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

《高考1977》

電影《高考1977》由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等聯合出品,江海洋執導,王學兵、孫海英等主演。影片以70年代末東北某農場知青的經歷折射1977年恢復高考為中國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影片定於2009年4月3日全國公映。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圖)《高考1977》《高考1977》

1977年的夏秋之間,在東北某農場三分場。革委會老遲在床上輾轉反側,睡的極其不踏實。農場的路要翻修,定誰做隊長是個很重要的事情。老遲立刻想到潘志友,潘志友是個北京知青,是老遲的愛將,人聰明又肯乾,最重要覺悟很高。不過最近,讓老遲最省心的潘志友,偏偏做了最不省心的事情——公然和右派之女陳瓊談起戀愛來。潘志友和陳瓊卿卿我我的在樹叢間,突然被跳出來的巡邏隊員抓住,給揪了起來。潘志友喊著:“主任……”老遲一下子醒了,他從床上坐起來,突然眼睛一亮。為什麼不給陳瓊個機會,讓她走的遠遠的!對,就這么辦,老遲心裡踏實了,笑眯眯的又睡了。

第二天晚上,老遲正在為轄區內的沼澤地大雁窪未來的良田計畫運籌帷幄,他手下的一堆知青卻在百無聊賴地守候在操場上的流動電影放映機前,看著新聞紀錄片——北京一場似乎與他們毫無關聯的足球賽。當大家驚訝地看到鄧小平出現在電影螢幕上時,頓生一些異常的興奮,並且敏感地意識到這一幕很可能和未來有著一定的關聯。這些知情多半來自大城市,看似習慣了這種戰天鬥地的生活。然而實際上,改變命運的想法一直在強子(張國強)、小根寶等人看似麻木的外表下暗潮湧動。一個最關鍵的機會,就是獲得農場的推薦去讀大學——這一點恰恰使得老遲宣布的修路先遣隊計畫成為知青們垂涎的要點。立功、受推薦、讀大學告別知青生涯,強子他們在沉默中勾畫著自己的夢想,但讓大家萬萬沒想到的是,老遲最終將先遣隊隊長的職務給了不起眼的女知青陳瓊。

強子等人很不服氣,陳瓊卻是受寵若驚。潘志友也顯得非常吃驚。陳瓊算是老遲最不待見的人之一了,這樣重要的任務落在她的身上,大家一時間摸不清老遲葫蘆里賣的什麼藥。陳瓊出身“歷史反革命”家庭,雖然父母離婚但對她的影響依舊是不可避免的,為此她安於知青的生涯。即使和三分場直屬連連長,北京知青潘志友戀愛,她很想好好的跟潘志友過日子,但是實際上,她是極其自卑,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配不上潘志友。不過,老遲他想到的妙招,就是讓陳瓊靠先遣隊建功,自己順理成章將其報送大學,讓這對階級成份差異巨大的年輕戀人勞燕分飛。潘志友珍惜與陳瓊的感情,但是他更明白大學對於改變戀人命運的意義。而屢受打擊,急切需要“向組織靠攏”的陳瓊幾乎習慣了別人操縱她的人生,在逆來順受中等待著自己未來的走向,哪怕老遲要另外給她介紹對象,她竟也一口答應。

(圖)《高考1977》《高考1977》

雖然陳瓊獲得了先機,但是為了得到讀大學的推薦,其他知青們還在做著競爭。他們決定用扛大包的比賽方式來一決勝負,看看誰能拿到推薦表。最後,還是他們中最弱小的小根寶贏了,因為他獲得了潘志友、強子等人的強力支持,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寶也第一次收穫了自信和希望。陳瓊雖然獲得了一直夢想的榮譽,但是她心裡依然像塊石頭一樣壓著難受。只要一想到父親陳甫德的樣子,她就生不如死,是父親把她帶到如此絕境。而被打成歷史反革命的陳甫德,為了讓女兒參加高考,不顧一切禁錮,逃出生天的來到農場附近,既想立刻開始給女兒複習,又怕女兒不接受。巧的是,他遇到了強子。於是,強子成為了率先獲得考試複習機會的知青。然而就在這時,一個不脛而走的訊息讓大家苦苦支撐的“死水”局面震動出漣漪——高考制度將於當年恢復,推薦上大學從制度上就此成為了歷史。傳言、遲疑、猜測、激動……機遇的大門不再是一張薄而沉重的推薦表,而是向每個急於改變命運的知青打開了。8年積聚的清苦生涯,憤怒和痛苦,如積累的火山開始滾動起他們的岩漿。就連無心高考的潘志友和陳瓊也開始不安和騷動,因為他們隱約感受到,一場社會的變革即將到來。

