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兜的故事》

《麥兜的故事》

這是關於九龍大角咀豬樣小朋友麥兜的成長故事,由他的出生、上幼稚園、上中學、再講講講講,到負家產的故事。麥兜單純樂觀、資質平平,卻有很多夢想。麥太是單親媽媽,把所有夢想寄托在兒子身上。希望、失望、希望、失望……一個一個的,都是失敗,但麥兜還是憑著他正直善良的「死蠢」,創造了他美麗的世界……

劇情簡介

麥兜的故事麥兜的故事

《麥兜的故事》,一支唱給香港草根階層的歌

麥兜啊,好可愛。左眼上有個胎記,喜歡吃雞腿,只吃肉不吃菜兼貪睡。

媽媽麥太,爸爸麥柄,還有麥兜有抖腳的毛病。他是只單純樂觀的小豬,資質卻甚為平平,俗稱‘死蠢’;麥太是一個單親媽媽,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兒子麥兜身上。幸好麥兜性格單純樂觀,為人正直善良,故事由他的出生、上幼稚園、中學以至長大後負資產的一路說來,失敗、失望,一個接一個,但麥兜還是憑著他正直善良的‘死蠢’精神,創造了他的美麗世界。

社會影響

“我名叫做麥兜兜,我阿媽叫麥太太……我最喜歡吃麻油雞,我最喜愛吃雞屁屁,一起吃雞一起來歌唱。”在香港,如果聽到這樣的台詞,人人都會知道,是那個麥兜來了。而他的智商又不高,家庭地位不僅稱不上顯赫甚至有幾分低微,因為在故事裡他是香港人,應該算是生活在香港社會底層的人。因此,他的經歷可能很多香港的普通百姓都有。

打著“香港製造”牌子的麥兜以無與倫比的親和力贏得香港市民的喜愛。麥兜的影片可謂給香港影片市場一個超級衝擊波:聖誕期間,《麥兜故事》票房超過了宮崎駿的卡通片《千與千尋》;2002年4月,《麥兜故事》獲得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項;在香港電影節頒獎典禮上,《麥兜故事》一舉奪得由世界各地影評人評審頒發的“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麥兜語錄

大難不死,必有鍋粥。

臀結就是力量。

豬還有一豬兜。

肉不琢,不成餅。

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霎時之蛋撻。

聞雞起筷!

創作背景

麥兜的故事麥兜的故事

“麥兜麥嘜系列”是我國著名作家謝立文、畫家麥家碧,以麥兜、麥嘜兩個可愛的主角創作的叢書。書中敘述了兩隻快樂小豬的生活故事。最初在香港的兒童雜誌上刊載,後來,卻逐漸在院校以及知識界流行起來,成為一種時尚。大人和小朋友都喜愛麥兜兒、麥嘜,他們都被麥兜、麥嘜那既深奧又幼稚,既憂鬱又樂觀的故事感染,也觸發了各自不同的想像。趣味盎然的《麥兜故事》中到處瀰漫著濃濃的香港風情,窄小的高樓,貼滿街邊的小廣告,小人物的快樂,溫馨的回憶,苦澀也是淡淡的。那種香港式的幽默和諷刺,在卡通片《麥兜故事》里也自然地流露出來。

《麥兜故事》里的香港景

麥兜的故事之所以能夠令港人如此接受,除了故事接近香港百姓之外,片中大量出現的香港各地的景色,和香港的文化特徵,成為吸引觀眾的又一賣點。麥兜在向大家講述他故事的同時,令觀眾親身游遍香港的大街小巷,親身體會香港的各種文化現象,絕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

香港的街景:以前的港片中,最常見的都是香港的高樓大廈和燈紅酒綠,但在《麥兜故事》里卻出現了很多難得一見的香港特有的景致。影片在開頭便捕捉了一大段的旺角、大旺咀的空中街景,這裡的景色並不漂亮,而是很破爛的景象,當然也是很真實的景象。這種以香港特有的街景來展示香港特色的做法,比任何其他藝術手法都來得具體,都更容易為香港觀眾所接受。而片中實景拍攝的香港山頂、長洲、南丫島和離島碼頭、天星碼頭等地方,將香港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空間統統展示出來。尤其是旺角、深水那種人多擁擠,天橋、汽車、廣告招牌和各種各樣店鋪林立的舊街區,都是香港街景的特色。

香港的歷史文化:從影片中所展示的街景,和其他景象中,港人能夠從中體會的濃濃的香港文化特有的氣息。片中出現的面檔和茶餐廳,都是香港人的日常去處,也是地道的香港文化,具有典型的香港特色。而從麥兜所讀的“春田花花幼稚園”的校長滿嘴的潮州話,以致小同學也跟著用潮州話讀書,反映出香港多種方言混雜的特性。而麥兜用中文音來記英語單詞的學英語方法,不僅有趣,也反映出香港學生的學英語方法幾乎和內地同學如出一轍。片中出現的長洲的搶包山、張保仔洞的寶藏傳說、李麗珊的奧運金牌、香港申辦亞運會等,使得影片有幾分像是一部香港的歷史顧,令港人觸景生情。

