓資金可以循環使用,但是很遺憾,基本上都失敗了。為什麼我們的努力沒有帶來一個自我造血機制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在實踐中,大家容易忘記。我認為,政府關心“三農”和微小企業的最好辦法是讓它們獲得資金上的平等待遇。當然,高利貸並不能給它們帶來平等。但是沒有高利貸,它們離平等更加遙遠,它們的境況會更加悲慘。
直到2010年,我本人對高利貸還有嚴重的偏見。可是,《華爾街日報》的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決定雲遊四方,做點研究,並很快就愛上了這個行業。《華爾街日報》的故事是這樣的:某個星期五的傍晚,一個小伙子走進了一家小額貸款公司的營業所,他掏出身份證,很快獲得了80美元的貸款。那天是他女友的生日,他想買一束花,並且請他的女友出去吃晚飯。不一會兒,他就哼著小調兒,消逝在浪漫的落日餘暉里。下周一,他領了工資,便把100美元(含20美元利息)轉給了債主。3天時間,債主的利率高達25%,年化利率高達百分之幾千,但是那個美國小伙子沒有抱怨。
我們中國人曾經鄙視農貿市場和在那裡辛勤勞動的人們,而他們只不過是憑藉苦力掙一份誠實和乾淨的養家餬口的錢,一絲一毫也不比干部、教授和工人卑賤。
我們的銀行這幾年已經開始意識到微小企業和“三農”的重要性,也開始有點作為。但是,它們還做得很不夠:民間貸款利率比官方利率高出5~7倍的事實足以證明銀行做得太少,也足以說明社會的不公正。銀行彎不下腰來,有公有制的原因,有放貸成本的原因(它們的浪費和麻木實在驚人),也說明了小額貸款的高風險。銀行審查貸款不靈活,費周折,營業時間和地點也並沒有為小企業和農民著想。我們的銀行長期受到衙門作風的毒害,對顧客傲慢,對抵押品也有過於僵化的要求。所以在資金短缺時,微小企業和農民受害最深。我父親是個湖北農民,他每次走進信用社的大門,腿就發抖。他為什麼害怕呢?
近年來,雖然高利貸行業在媒體上曝光不少,但是行業的規模還是太小,原因在於監管制度太呆板,而根子在於人們對這個行業的歧視。2011年5月底,中國國內信貸餘額為62萬億元。其中,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餘額為3 000多億元,占0?5%; 典當行的餘額為1 000多億元,占0?16%;擔保公司估計有300億元不合規的貸款,占0?04%。這三類機構的貸款總和小於華夏銀行的一半,或者興業銀行的40%。
小額貸款公司在貸款前的盡職調查時間一般很短,管理成本高(因為單筆貸款較小),客戶一般又沒有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但是,在政策上,它們受到了歧視性的待遇。目前,小額貸款公司不能吸收存款,不能拆藉資金,不能經辦委託貸款,負債率又受到政府極不公平的限制(小貸公司0?5倍,典當行1倍,擔保公司10倍,而銀行10~20倍)。
我們萬穗小額貸款公司嚴格遵守政府的監管規則,收取的利率絕不超過銀行基準利率的4倍。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同行也是如此。但是,我們渴望降低利率。而降低利率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在於從經濟利益上和制度上(而不光是嘴巴上)鼓勵所有金融機構參與小型金融甚至微型金融。供求關係會把利率降下來。現在最大的難題是設立機構太難,資本金太少,負債率的限制太嚴。當我親耳聽到同事們對農戶說“抱歉,沒錢可貸”時,我很難受。我們渴望看到這樣一種情況:我們的槓桿率上去,業務量上去,但是利率降下來。利率太高對於我們小額貸款公司而言風險太高。我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是較低的利率,而不是較高的利率;但是,用行政辦法限制利率從長遠來看,是不明智的。企業破產不是因為借了高利貸,而是因為計畫不周,管理不善。如果借不到應急的錢,企業破產會更多、更快。