《高考2007》劇照《高考1977》看點

對此,有一個人是難以接受的,那就是老遲。這么多年的農場生涯,投入了他的青春和理想,也收穫了成績,當然,同時也收穫了一種固定難移的思維模式。當那些永不安份的知青們暴露出一點點動搖他權威的苗頭,他都會全力予以禁錮和制止,更何況這一次是來自外部世界的引誘和動搖,他豈能接受自己權威受到這樣的挑戰。老遲依然使用一貫方式,迫使知青們了解“現狀”——農場當家人還是他一個,要考試的,必須獲得推薦。他當然下意識地排斥著,堅決認定那是謠言,更加嚴厲地管轄起自己的部下,更加主動地安排著所有人的每一道人生軌跡,更試圖用全力推動大雁窪的計畫和憧憬,讓一切恢復到“正軌”。但是,他很快就感到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首先,他發現以強子為首越來越多的心思萌動的知青開始自發複習迎考,由此吸引大量精力;其次,他的權威不可避免的動搖了;最終,連他的愛將潘志友和他眼裡最容易拿捏的弱者陳瓊也擺脫了他的“緊箍咒”,老遲居然目睹他們雙雙睡到了一張床上……軍人出身的老遲豈肯束手就擒,儘管他最終不得不接受高考制度變革的事實,但是他掌握的公章並沒有過時,憑此他足以設立決定每個人命運走向的關隘!而對另一件令他操心的愛將生活問題,他則利用陳瓊的“反革命”父親陳甫德貿然趕來的秘密,對陳瓊施加著壓力,陳瓊違心出賣父親的表現也讓老遲覺得大局在握。然而,堵住火山的噴發可不是容易的。當目睹機遇如此接近,而老遲人為製造的困難又如此現實時,強子他們憤怒了,他們絕食抗議,小根寶甚至真的把自己的脖子伸入了繩套準備以死抗爭……老遲曾經無比堅持的立場最終動搖了,潘志友適當的勸誡,陳甫德對女兒無私的愛,最終喚醒了他的人性。在矛盾中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小根寶因為意外事故而死亡,也深深地觸動了他,畢竟,在鐵的紀律外衣下他還是一個善良的長者。在大雁窪關鍵的燒荒戰役中,他感慨過去的一切如同烈火舔燒的野草那樣永不回頭了。

最終,他通過潘志友悄然打開了缺口,也在趕考的知青最需要幫助的時刻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支柱。1977年12月10日,改變一代人命運的高考在這一天復甦,“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甦醒了”。孤獨地坐在考場外的老遲等來了拿著填滿考卷卻沒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終究會留下;而想離開的,無數像老遲這樣的“主任”再也不會動用他們的公章設定障礙了——陳瓊,北京大學物理系錄取;張國強(強子),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錄取;皮奉山(老皮),上海機械學院機械製造系錄取……

主創介紹

孫海英 飾演:老遲:三分場革委會主任,復員軍人,50歲

(圖)《高考1977》《高考1977》

職業:演員

所屬地區:大陸

出生地 :遼寧生日:1956年10月7日

獲獎情況: 《黃河青草紅太陽》獲得捷克國際電影節大獎“

話劇《北方的湖》獲梅花獎,戲劇節表演金獎和文華獎。

周顯欣 飾:陳瓊 上海知青, 25歲, 六八屆國中生, 潘志友的戀人

(圖)《高考1977》《高考1977》

籍貫:貴州-貴陽市

民族:漢族

年齡段:青年(21-35)

國籍:中國

語言:國語、粵語、英語、日語

特長:表演

職業:影視演員

畢業院校:華西醫科大學臨床本科中央戲劇學院碩士

王學兵 飾:潘志友 北京知青,30歲,六六屆高中生,三分場直屬連長

(圖)《高考1977》《高考1977》

學歷: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最喜歡的運動:溜冰、游泳、騎馬、羽毛球、歌唱

最喜愛的季節:冬季

最喜歡的顏色:白色,灰色,

嗜好:溜冰、游泳、騎馬、羽毛球、歌唱

籍貫:河北省唐山市

出生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影片看點

看點一:一代人的命運轉折

《高考1977》劇照《高考1977》劇照

1977年,文革雖然已經結束,但其影響並未完全消除,大批知青仍然滯留在農村,很難得到回城的機會。這是《高考1977》的大背景,就在這一年,在鄧小平的力促之下,停擺11年的高考恢復了,“文革”中飽受磨難的570萬中國城鄉青年在同一時刻走進考場,這意味著,上大學不再是從前的工農兵學員推薦制度,一代中國青年的命運由此發生重大轉折。

雖然當年的錄取率極低,但就像片中一個人物說的那樣:“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要偉大很多,恢復高考是恢復對知識的尊重,對人性的尊重。”《高考1977》截取了一群上海知青參加高考的故事,表現了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帶給社會和人們的巨大衝擊力,很有震撼效果。

看點二:了解久遠的那個時代

投資方宣稱,《高考1977》成本高達2000萬,這個數字當然有點虛高。不過,從製作質量上來看,影片還是達到了一定的標準,非常能幫助我們了解那個時代。影片開頭的一個場景是,農場裡知青們在看露天電影,從他們歡快的神情上來看,這對他們是極為難得的享受,接下來停電,知青顯然對此早有準備,用一輛腳踏車帶動發動機繼續放映,從而能夠繼續享受。

另一個很有深意的段落是,女主角陳瓊的繼父,中學數學教師陳甫德得到要恢復高考的內部訊息後,沒有向學校請假就從上海坐火車來到陳瓊所在的黑龍江某農場,告訴她這個訊息,而他消失的事件在學校內引起轟動。一個中年女老師(由《十六歲的花季》中的“童老師”楊昆飾演)就不滿地說:就算他不是歷史反革命,畢竟沒有摘帽嘛。這一句話就讓當時仍很壓抑的社會氛圍呼之欲出。