《麥兜故事》里的香港情

香港的電影市場雖然較大陸發達,但與好萊塢相比的確還是有差距,至今還沒有統計數據表明《麥兜故事》的觀眾是以什麼年齡層、什麼性別的觀眾最多。不過根據推斷,可能是年齡和性別的比例都比較平均。

孩子們喜歡這部電影是意料中的事,因為這只可愛的小豬原本就是為他們而創作。麥兜在“春田花花幼稚園”里的故事,多數的小朋友都很熟悉。麥兜的學習、遊戲、夢想,是每個孩子成長時都要經歷的,或許是剛剛在學校里或是放學的路上他們還做著麥兜同樣的夢呢。麥兜長大工作的故事,對於尚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說,可能給他們這樣的啟發顯得有些超前。相信這只是創作者的無心之過,因為他們想影片能適合所有年齡層觀眾的口味。因此,不得不將成人的辛酸故事也搬上了銀幕。年齡稍大一點孩子,他們可能會隱約體會其中的感人之處,而剛剛走上社會並立即遭受到和麥兜同樣打擊的大孩子,一定覺得自己簡直就是麥兜的原形。很多小觀眾說影片的中部比較沉悶,這也正是年齡和社會閱歷不同的人對麥兜故事的不同感受,長大了的麥兜與小朋友產生了距離感是必然的,他們覺得沉悶也是正常的,因為長大後的麥兜好像已經不是他們的朋友,而是大人們的朋友了。

麥兜兒時的故事,成人只能以回味和感慨來抒發心情。幼稚園和學校里的故事早就遠去了,回味這段當年的快樂時光,每一個成年人,都有說不盡的感慨。感慨年光易逝,感慨美妙好景不在,感慨長大成人後的艱辛。麥兜兒時故事給成人帶來的只有回憶和喟嘆,麥兜變成負資產人士的故事,可謂一下切中香港草根族的命脈。在大公司裁員、小公司倒閉,資產縮水的狀況之下,負資產成為香港經濟社會中一個常用的詞語。而負資產的人士當中以草根階層的人數居多,只有這些日日奔忙,不斷承受壓力在供房、供車的人,才最無承受經濟波動的能力,最有機會成為負資產的人。與其說麥兜是某一個香港草民的化身,還不如說是草根階層的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就是自己。加之創作者們在影片使用的都是香港的真實地名,地道的香港街景,更讓香港的觀眾感受到這一完全虛構的卡通人物故事的真切。由此產生的認可,除了為自己找到一個寄託同感的知己外,也是對創作者一個莫大的寬慰。

“麥兜”給香港電影的啟示

香港經濟近幾年的不景氣,連累到電影業內也一片蕭條。香港主流的動作片、鬼片、笑片,都少有佳作推出,更不要說本來就實力不足的卡通片。電影市場的冷清,當然與電影創作水平的裹足不前有關,但在經濟形勢的影響下,觀眾的看片興趣的轉移不能說不是原因之一。眼看自己的資產縮水、股票狂跌,就算是他還記得去看電影放鬆一下,還能有心情忍受一群人莫名其妙地廝殺、無厘頭地搞笑嗎?能在銀幕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一絲前途的希望,然後再開心一笑,當然是普通草民的最好選擇了。

周星馳的《少林足球》的故事精彩嗎?相信不熟悉香港社會環境的觀眾一定也覺得很無聊,對於它能創下香港電影史上的最高賣座記錄一定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香港的觀眾,尤其是普通百姓卻從星仔和他的一班師兄弟身上看到一股精神,一種希望。希望是每個人生活中無可或缺的指路明燈,能讓觀眾從中看到自己希望的電影,自然也成就不俗的票房收入。《麥兜故事》沒有《少》片那樣的大投入,也沒有炫目電腦特技運用,故事也顯得平淡很多,但卻將故事的適齡範圍和親和力力求加到最大。事實證明,貼近普通百姓生活的藝術一定能為百姓接受,關注普通百姓生活的故事一定會受到觀眾的喜歡。誰關注了草根階層,誰就贏得了大多數的觀眾。這對於攀比特技之風日盛的香港影壇來說,無疑是個很好的啟發和借鑑。

麥兜的故事麥兜的故事

“麥兜”開創香港動畫電影新天地

以前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雖然電影事業發達,但在卡通片製作方面卻十分欠缺,至今都難以找到一部港人引以為豪的動畫佳作,充斥香港銀幕都是日本、好萊塢的動畫作品。《麥兜故事》上映後帶來的轟動,令香港觀眾和香港電影人看到了香港動畫電影的前景,沒有好萊塢式的三維動畫技術,也沒有日本人的詭異想像,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故事便令觀眾齊聲叫好,這其中一定得感謝謝立文、麥家碧夫婦的用心創作。

