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1977

永遠的1977

《永遠的1977》,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7-8-1出版,本書描述了77級大學生借入學30周年這一契機,追憶那個紅紅火火的大轉折年代,當年的報考人數為570萬,跨過這道門檻的僅27萬,錄取率為 4.7%。對那些沒能在隨後幾年中通過各種考試轉換身份的老知青,“1977”所代表的,很可能是“永遠的痛”。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永遠的1977》《永遠的1977》

翻閱本書,第一印象是,作者都屬“幸運兒”,大大得益於新時期的政治變革與社會轉型,故談及“1977”時,感恩多而反省少。知恩圖報是好品格,所謂“吃水不忘掘井人”。高度評價鄧小平的“撥亂反正”,這完全贊成;尤其是在“兩個凡是”甚囂塵上的時候,能當機立斷,借恢復高考制度,得人才也得民心,不愧為大手筆。但如果不局限於具體人事,從制度層面考量,你會發現,此舉只是“回歸常識”——用整整10年的時間,拐了個大彎,回到原先的軌道。讓人感嘆不已的是,所謂的“十年浩劫”,其起點與終點,竟然都是從“大學”打開缺口。教育體制的變更,成了政治家鏖戰的疆場,對於整個民族來說,是一種悲哀。作為受益者,談論“恢復高考”時,很容易感情用事,越說越神奇,越說越偉大,忽略了此舉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制度創新”。

內容簡介

任何特殊年份的“分量”,都是靠當事人(及後來者)不斷的“回味” 與“反思”,才逐漸在歷史書寫中站住腳,並為後世所“體認”與“記憶 ”的。在這個意義上,77級大學生借入學30周年這一契機,追憶那個紅紅火火的大轉折年代,完全可以理解。匆匆趕路者,無暇顧及路邊的閒花野草;30年過去了,當初幸運地跨過高考門檻的年輕人,如今大都功成名就,確實是到了“講故事”的時候了。更何況,這些故事還有個冠冕堂皇的 “總題目”,那就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行”。

對於如此“陽光燦爛的日子”之追憶,當然有其歷史及審美的價值;但請記得,當年的報考人數為570萬,跨過這道門檻的僅27萬,錄取率為 4.7%。也就是說,每一個“成功者”背後,都有20個落選者。你可以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考不上大學不要緊,照樣可以“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可這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痛——隨著國家政策的急轉彎,那些沒能在隨後幾年中通過各種考試轉換身份的老知青,很容易被甩出高速運行的“時代列車”,成為改革開放的“犧牲品”。對於他們來說,“1977”所代表的,很可能是“永遠的痛”。

目錄

引子

序言

那是我生活的轉折點

跳上講台烤試卷

未圓的大學夢

高考日記

通過最後一道窄門

準忘1977

一個生產隊長的高考歲月回眸

一篇作文從地到天

“書香門第”在那一年延續

上大學的回憶

1977的運算

我的走讀生活

第二次啟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