看點三:漂亮的集體演出

《高考1977》《高考1977》

片中有五個主要人物,分別是王學兵飾演的北京知青潘志友,他是故事發生地三分場的直屬連長,他很受農場頭號人物老遲的器重;周顯欣飾演上海知青陳瓊,因為繼父是歷史反革命而對自己的前途不報希望,她和潘志友是跨越階級界限的戀人,在那個時代,這可需要相當的勇氣。 還有孫海英飾演的農場革委會主演老遲,精明而專橫;周大勇飾演的上海知青張國強,他是片中上海知青的領袖,有想法,有擔當,在高考資格被老遲取消之後,勇敢地以絕食反抗;最後是趙有亮飾演的陳甫德,這是一個有遠見的知識分子。這五個角色的飾演者,表演都相當精彩。尤其是孫海英,他把老遲的“公章長,公章短”,一副真理權力俱在手的張牙舞爪性格演的活靈活現,而後來他的轉變也很有說服力。

看點四:唯美含蓄的床戲

傳說中的激情戲確實有,但實際上並不激情,而是相反,很內斂,很唯美。那段場景是,上海知青陳瓊決心不拖累情人潘志友,隨便找個當地人結婚,但她希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他,於是來到他的房間,主動寬衣解帶,而缺少精神準備的潘志友看得目瞪口呆。

這裡面有陳瓊的一個背裸鏡頭,拍的很是漂亮精緻,但也僅此而已,接下里的鏡頭就是兩人一齊躺在炕上,蓋著一床被。導演江海洋對這個場景的解釋是:“因為王學兵的角色非常痛苦,周顯欣和他說:‘我想讓你看我,我要給你看,記住我一輩子’。其實這個是關鍵。”

看點五:主旋律能否突出重圍

《高考1977》劇照《高考1977》劇照

《高考1977》是一部國慶60周年獻禮片,但影片導演江海洋卻對票房很有想法:“這部戲如果票房不好的話,不是這部戲的悲哀,是社會的悲哀。”這顯然有些托大,在當今的電影市場,好電影很難被埋沒,但凡有一星半點可取之處,觀眾就會買賬。票房不好就怨社會,有點說不過去。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體現出導演的自信。他既對影片的質量有信心,又帶隊跑了很多城市和高校做大規模宣傳,主動出擊的結果使影片得到了不錯的評價。這是他放狂言的事實依據。但到底票房如何,還要等到影片上映。

導演手記

當我在剪接台看著一幕幕曾經拍攝的場景,那天寒地凍的日子似乎離我漸漸地遠去,在那記憶深處的,那些未曾忘懷,但,絕不敢輕易觸摸的青春的時光,陡然地湧上了我的心頭……揮之不去。記憶是殘酷,記憶是溫暖的,關鍵是你必須記憶。失去記憶的人是悲涼的,失去記憶的民族是悲愴的。不知是我選擇了《高考1977》,還是《高考1977》選擇了我。

(圖)《高考1977》《高考1977》

總之,此刻,我在,在每一個經歷過1977高考的人們中間,我們一起記憶,那一段今天的年輕人難以想見的青春歲月……1977年,我正年輕,我們正年輕,我們和共和國一起經歷了命運的轉折。在我們民族不幸的文革歲月里,我們流了太多太多的眼淚……今天,回想往事我們依然會潸然淚下,但,我們的心是甜的,因為,往事,畢竟是過去了,我們的孩子們,再也不會,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會流淚了……歲月,遠了,心,近了……《高考1977》 ------我們共同的記憶來了。很多年輕人問我“為什麼要拍這樣一部電影?”,很多同齡人問我“為什麼不拍這樣一部電影?”問的是同一部電影,疑問確是天差地別。那么,我們究竟要什麼樣的電影?在充斥眼球文化的今天,是否有必要給心靈以慰藉?對商品文化,我們可以給予充分的寬容,但,當藝術忘記了自己的使命時,美,心靈就會缺失陽光……藝術是可以震撼心靈的,藝術必須震撼心靈。我們可以不苛求尚還不屬於藝術的電視,但,我們必須要求電影少一點媚俗,少一點譁眾,因為,電影是藝術的。歷史,社會,情感,是《高考1977》的靈魂。苦難,掙扎,奮起,是《高考1977》的骨架。愛情,友情,親情,是 《高考1977》的血肉。真實,真摯,真誠,是《高考1977》的本質。激情,流暢,委婉,是《高考1977》的氣韻。如果,我們去這樣追求了,不論是否到達,至少,我們的目的是明確的:再現歷史,喚起記憶,震撼心靈……我們沒有花里胡哨的場景,有的只是蒼涼遼闊的土地;我們沒有刀光劍影的搏殺,有的只是平實質樸的瑣事;我們沒有偶象,只有幾個熱愛藝術的演員;我們無法調侃與惡搞,只有對真實生活崇敬;因此,我們沒有指望吸引眼球,但,我們必須直指心靈,沒有退路!一個農場,一個車站,一片荒野,這就是《高考。1977》的台。它們是真實,靈動,遼闊的。在靜,動,張,弛,明,暗的交疊,轉換,收縮,延伸中,展示1977年的那一深秋與初冬……它們是唯美的,因為,它們是真實的。一份承諾,一段愛情,一枚公章,一套複習資料……第次出現,交相輝映,把一個“情”寫畫的愁腸寸斷,動人心扉……一場露天電影,一場扛包較量,一場火海荒原,一場命運狂奔……驚心動魄盪氣迴腸,把一段“命運”描刻的如泣如訴,感天動地……

