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批判》

《魯迅批判》

《魯迅批判》,作者李長之,嶽麓書社2010年出版。本書是中國現代最具才華的文學評論家李長之的代表作,是唯一經過魯迅批閱的批評魯迅的奇書,《魯迅批判》簡體橫排,以適應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加上後記,對作者其人及其書予以簡要介紹,有助於現代讀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歷史圖片,圖文並茂,使讀者知人論世、知世論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嶽麓書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
叢書名: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叢書
平裝:33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807613497,7807613491
條形碼:9787807613497
商品尺寸:22.4x14.8x2.2cm
商品重量:798g
ASIN:B003AOBP8O

內容簡介

魯迅批判》是中國現代最具才華的文學評論家李長之的代表作,是唯一經過魯迅批閱的批評魯迅的奇書,也是迄今為止研究魯迅引文率最高的專著。表達的是親歷五四運動的文學青年對於魯迅的感受。生存這觀念,使他的精神永遠反抗著,使他對於青年永遠同情著,又過分的原宥著,這也就是他換得青年的愛戴的根由,在生活上,我們有時麻木,或者妥協,拯救了我們的,就是魯迅的那枝筆。
《魯迅批判》簡體橫排,以適應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加上後記,對作者其人及其書予以簡要介紹,有助於現代讀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歷史圖片,圖文並茂,使讀者知人論世、知世論人。選目精當、裝幀得體、印刷精美,既是文史愛好者了解民國學術文化的一條重要渠道,也是值得書友珍藏的珍品。

編輯推薦

《魯迅批判》:他學過醫,可是終於弄到文學上來了;他身從小康之家而墮入困頓,他生長於代表著中國一般的執拗的農民性的魯鎮,這似乎都是偶然的,然而這卻在在影響了、形成了他的思想、性格和文藝作品。他的思想是種進化論的生物學的思想,這是毫無疑問的。這點思想的萌生,卻以醫學給他的幫助為最大。

媒體推薦

《魯迅批判》在魯迅研究史上仍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它是我國對魯迅先生的生活和思想作全面考察的企圖的第一部草創的書。……而且,這種有組織、有體系的批評,在中國當時的文學批評界其意義甚至超越了對魯迅分析批評的自身,因為那時以一部有體系的專著對作家作品進行評論,不僅對魯迅,即對於整個文壇而言,也實在是罕見的事!
——於天池
李長之的傳記批評並不滿足於一般地描繪作家的創作生活道路,也不沉潛於史料的收羅考證,其功夫是把握作家的人格精神與創作風貌,闡釋人格與風格的統一,領略作家獨特的精神魅力及其在創作中的表現。
——溫儒敏

目錄

三版題記

一、導言:魯迅之思想性格與環境
二、魯迅之生活及其精神進展上的幾個階段
三、魯迅作品之藝術的考察
Ⅰ魯迅創作之一般的考察及魯迅創作中之最完整的藝術
Ⅱ《阿Q正傳》之藝術價值的新估
Ⅲ魯迅作品中的抒情成分
Ⅳ魯迅在文藝創作上的失敗之作
四、魯迅之雜感文
五、總結:詩人和戰士的魯迅:魯迅之本質及其批評
原書後記
附錄
讀《魯迅在廣東》
《阿Q正傳》之新評價
《三閒集》——魯迅最近的雜感散文集
魯迅和景宋的通信集——兩地書
魯迅《偽自由書》
魯迅創作中表現之人生觀——魯迅批判之五
《熱風》以前之魯迅——魯迅批判之七
魯迅著譯工作的總檢討——魯迅批判之十
哀魯迅先生
雜談批評
魯迅和我們——在北平師大魯迅紀念會上講
關於魯迅
魯迅在文藝批評工作上的啟示——十月二十日在中法大學講演稿
《魯迅批判》的自我批判——為魯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紀念作
關於《保衛魯迅先生》——答李蕤先生
附:保衛魯迅先生——李長之的《(魯迅批判)的自我批判》讀後感
魯迅
魯迅先生和雜文——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魯迅對文藝批評的期待
文學史家的魯迅
魯迅和嵇康
魯迅美學思想初探
後記

序言

這篇文章之要寫,已是去年春天的事了。當時中國的作家論還不盛行,書局或雜誌的編輯也還沒以這為轟動讀者耳目的號召。我忽然打算就中國幾個在青年的印象上頂深的作家,一一加以批評起來,其中當然有魯迅。我的用意是簡單的,只在盡力之所能,寫出我一點自信的負責的觀察,像科學上的研究似的,報告一個求真的結果而已,我信這是唯一的批評者的態度。可是並沒能如願。這,一則是,我首先寫出的。乃是一篇關於茅盾的文章,而關於茅盾的那篇文章,卻頗使我掃興。原先是在我對於《文學季刊》還有興致時動筆的,可是草就的時候,就逢巧巴金先生自發表了批評文字可以包花生米的論調以後,便妄測我在報上有文字攻擊他了,終日疑神疑鬼,並唆使他的一群神經過敏而又熱誠的朋友們來以明槍暗箭相壓迫了,間接的則有那批仰承小刊物編輯的鼻息的稿匠,以為罵我的稿子是容易登的,於是也以我作了開心的目標。可是那舉動總是嗡嗡的,像蚊蟲,並不大,而且只志在給人以不舒服,所以我沒大理會。

