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批判

魯迅批判

《魯迅批判》在魯迅研究史上,是第一部成系統的專著,在學術界影響很大。《魯迅批判》初版出版後,不到半年就賣完了。李長之收到魯迅的信和照片後,感到很珍貴,就叮囑趙景深將魯迅相片按原尺寸置於封面左上方,再用插頁重印一次置於卷首,還將魯迅書信第一頁手跡原件寄去,讓制鋅版後放在插頁相片之後。1976年“四人幫”已經粉碎,某出版社曾找李長之接洽再版《魯迅批判》事宜,條件是將書名“批判”改為“評論”或“分析”之類云云。

基本信息

圖書背景

當北新接受書稿後,李長之寫信向魯迅索要相片。魯迅接信後,便毫不遲疑地從自己的相冊上揭下一張標準像寄去,還寫了回信。李長之收到魯迅的信和照片後,感到很珍貴,就叮囑趙景深將魯迅相片按原尺寸置於封面左上方,再用插頁重印一次置於卷首,還將魯迅書信第一頁手跡原件寄去,讓制鋅版後放在插頁相片之後。趙景深對他的要求,一一照辦。在該書初版本的目錄上就刊有“魯迅先生近影”、“魯迅先生手跡”的字樣。但北新書局老闆李小峰,考慮到這本書不好銷,會虧本,為此儘量節省成本,印出的《魯迅批判》省去了該用重磅銅版紙印製的相片插頁和手跡,僅僅封面是李長之要求的樣子。

《魯迅批判》初版出版後,不到半年就賣完了。這是李小峰沒有料到的。

1936年6月,《魯迅批判》第二版出版,伹書局沒有通過李長之。李長之本人一年後在香港書店的售架上見到才知道。於是,他在有關文章中開始大發牢騷,譴責“書店老闆所加給的戕害”;“初版不印魯迅書信手跡和相片插頁,還將魯迅手跡丟失”;“所給的版稅就更苛了,只給了五十幾元,版稅也只算過一次,以後再沒算過”。

李長之對北新書局的做法很失望。幾年後,李長之負氣地把《魯迅批判》委託給東方書社在成都印了“第三版”,出書時間是1943年7月。這是李長之單方面的行為,沒讓北新書局知道。

1946年2月15日,李長之給趙景深寫信,討要他沒有給夠的版稅。趙景深接信後立即向李小峰轉達。於是,李長之這才獲得了追討的版稅。

不料,李長之回到北平,他在書店又見到新的《魯迅批判》,他再去讓趙景深代索版稅。

李長之出版《魯迅批判》之後,屢遭批判和查禁,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它被視為左派讀物予以排斥;在日偽統治時期,它被列為禁書;新中國成立伊始,也受到嚴厲批判。李長之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魯迅批判》成為黑書,被封存於圖書館,不許借閱。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工宣隊隊員指著李長之的鼻子說:“是你寫的《魯迅批判》么 魯迅是可以批判的么 就衝著‘批判’,你就罪該萬死 ”

關於”批判”一詞,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一般通用解釋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而李長之所謂“批判”,卻是“分析”、“評論”的意思。

儘管如此,李長之在評論分析魯迅作品時,也存在不少欠妥或錯誤的地方,連他自己也對該書不滿意,早在《魯迅批判》1943年發行第三版時,他就表示“另寫一部魯迅再批判”。1950年李長之在《魯迅批判的自我批判》一文中,又一次表示“對於本書,願意重寫”的願望。

1976年“四人幫”已經粉碎,某出版社曾找李長之接洽再版《魯迅批判》事宜,條件是將書名“批判”改為“評論”或“分析”之類云云。李長之脾氣耿直,他堅持不改。他說:“批判其實就是分析評論的意思。我為《魯迅批判》遭一輩子罪,不改,不出,也罷!”

李長之說這番話兩年之後,便於1978年離開人世。

作者簡介

李長之(1910-1978)是一位隱藏的大師,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批評家。山東利津人。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兩年後轉哲學系。曾與吳組緗、林庚、季羨林並稱為“清華四劍客”。

圖書內容

這篇文章之要寫,已是去年春天的事了。當時中國的作家論還不盛行,書局或雜誌的編輯也還沒以這為轟動讀者耳目的號召。我忽然打算就中國幾個在青年的印象上頂深的作家,一一加以批評起來,其中當然有魯迅。我的用意是簡單的,只在盡力之所能,寫出我一點自信的負責的觀察,像科學上的研究似的,報告一個求真的結果而已,我信這是唯一的批評者的態度。可是並沒能如願。這,一則是,我首先寫出的。乃是一篇關於茅盾的文章,而關於茅盾的那篇文章,卻頗使我掃興。原先是在我對於《文學季刊》還有興致時動筆的,可是草就的時候,就逢巧巴金先生自發表了批評文字可以包花生米的論調以後,便妄測我在報上有文字攻擊他了,終日疑神疑鬼,並唆使他的一群神經過敏而又熱誠的朋友們來以明槍暗箭相壓迫了,間接的則有那批仰承小刊物編輯的鼻息的稿匠,以為罵我的稿子是容易登的,於是也以我作了開心的目標。可是那舉動總是嗡嗡的,像蚊蟲,並不大,而且只志在給人以不舒服,所以我沒大理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