從每一個場景開始,從每一件道具,服裝開始,我們用真實去再現1977年的歲月從每一個鏡頭開始,從每一天清晨,黃昏開始,我們用光影去敘寫1977年的身影在真實,唯美,大氣,激情旗幟下,我們出發,走向那年,那個改變民族與個人命運的1977年。冷,真的很冷……我們想到過冷,但,我們沒想過這么的冷。攝影機,錄音機凍住了,去拍攝點的路凍住了,甚至,連煙氣裹身的蒸汽火車都凍壞……我們棉被,用燈光,最後我們用身體的熱量硬是讓攝影機,錄音轉動起來;大車不能開了,我們硬是靠幾十輛小車,一公里,一公里地“爬”,到達拍攝現場;甚至,我們膽大包天地用火去燒火車的車頭來化凍……

拍秋天的場景被雪蓋住了,想拍風雪的戲雪缺席了……用幾百麻袋的枯葉,幾千公斤的木屑,積雪,近萬尺的塑膠布,硬是把季節“顛倒了”過來……,一群全程參與攝製工作的當地老鄉同情地說:沒想到拍電影的真能把人拍瘋了。就這樣六十多天“瘋子”般的日子,感動了每天清晨五點半必經的收費站的工作人員,那天,當我們撤離的車隊駛過時,他們都站到室外,在寒風中向我們敬禮……淚水在風雪裡閃動,群山,雪原,黑的土地,凍的河流在淚光中遠去了……但, 《高考1977》近了,在眼前,在心裡,在我們生命的印記里。

主創心聲

一、《高考1977》張國強扮演者周大勇創作感言

《高考1977》劇照《高考1977》劇照

“張國強”是一個角色,我是一個演員,在我拍完他的全部七十場戲以後,我和張國強經歷了一段難忘的從相知到相識,又從不分彼此到好和好散的感情歷程。我和他臨別時,我給了他我的生命,他給了我全新的大勇。

“張國強”(以下叫強子)是一個上海知青插隊到東北,六九屆國中畢業生,初看到這個人物簡介時,我心裡有些打鼓:上海人,卻融入東北生活了八年,上海男人的細膩溫婉(用溫婉稍微有些女性化),東北人的粗獷豪放,這兩種“南轅北轍”的性格怎么注入一個人的血液里呢?再有我是八零年生人,而“張國強”是六九屆,至少是四零後或五零後吧,這是我的父輩呀,這是目前我國各個崗位上的精英應有的出生日期啊,這個年齡段的人是不能想當然的,這么性格特殊又富有現實生活基礎的人物究竟要以什麼形象出現呢,我腦海里的“張國強”一開始是非常模糊甚至是面目全非的。我該怎么樣才能和強子接近呢?於是開拍前我開始查資料、諮詢父輩的生活,與導演溝通,與各部門溝通,漸漸有了人物素麵但色彩還比較單調。拍攝初期江導給了我的人物詮釋——“一個留著上海人血液的東北人”,我一聽去掉形容詞重點在“東北人”,我的心放下了,我就是東北人,我和他有了共同語言,溝通也漸漸順暢和融洽了,強子也漸漸和我親近了起來。

東北寒冷的天氣時時刻刻考驗著攝製組每個人的意志,不期而遇的大雪把雪前的拍攝計畫打亂,姍姍來遲的小雪又讓雪後的計畫難以實施,這或多或少的打亂了導演和演員的創作初衷,糟糕的天氣也讓我和強子的關係變得若即若離,而我又因為拍攝一場戲而腰部韌帶撕裂,不得不臥床休息,又不得不堅持拍攝,諸事煩心使我冷落了“強子”,當我忍著腰傷拍完一天的戲躺在床上,我自問我怎么找不到和強子在一起的樂趣了呢,輾轉反側是我現在的生活攪亂了“強子”的生活,強子為了能夠高考不惜與場長鬧翻、為了偷書險些入獄、為了報名絕食反抗,他的生活是單一的,他的目標是單純的,他骨子裡是不屈的倔強的,而我現在呢,是不是雜念太多了呢?是!我現在有他骨子裡的東西嗎?沒有!那我以前有嗎?我心情漸漸平復了,因為回答也是肯定的。我高考時也曾為了複習三天三夜廢寢忘食才拿到物理狀元,在上計算機本科時為了能多點零花錢整天住在自習室里才拿到二等獎學金,為了上中央戲劇學院毅然決然的退學重新參加高考,考上以後為了不做特型演員三個月減肥45斤,雖然年代不同,但其實我和他都是為了生活而奮鬥而執著和倔強,想到這兒我的雜念消失了,而我腦海里的強子也終於清晰了色彩豐富了,他就是十年前的我。我決定把對強子的感情回歸到了十年前的我身上。我喜於我的腰傷讓我反思醒悟,從那以後我腦海里的強子消失了,因為我找到了角色中的“我”。