謝立文、麥家碧是香港漫畫界的夫妻搭檔,二人的作品在香港可謂獨樹一幟,完全不同於香港流行的武俠漫畫。不僅角色造型上更可愛一些,故事更是老少皆宜。《麥兜故事》是他們1988年開始創作的《麥嘜》漫畫系列中一部分。在改編成電影時,故事的內容做了部分更改,更貼近觀眾。《麥嘜》漫畫中的麥嘜和麥兜的形象,對於港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因為麥嘜和麥兜的形象在香港的文具、玩具中經常有見。麥嘜和麥兜的故事也已經在香港的電視上出現過,改編成電影是謝立文、麥家碧一直以來的心愿。本來這部影片是打算在2001的暑期上映的,但為求質量而沒有倉促完工,而在精雕細鏤之後推遲到聖誕檔期上映。

如果說香港的功夫片已經有了日薄西山之勢,那么香港卡通片的製作可以說還沒有真正起步。在香港的電影業內甚至有人認為,拍卡通片還不如拍一部專門發行VCD的影片賺錢,這些自然都打擊了投資者和創作者的信心。

尤其是在香港電影市場整體低迷的狀況之下,謝立文、麥家碧的逆市而動真讓人佩服其膽略和自信。在好萊塢的三維動畫大作《怪物公司》和宮崎駿手工繪製的二維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的面前,《麥兜故事》雖然顯見技術上的落後,但創作者投注的熱情和故事的本土感染力卻彌補了其他方面的不足。撇開影片本身的收益和影響不言,其對香港電影人動畫創作熱情的鼓勵和投資者信心的鼓舞是前所未有的。或許能在“麥兜”的精神鼓勵之下,香港的動畫創作而開創一個新的天地。如是,“麥兜”不僅是香港漫畫界的一個傳奇角色,更會是香港動畫歷史上成功的先行者。

麥兜檔案

姓名:麥兜

英文名字:Mcdull

出生年月:1988年7月

出生地點:香港九龍廣華醫院

性別:男

上過的幼稚園:春田花花幼稚園

夢想:當奧運風帆冠軍;去馬爾地夫旅遊

性格:單純、憨厚、樂觀、與世無爭

最喜愛食物:雞

最討厭食物:蔬菜

養過的寵物:金魚

母親:麥譚玉蓮(麥太)

父親:麥炳(在麥兜成長前離開)

表弟:麥嘜(同是春田花花幼稚園低B班同學)

麥兜

“我名叫做麥兜兜,我阿媽叫麥太太……我最喜歡吃麻油雞,我最喜愛吃雞屁屁,一起吃雞一起來歌唱。”在香港,如果聽到這樣的台詞,人人都會知道,是那個麥兜來了。麥兜是什麼,是一隻粉色的豬。準確地說,是一個豬樣的朋友,我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沒有什麼區別,惟一有別的可能只是我的形象還是個豬的樣子,因此還不如就說我是一個生有豬樣子的人。在故事裡我是香港人,應該算是生活在香港社會底層的人。因此,我的經歷可能很多香港的普通百姓都有。

右眼上有個胎記的麥兜,喜歡吃雞腿,只吃肉不吃菜兼貪睡。麥兜單純樂觀,資質平平,卻有很多夢想。希望、失望、希望、失望……一個接一個,都是失敗,但麥兜還是憑他正直善良的“死蠢”創造了他美麗的世界。麥兜或許傻,或許笨,或許慢,在人生的追求中屢屢嘗試屢屢失敗,但他卻把生命過得自自然然,象在做一件簡單的事。許多朋友,都比較喜歡麥兜,就是因為他不完美,象我們每一個人。他的希望,讓人看了喜悅,他的失望,讓人感同身受。麥嘜是麥兜的表弟兼同學,也是麥兜唯一的豬類朋友。他跟麥兜同樣地愛吃、愛睡,也很長肉。

麥太

單身母親

職業:365行,行行都做,各個都不精

最愛的人:麥兜

最大的夢想:麥兜的EQ、IQ都能達到“天才級”

MissChen

職業:“百搭”教師性情中人

裝備:黑框眼鏡

專長:教唱英文歌《Allthingsbrightandbeautiful》

無法完成的事情:點“麥兜”的名

校長

籍貫:潮州 癖好:賺錢、收學費、摳門、cosplay出沒地:所有可能賺到錢的地方辦學理念:要想成為社會棟樑,從自覺交納學費開始

產地:香港

類別:動畫

導演:袁建滔

年份:2001

語種:中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