古今中外,小貸公司和典當行都是很活躍的行業。而且,與大家的偏見相反,這個行業的繁榮並不以巨觀調控(或者貨幣緊縮)為前提;即使在資金非常充足的2007年和2009年,高利貸也十分興旺。在今天的美歐和日本也是如此。我堅信,中國政府和大眾一定會看到小貸公司作為一個行業對扶持微小企業和“三農”的巨大貢獻。隨著這個行業的成熟和形象的提升,政府會提高它們的負債率的上限,也會降低稅率而減少它們做賬外賬的誘惑。
吸引我投身小額貸款行業的原因有好幾個,包括政策的春風和萬穗團隊的勤奮。就在我到萬穗小額貸款公司上任之前的一個月和上任以來的這兩個星期,廣東省政府辦公廳、省金融辦公室、廣州市金融辦公室和粵財集團(再擔保)的主要領導已經多次來看我們並參觀我們在農村搭建的融資帳篷,探討扶持我們和全行業的具體構想。我們很受鼓舞。國家開發銀行總行和廣東省分行的負責人在來我們公司調研之後,已經給我們發放7 500萬元長期貸款。
那些沒有建立優秀團隊、信貸文化以及貸款流程技術的小貸公司和典當行一般沒有長期打算,也沒有任何社會責任感,現在已經碰到客戶不足的問題,它們可能最終歇業,或者尋求合併。但也有不少小貸公司和典當行會隨之繁榮,會到資本市場融資;會有行業性的服務公司出現,提供融資和證券化的服務。
高利貸,一個堂堂正正的名字!有志的大學生,準備好你的簡歷,直接聯繫當地的小額貸款公司或者典當行或者擔保公司吧!用你的勤奮去改善它們。我從世界頂級的投資銀行轉到小額貸款公司,絲毫不覺得屈就,反而感到非常爽心。
通脹是國難
2011年4月,我到澳大利亞度假。按照老習慣,我買來兩份報紙:《澳洲金融評論》(AFR)和《澳大利亞人報》。一看價格,我大吃一驚:分別是3澳元和2?6澳元(澳元比美元略貴)。1991~1994年,我在坎培拉大學當金融學講師時在那裡“爬過格子”。這兩份報紙我太熟悉了,它們當時都是70~80分錢的報紙。我當時的年薪大約4?2萬澳元,現在同樣職位的人賺8?4萬澳元。但今天的講師可比20年前的講師窮多了。他們的相對經濟地位也下降了不少。
國人對通脹相當熟悉,每個人都會講幾個有趣的故事。通脹也是一個全球現象。當然,中國過去30多年的通脹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可笑的是,我們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甚至90年代初還在堅守“社會主義國家不會出現通脹”的舊理論。
我們的通脹究竟會有何等結局呢?在我斗膽作幾個長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猜測之前,我想回顧過去30多年的中國通脹。
在一個理想的世界,通脹是沒有利或弊的:把1元的鈔票變成1?7元或者5?3元,就好像上市公司最愛玩的遊戲一樣,把股票拆細,1拆5,甚至1拆10。這都不影響任何人的利益(正面負面影響都沒有)。當然,送紅股也是完全一樣,把公司的資本儲備轉變為股本之類的小把戲也屬此類。以後,股數太多了,大家的算術不夠好,還可以再把股數縮小,比如每7股合成1股等。
對於政府來說,通脹就是把紙幣拆細。等到通脹太嚴重時,大家買一斤大蔥要支付幾百萬元時,對大家的算術水平要求太高了,我們還可以刪掉後面幾個零,美其名曰“貨幣改革”。舊中國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乾過這類事。不過,遺憾的是,通脹和“貨幣改革”不像股票數量的增減那樣中性,可能會導致利益轉送、劇痛、恐懼、社會不公平,乃至動亂。為什麼?
過去30多年,中國的通脹是信貸高速擴張的直接結果。銀行業作為一個系統(特別是包括中央銀行)在沒有錢的情況下也是可以貸款的,當然也可以在錢少的時候貸很多的款。其背後的支撐是公眾對政府和銀行的信任。還是讓我們看看結果:過去30多年,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每年的複合增長率超過20%。貨幣供應量是什麼?它就是所有中國企業和家庭的存款總和加上流通中現金。這也就是購買力。這些錢是怎么來的呢?