二、《高考1977》小根寶扮演者李鑫的創作感言

小人物的悲愴命運

《高考1977》劇照《高考1977》劇照

在《高考 1977》中我飾演的是一位保飽受時代磨難的悲劇式人物小根寶,一個內心苦悶壓抑卻又無法得到釋放的小人物。小根寶是一個符號式的人物,代表了那類下鄉但由於生活的種種以及政治上的阻力導致無法回到家鄉,但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知青。在劇中,小根寶經歷過輕生上吊,經歷過放棄生活等苦難,總體上說他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給人以一種灰暗的感覺,在影片處理上也同樣採取了相類似的處理。比如扛麻袋的那場戲,在戲中,小根寶面對最後的返鄉機會,在一種瀕臨崩潰的精神的支持下,依然要求自己扛麻袋。這可以說是整部戲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義的場景之一,是影片的四個支點之一。可以說這齣戲是小根寶內心情緒的釋放,暢快淋漓的宣洩,場面十分宏大和感人。通過對於一些細節和民眾演員的描寫展現了那個特殊的年代知青內心最真實的心聲,不僅通過小根寶的眼淚描寫出來,而周圍的潘志友,強子等的表情同樣讓大家感受到當時知青內心的掙扎。那天,當我拿到這場戲的劇本的時候,連午飯都沒有吃,一個人躲在角落,眼淚很自然的就掉了下來,整整15分鐘,我深深的沉浸在小根寶的世界裡,那種崩潰,那種勇氣,那種挫敗感,讓眼淚自然而然的流了下來,但是很有意思的是15分鐘後,我就恢復了平靜,像是從小根寶這個角色里跳出來似的,吃飯,該幹嘛幹嘛。

小人物的意義
這部影片通過小根寶這個角色,以小見大,反映出影片現在的意義,是1977年時的生活和現代生活的一種遞進關係。1977年獨特的社會背景下,知青想回家的願望成為了當時最大的困難,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表達他們心中的苦悶之情,而現在的現代人同樣會遇到很多困難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同樣的是,有時候內心不知道如何去表達他們的心事,影片最大的優勢在於,他描寫了最真實的情感,訴說了人物最真實的內心感受,這些感受在他們的那個年代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只能默默的藏在心裏面,找到一個突破點,然後完完全全的爆發出來,影片又十分真實的訴說了一個個不同性格的人物,有血有肉。像一本書,一頁一頁的訴說著每個人特有的故事。

困難和花絮

《高考1977》劇照《高考1977》劇照

影片主要是在黑龍江拍攝完成的,自然環境十分的惡劣,在吃穿住以及適應天氣等方面我們都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每次採訪到我們,我們總是會挖掘出很多很多的事情來。記得有一次,白天的時候氣溫開始上升,居然到了0度以上,並且開始下雨,但是到了晚上氣溫卻急劇下降,到了零下十幾度,我們晚上回去的時候汽車就沒好像在路上溜冰,漂移,非常危險。還有件很逗的事情,那天我們和導演出去拍戲,然後回來的時候,導演和我們是不同車回來的,當我們回到營地的時候,導演打了個電話過來,問,大家怎么樣啊?我們回答,沒事,已經到營地了,然後 聽到導演在電話那頭大叫,好,我們還在溝里呢!還沒爬上來呢!其實困難也好,危險也罷,這都是工作,作為演員,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去把他做好,本著一種對工作的熱愛之情,這點困難也不算什麼了。現在想想在拍攝過程中的事情,真的,更多是感觸和欣慰,有時還會會心的一笑呢。整個影片經歷了三個對月的拍攝,在業餘時間我們組織過踢毽子比賽,演員,工作人員以及營地的工作人員,三隊人馬一同進行比賽,在演員中間,強子和阿三比較厲害。除此之外,我們還堆雪人,並且留了影,營地的工作人員也非常有興致,幫忙我們拍照合影,還一起堆雪人。其實相關的業餘活動還是比較豐富多彩的,現場氣氛十分的熱烈。我們的劇組人情味特濃,是我拍戲八年多來無論是相處方面還是人情世故方面,最好的劇組之一,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

溝通和感悟
我們的劇組不像其他的商業大片,擁有很多大腕,我們的劇組基本上沒有什麼大腕級別的人物,無論是孫海英也好,王學兵也罷,國家話劇院院長趙有亮也一樣,我們大家吃,住,在一塊,一同交流關於影片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吳天戈導演還教我們打橋牌,大家其樂融融,在這個集體中,沒有特殊待遇的演員,沒有級別和階級的差異。在我8年的拍戲生涯中,我覺得藝術品是來源於生活的,包括是現在的生活以及舊時代的生活,在劇中的生活以及所有人的生活,把他們融會貫通在影視作品當中。我們的戲拍了三個月,在這三個月當中,我深深的體會到生活對於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影視作品脫離不了生活,因為他真實、耐人尋味發人深省。而有些靈感來自於內心的一種努力和萌動。

對應屆高中畢業生說的話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東西確實比以前多了,而對於應屆高中畢業生或者是年輕人來說,要戒驕戒躁,需要他們轉換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方向,我們需要有一種精神力量去喚醒他們。現在的80後或是90後,他們自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浮躁,靜不下心來做事情,總覺得世界是不公平的。我們需要喚醒他們內心美好的東西,這種喚醒用教導是沒辦法成功的,我們需要利用一定的社會上的壓力,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找到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不要放棄對知識的渴望。