後記

李長之(1910-1978),原名李長治、李長植,山東利津人。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任教,是著名的翻譯家、詩人和學者,在文學批評和古典文學研究領域造詣尤深。其一生著作頗豐,有多種作品集行世。
《魯迅批判》是李長之的文學批評專著。於天池曾給予《魯迅批判》很高的評價:“這種有組織、有體系的批評,在中國當時的文學批評界其意義甚至超越了對魯迅分析批評的自身,因為那時以一部有體系的專著對作家作品進行評論,不僅對魯迅,即對於整個文壇而言,也實在是罕見的事!”由此可見此書的重要價值。此書由北新書局於1936年1月與6月分別出版第一版和第二版,1943年由東方書社出版第三版。
《魯迅批判》此次出版以1936年北新書局影印本為底本進行整理。而為了幫助讀者更了解《魯迅批判》的出版情況及李長之關於魯迅的批評思想,特別收錄李長之在1943年於此書三版時寫的“三版題記”,以及李長之批評魯迅的論文,他人批評並且李長之與其討論的論文,並在論文的頁面下方註明論文的原始出處、發表時間、所署筆名、發表過程、論文的標題或發表時間與“原書後記”中的相異之處。附錄部分的論文按照論文發表的時間順序編排(以年代為標準),其中未發表的論文以及當時因故未發表的論文按照寫作年代排入其中,以求保持李長之批評思想的一貫性。他人的一篇批評論文則附在李長之與其討論的文章之後。在編輯過程中,本著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則,引文仍按照原文獻所引注的單行本頁碼標引。

文摘

二、魯迅之生活及其精神進展上的幾個階段
在高爾基六十歲生辰的時候,曾有一位德國的文人,紀念他說:高爾基是由生活到作品,又由作品到生活的。是的,但我想這倒不限於高爾基,恐怕任何作家都不會例外;並且,打算了解一個作家的話,也只有順了這條路子走。我們現在,即以魯迅的生活和他的作品,取作一個例證。
魯迅,誰都知道是周樹人先生的筆名,據他的《自敘傳略》,是一八八一年(光緒七年辛巳)生,到現在(一九三五),恰恰是五十四歲了。依了他的精神進展(Geistesentwicklung),我認為可以劃分六個時期,每一時期,外在的環境都有一種非常的變更,他自己的生活上也都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和顯然的影響。這是:
自一八八一至一九一七,就是他從一歲到三十六歲的期間,這是一個成長和準備的時期。這一個時期包括的大事件是不少的,有甲午之戰(一八九四),有戊戌變法(一八九八),有庚子事件(一九〇〇),終至於還有似乎總結這一切事情的辛亥革命(一九一二),國外則有日俄的戰爭(一九。三)。魯迅在這期間,熟悉了農村的生活,受到了科學的洗禮,拿定了以文藝改造國民性的志願。這時期是他精神進展上的第一個階段。
自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四,他從三十七歲到四十三歲,是他實踐了作“精神界戰士”,開始向封建文化攻擊的時期。這時期的開始,是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狂人日記》,以及《熱風》裡頭一部分雜感的時候。他的攻擊,在這時還比較空洞,敵對的東西也多半不在身旁。但他已經抓住了國民性,不過終於比較後來是籠統的,不大具體。這時的大事件,國外是歐戰,國內就是五四運動。這時期是他精神進展上的第二個階段。
自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六的八月底,到他四十五歲,時代背境是五卅,三一八,北方的軍閥段祺瑞在北京還支持著殘局,廣州國民政府已經成立,魯迅於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六日離開北京,把攻擊“現代評論派”的工作,告一段落。這時期的開始,是女師大的校長事件。人情世故,作了魯迅鬥爭的目標。所以這回是較為具體了,而且更切身些了。這是他精神進展上的第三個階段。
自一九二六的九月至一九二七的九月,是他生活上感受了異常不安定與壓迫的時期,他赴廈門,又赴廣東,這種變動使他對人生的體驗更深刻了。雖然使他沉默,然而在他是一個次一階段的潛伏期,醞釀期。時代背景就是寧漢分裂,國民黨黨內實行一種清黨運動。魯迅在感情上當然異常激動,可是這時他的“愛的問題”也得到解決。所以他已是在有人撫愛之中,而慢慢度入他的次一個階段的進展了,而這短短的一年乃是他精神進展上的第四個階段。
自一九二七的九月至一九三一,他從四十六歲到五十歲,這是他精神進展上達於頂點的一個時期。他在一九二七年的九月回到上海,在“革命文學家”的笑罵和奚落中,他先以同樣的態度回敬,終於慢慢地吸收了那種新的方向的理論,從理解和同情,他作了最忠實的一員。這一個時期,是表現他最健康,最有生氣的時代。這時的大事,就是一九三。年三月二日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這是魯迅精神進展上的第五個階段。
自一九三一到現在,魯迅的精神進展,入了第六個階段。他重又攻擊國民性了,但是比前此所了解的更深刻些了,這是他從新的理論里而加以套用的時期,同時,他的反封建文化的使命,已更明顯地表現為反帝國主義的抗爭了,不過,他在有些地方已顯出了睏乏,現在卻不知道這是一個衰歇的結束呢,還是一個更新的醞釀。這時的大事件,不用說,就是“九·一八”和“一·二八”。國家之感激動他,這時時見於他這期的作品中。
在下面,我們將對於他每一個階段,再試作一個詳細的考察。
在魯迅的早年,是中國外患甚深,而維新的空氣頗濃的時代。他的家是在紹興城裡。據他的《自敘傳略》,母親姓魯,是鄉下人。在他小說中屢屢提及的魯鎮,實在就是他外祖家的地方,這是《社戲》一篇散文里已經告訴我們的。這個地方一定給魯迅印象十分深,他說他每年跟了他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裡。看他自己的敘述:
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是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
貨店。……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