首先,中央銀行可以無錢放款(印鈔票)。貸款會直接轉成受貸人的存款,他如果使用這筆款項,另外的人就有了存款,銀行又可以以此存款為基礎發放下一筆貸款(當然要先扣除一點存款準備金)。然後,某些人又有了存款,銀行又可以再放更多的貸款。如此循環。
這么多年,政府在扶持經濟發展的名義下,把銀行利率人為地壓低,使其低於通脹水平,所以真實利率為負數,這也就創造了對受款人的一種補貼,同時人為地刺激了對貸款的需求。三種人獲得的補貼最多:企業主,負債投資者,負債投機者。誰吃虧了呢?存款人,老老實實拿固定工資的人們,沒有資格或者沒有關係獲取貸款的人們。當然,社會的公平公正成了犧牲品。
很多人憑直覺認為,通脹期間企業的名義利潤被誇大,所以股票市場應該走好。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錯誤的根源在於它有一個隱含的假定:市盈率會保持不變。但是市盈率可以再跌一半或者更多。為什麼?在通脹期間,即使中央銀行不進行貨幣緊縮,資金也會更加短缺:工廠和商店為了完成同樣多的經濟活動,需要更多的鋪底資金,地產商需要更多資金做土地儲備,居民腰包里也需要更多的周轉金。在資金緊張時,資本市場首當其衝。當然,不管中央銀行是否緊縮,名義利率也會上升,而股市的市盈率不過是利率的倒數而已。1968~1982年,美國的通脹率很高,道瓊斯指數幾乎跌了一半,如果考慮到通脹因素,它實際下跌了80%。雖然公司整體上的名義利潤還算可以,但是市盈率從18倍跌到了6倍。這15年讓美國股民痛苦萬分,雖然1982年以後股市又經歷了17年的大牛市。
再來看中國。2000~2004年,股市不聽政府的話,連跌了5年。雖然官方的通脹數據不是很高,但是你想想吧,煤炭、礦石、銅、鋁、鋼鐵、糧食和土地價格在那5年漲得空前劇烈。雖然貨幣供應量每年增長20%以上,但是資金還是很緊張,股市奄奄一息。即使每一個股民都是傻瓜,但他們合起來一定是不傻的。
大家想想中國從1992年以來市盈率的下降的趨勢吧。中間雖然有幾次短暫的牛市,但估值水平的下降趨勢是很明顯的。你也許會說,這種下移主要是因為股票供應量的增加,但我敢預言未來10年市盈率下移的推動力會是過去10年建立起來的貨幣供應量的高台階、通脹以及中央銀行未來的信貸控制。
如果未來通脹確實難免,那么我們如何自保呢?很多人似乎直到最近兩年才發現過去30年來的嚴重通脹,所以,急不可耐亂抓機會,以規避通脹。這是不理智的。我認為,股市很可能成為通脹的犧牲品。債券市場更是如此。債券價格與名義利率成反比。房地產市場也許好一些,但是未來幾年內情勢不妙,投資者必須有長遠的眼光才行。
通脹是國難,也是人禍。控制通脹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緊縮信貸,提高利率,放慢經濟成長,犧牲大量的就業機會。政府會猶豫和徘徊,政策會隨著失業壓力和銀行壞賬的增加而反覆。
如果說過去的通脹年代裡,中國人寅吃卯糧,那么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的緊縮可能需要把虛假的“財富”還給未來。金融市場的減肥會很痛苦,更多的投資機會可能在金融市場之外,即在實體經濟。
我給我弟弟的投資建議如下:
1、買一塊農田,種蔬菜和瓜果。
2、參股隔壁阿三大叔的汽車修理站,並且晚上和周末多去幫忙。
3、支持他失業多年的老婆辦一個幼童上學和放學的接送服務社,再請幾個幫手。工商局肯定會刁難,但是,多忍耐吧,我也沒辦法。
4、投資他老同學的棉花採購站。
5、如果有餘錢,買點銀行的股票,準備持有10年以上。
通脹是國難。國難當頭,大家只圖保值和日子過得去,不要妄想有很大的利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