三、《高考1977》二蘭子扮演者呂岩創作感言

《高考1977》劇照《高考1977》劇照

其實,我在劇中算是“本色出演”。首先,從戲的內容來講,《高考1977》劇中人物的經歷正好是我父輩的經歷,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我父親和奶奶給我講述關於這一段的經歷,將我的想像帶回到當時的時光,幫助我較早地進入狀態。其次劇中的“二蘭子”,我認為她是個“淳樸、大方、坦率的、直言的東北女孩” ,而這些特點正是生活中的我。所以當偶然的機會選中我並在第一次試境後,劇組的人忍不住說“她(呂岩)就是二蘭子(劇中的角色),二蘭子就是她”。熱愛角色,投入角色,將工作中的磨礪作為一份“本能”克服困難。在劇組拍攝時,我不僅是《高考1977》的忠實觀眾,也是陶醉的演員。當時在劇組拍攝時,我幾乎每天都在拍攝現場,不管是否有我的戲份,我都會在現場,作為觀眾或是演員。因為我太喜歡這個人物和這份體驗了,在這份執著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對人物的喜愛與投入,而且我認為這很正常,所以我感覺二蘭子的生活就是我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接著就會本能地去參與、關心發生在二蘭子周圍的事情,來體驗她的感受。還有一次,在東北拍攝中由於天氣的影響(當時溫度達到零下30度以下,連續幾天的大降雪),不允許大巴車進入,當時我正好感冒高燒,聽到劇組的大車子進山需要換成小車,當時我急壞了,我趕快幫助劇組聯繫小車,解決了劇組棘手的問題,後來這件事總是會被提起,其實這太普通、太正常了。本能地解決問題、本能地克服困難,所以很多人眼中我的“克服困難”實際上,根本不是克服,而是很正常地去完成我自己的職責。

影片拍攝心得

《高考1977》劇照《高考1977》劇照

“電影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對於第一次拍戲的我而言,剛開始,我是帶著忐忑的心情接觸劇中的工作人員的,因為在我的印象當中,導演是高高在上的,他們會發脾氣。而通過與劇組演員和工作人員的接觸,我接受到的卻是細緻的關懷與耐心的講解。在當時拍戲中,由於身體的不適,其他的工作人員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在零下30度的低溫中仍感受到無比的溫暖。除了在劇中與“阿三”搭戲飾演夫妻以外,在現實的拍戲中,“阿三(雷佳音)”的耐心也讓我特感動。“老皮”和“阿三”給我講解如何揣摩人物的性格,如何豐富自己的表情,以及通過一個眼神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感受,還總是在有空時,講解不同的技法……這些都深深地感動著我、讓我改變了自己原來對演藝界的看法。劇組的團隊精神和時間觀念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劇組每天早晨大隊要4:00—5:00齣發,而且等到我到場時,其他人都已經集合完畢了,演員的敬業、強烈的時間觀念都把我不自覺地帶入了這種氛圍,所以在這樣的氛圍下工作使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折與變化。他們的這種態度是我始料不及的,一個出色的演員,首先應該是敬業的演員,他們做到了。的確戲已經拍完了,但是這種工作理念現在仍然影響著我現在的學習、生活。對於劇本的創作背景和現實性來說,我認為,對於高考,在影片發生的那個年代,那是改變人一生命運的轉折點,在今天高考同樣是可以轉折自己的命運,是走出家鄉的跳板,所以戲中人物的感受也詮釋著當代的好多東北人對高考的感受。而關於電影在今天播放的現實意義上,從我個人角度考慮,我認為:這個影片可以引起我父親那一代人對這份經歷的回顧,讓上一代人重溫自己的那份經歷,重拾記憶,並引起這一代人的共鳴,也別有一番風味。將這份難得的感受趁親歷這屆高考人還在的時候拍出來。同時通過在東北的拍攝,由於東北黑龍江的選擇和自己在戲中的親自扮演角色,帶動了一批東北人(特別是我周圍的人)對這部電影上映的關注。

影片中真實“二蘭子”的塑造

《高考1977》劇照《高考1977》劇照

在劇中的有幾個場景現在仍然讓我記憶猶新。導演細緻的構思和表現手法讓一個真實的二蘭子的浮現。在拍趕考的現場,我們追著火車跑,放聲大哭,哭自內心……因為當時在我高考時也有過同樣的經歷,我高考時,在酷暑炎熱的六月,父母頂著烈日,自己在教室裡面考,而父母在外面的等待,這些換位的思考讓我能夠觸動自己的真情實感,進而哭自內心。剛開始時,要做到說哭就哭還是比較容易,可是要做到肆無忌憚地放聲痛哭,還真是有點困難,所以在雷佳音的百般開導下,才找到了自己的感覺,大哭,哭出心裡的顧忌;劇中有一段關於二蘭子給阿三送雞蛋煎餅的片段,這段戲用很平實的細節,來表現二蘭子對阿三的愛,看似平實,實則真實,將在小情侶當中那份細緻入微的愛情躍然於鏡頭之上。導演這樣把握,我覺得很真實而且細膩,並且我生活中也常會有過同樣的經歷,所以一次就拍攝到位了。在拍戲中,通過導演的講戲和人物性格的把握,我的演戲技巧也有了提高,比如說:在二蘭子幾句的對話中,“爹,你又說他(阿三)了,看把他嚇唬的。”“從今以後,有啥話,都沖我說。”“你忙吧,我走了,親我一個(那我親你一個)”,以及二蘭子主動上去親了阿三一口。這幾句台詞和二蘭子一個簡單的動作來體現人物的性格,讓我開始重視電影中的細節。電影拍攝時,由東北黑龍江的伊春轉移到上海,因為是第一次來上海,所以我的拍戲感受中又多了一份不一樣的體驗——新鮮,在劇組拍攝現場見到的逼真的炕、火牆、以及木箱好像把我又拉回到了那個時代。

影片主題曲

(圖)《高考1977》《高考1977》

1977年的恢復高考改變了無數中國人的命運。由上影集團投資的電影《高考1977》生動地講述了1977年“恢復高考”這個重大歷史時刻在黑龍江插隊的一群年輕人如何冒死趕考、改變命運的故事。據悉,該片即將與4月初與觀眾見面,而昨天(3月2日)影片製作方組織了一次看片會,在之後的座談會中,上影集團上影集團副總汪天雲透露,該片的片尾曲將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擔綱演唱。不久前,在該片的一場內部試映會上,不僅那些1977年高考的親歷者激動得當場落淚,更為難得的是,不少80後年輕人也被那場空前絕後的高考所震撼。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多次強調,拍攝《高考1977》,不僅僅是為當年的親歷者還原歷史,還要將這段歷史藝術地展現給80後甚至90後的下一代,讓他們了解這段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記憶的歷史,更希望通過這樣一部電影作品,溝通幾代人之間的思想與情感,達到心靈的理解與共鳴。

除了精彩的故事情節,《高考1977》在影片主題曲上也下足了功夫。據悉,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意已為該片錄製好片尾主題曲,但歌名目前還未最後確定。據影片製作方透露,歌曲的效果相當令人滿意。而這也是宋祖英首次為電影演唱主題歌

拍攝花絮

電影《高考1977》4月亮相 孫海英自曝成績差

(圖)《高考1977》《高考1977》

由孫海英、王學兵等主演的電影《高考1977》於日前在北京舉行官方網站落戶儀式,導演江海洋帶領主演孫海英周顯欣、周大勇、雷佳音李鑫等主創人員,共同出席。而孫海英現場大爆自己參加1977年首屆高考預考時的種種趣聞,稱自己最低一門只有9分,六科成績都未及格。並稱妻子呂麗萍參加高考時難度沒法跟自己比。投資過千萬人民幣的《高考1977》講述一群在黑龍江農場插隊的知青得知恢復高考的訊息後,立志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目前影片正在進行最後的特效處理,預計將在4月初與觀眾見面。

現場孫海英的出現引起了媒體的擁擠,而被擠得直晃的孫海英扯起大嗓門在現場維持起了秩序,在片中飾演知青下放的農場領導老遲,孫海英自爆自己也想參加1977年的高考,但以失敗告終。孫海英說自己曾參加過兩次高考“預考”,因為只簡單地複習了半個月,兩次考試,六科成績,都沒有超過60分的。當媒體記者笑他成績太差時,孫海英瞪起了眼睛:“誰說的?我們1000多人大考場,開考沒多久就走掉400多人,他們都交了白卷,起碼我都答完了題!”,但孫海英稱,因為國小畢業後就因特殊歷史原因沒能好好讀書,雖然最低一門只有9分,他還是挺自豪的。當被問起呂麗萍當年高考是否也有艱辛遭遇時,孫海英又炸了:“她?她高考都1980年了!高考制度都理順了,規範了,哪像我們1977年那時候!”孫海英現場還嘴辣地教育起後輩:“看了《高考1977》後,你們會知道今天的學習機會多么來之不易,當年成千上萬的人為爭一個上大學的名額辦法都想盡了。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對這部電影,他作了如此辣評:“你要不看,後悔一輩子!”

媒體評論

《高考1977》:夢想與掙扎 改變命運的變革

《高考1977》劇照《高考1977》劇照

2月12日有幸受邀到上影集團參加了三月即將上映的“民生大片”《高考1977》的內部試映。試映結束後,發行方舉行了研討會,由於此次研討會雲集了上海文藝界的各位名人以及教授,整個會場瀰漫著濃烈的學術氣息。《高考1977》以“黑龍江某農場內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為主要敘述對象,從影片的一開始就感覺到了這場群戲人物的紛繁複雜,相對於其他小格局影片來說,《高考1977》顯然是想把這么一個具有劃時代標誌色彩的題材拍成一部史詩性質的宏大篇章,在眾多人物的關係中又著重刻畫了孫海英飾演的農場革命委員會主任兼廠長老遲,王學兵飾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顯欣飾演的女知青陳瓊,影片將這一群人置於了文革剛結束,鄧小平剛出山那個新舊時代的過渡期,以此來展現這個過渡期里一群人對於理想與現實的憧憬與彷徨。

也許對於經歷過那次高考的人來說,他們能從影片中或多或少看到當年的自己的影子,在網上看到一個人回憶當年經歷過那次高考的學生描述:“當時一個同學特別興奮地騎車來告訴我,說要恢復高考了,我一下子就驚呆了,眼淚一涌而出。我跟同學反反覆覆地說一句話:這下有希望了!當時那種情況,有點像在黑夜裡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麼都吸都看不見。恢復高考這個訊息,相當於牽頭突然冒出火光,當時沒有別的念頭,只想著趕快蹦到那兒去。”所以對於《高考1977》里所呈現的各種狀況,我是能理解那群經歷過風雨飄搖的時代的年輕人的心情的。總體來說,影片選取了一代人對於高考的夢想與掙扎作為切入點,來展現這次改變了他們命運的改革。但在觀影之前,我覺得這么一部冠以《高考1977》名字的影片應該著重於表現一群人在經歷了十年的苦苦等待之後終於圓夢大學之後對於新環境的無所適從,但影片結束於農場老遲在廣播中宣讀各位考上大學的知青名單這樣一個十分和諧的結尾,從而將諸多尚存的無奈轉變成了一曲和諧之歌,或許美好的東西更值得那些遺憾尚存和夢想成真的人們共同去緬懷吧。

相關背景

1977年高考 我與“7”很有緣

(圖)《高考1977》《高考1977》

1977年12月10日下午,當我交上數學答捲走出考場時,“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次考試就算結束了。隔一天就是我的17歲生日,這一時間離我高中畢業整整還有7個月,我們常合堂上課的兩個班作為在校生被推薦參加這次高考的共7人,加上考語文時的7張答捲紙,說起來1977年高考我確實與“7”有緣。

兩個班共選7人參加高考

1977年我在日照濤雒公社中學(現日照市第五中學)讀高中,那時高中是兩年制。大約在10月份,算來是高二上學期,班主任滕老師告訴我國家恢復高考了,當時我們並不了解“恢復高考”的真正含義,只知道過去電影《決裂》里摸摸手上有老繭、根紅苗正就能上大學的“標準鏡頭”現在變了。我們那一屆高中生是1976年9月入學,全公社除一所國辦高中外,每個管理區都有聯辦農中高中班,公社中學的招生名額分到各個村,由各村推薦,按照村幹部、烈軍屬、貧下中農子女的順序,我第一輪沒有被推薦上,後來由於我國中畢業考試成績全校第一,才推薦了我。我們這屆高中學生文化課水平參差不齊,全校共4個班,按教師任課的情況,一二班、三四班常合堂上課。因為剛上高二,同學們聽到恢復高考的訊息時並沒有引起多么強烈的反響。11月初滕老師在班會上宣布,優秀的在校生也可以參加12月份的高考,我們班要選幾個去“試試”。根據考試成績我是第一個被選中的,一起上合堂的兩個班共選了7人。

一篇作文用了7張紙

(圖)《高考1977》《高考1977》

當時高二還有一半的新課沒學,而且老師也只說去“試試”權當練兵,第二年再來真的,所以我們思想上沒什麼壓力。利用考前一個多月時間,既學新課又綜合複習。滕老師支招說,沒學過的就不要補學了,到時候有這樣的考題就放棄,重點複習學過的,能把學過的考題都做對就能考出好成績。高考考場上,和我同桌的是一個30多歲的老三屆考生。12月19日上午考語文,試題是文理一卷,但理科考生只寫一篇作文《難忘的一天》。這樣的題目我從國小就練習寫過,並不感到陌生,就按一般的記敘文寫作,寫的是粉碎“四人幫”後我參加公社組織批判大會的一個場面。當時每個考生先發給3張比16開大一點的答題紙,不夠再要,我粗略構思後用一張紙草擬了個提綱,寫作時又浪費了一張紙,由於比平時寫作文時字寫得大,一會兒就寫滿了一張,連著又要了兩張,再要第3張時監考老師猶豫著先到我座位旁看了看我寫的作文,才發給我紙,快到結尾處這張紙又寫滿了,無奈只好再舉手要答題紙。可能因為我是這個考場要答題紙最多的考生,也可能因為“文革”剛結束、白紙緊缺的緣故,這時一些考生都轉過頭來看我,監考老師說,“每個考生一般用3張,你自己就用了3張了。”事後我了解到絕大多數考生作文中都寫了毛澤東逝世這難忘的一天,使得主題雷同,像我選的這個主題相對就能多得分。當時,兩天共考了4科,答卷時都是另發答題紙,只抄題號答題,考完後可以把試卷帶走。我的4科原始考卷至今還保留在我的書箱裡。30年過去了,前不久看到《齊魯晚報》的徵文啟事,我又找出了有些發黃的考卷和當年我答題時做的標記,令我感慨不已。

第二年才考上大學

1978年元月1日,我接到了預選通知書,合堂的兩個班選中的7人中就我一個,另兩個班還各有一人接到通知書。這在當時的公社中學,其轟動效應不亞於核子彈爆炸試驗成功。我們的名字被用大紅紙公布在人流最多的公社黨委大院對面的牆上,有點像古時的狀元榜。我們村衛生室的孫醫生是村里第一個看到我名字上榜的,回村後專程到我家告訴我父母。訊息傳開後,村裡的人都認為我“中”了,熱鬧了好一陣。但和現在不同的是,被預選的人經過政審體檢等程式還要淘汰三分之一。填志願時,我竟不知道大學裡也培養教師、醫生,更不知道上大學具體是怎么回事,只知道上大學是為了當科學家。於是,我就按班主任老師的意見填寫了志願。結果,我們3個被預選的在校生經過一系列程式後,到最後一個也沒接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遺憾的是我們3人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那時不發成績單,也不知到哪裡去問。後來,學校的羅校長把我找到辦公室,鼓勵我把高中課程全部學完後,1978年要考出好成績。不負老校長的期望,我們被預選的3人1978年全部被大學錄取,我是當年我們班唯一被高校錄取的學生。

30年前恢復高考,為中國的騰飛積澱了力量,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