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向拜占庭》

《駛向拜占庭》系葉芝晚年詩作,闡述了詩人對生命和藝術的思考和冥想。詩人運用詩劇的形式來描寫一位古稀老人對生命的哀嘆:戲劇人生,短暫而悲涼,與此同時,詩人把寫實、象徵、玄思的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個象徵不朽藝術並帶有神秘色彩的拜占庭形象,表達了要把脫離肉體的靈魂附著在代表永恆的藝術品之上的願望,用藝術去升華戲劇人生,以獲得不朽和永生。這種生命觀和藝術觀是詩人久被壓制的情慾獲得一種“替代性”滿足的表現。

基本信息

原文

SailingtoByzantium
I
Thatisnocountryforoldmen.Theyoung
Inoneanother'sarms,birdsinthetrees
---Thosedyinggenerations---attheirsong,
Thesalmon-falls,themackerel-crowdedseas,
Fish,flesh,orfowl,commendallsummerlong
Whateverisbegotten,born,anddies.
Caughtinthatsensualmusicallneglect
Monumentsofunageingintellect.
II
Anagedmanisbutapaltrything,
Atatteredcoatuponastick,unless
Soulclapitshandsandsing,andloudersing
Foreverytatterinitsmortaldress,
Noristheresingingschoolbutstudying
Monumentsofitsownmagnificence;
AndthereforeIhavesailedtheseasandcome
TotheholycityofByzantium.
III
OsagesstandinginGod'sholyfire
Asinthegoldmosaicofawall,
Comefromtheholyfire,perneinagyre,
Andbethesinging-mastersofmysoul.
Consumemyheartaway;sickwithdesire
Andfastenedtoadyinganimal
Itknowsnotwhatitis;andgatherme
Intotheartificeofeternity.
IV
OnceoutofnatureIshallnevertake
Mybodilyformfromanynaturalthing,
ButsuchaformasGreciangoldsmithsmake
Ofhammeredgoldandgoldenamelling
TokeepadrowsyEmperorawake;
Orsetuponagoldenboughtosing
TolordsandladiesofByzantium
Ofwhatispast,orpassing,ortocome.

譯文

查良錚譯本
那不是老年人的國度。青年人
在互相擁抱;那垂死的世代,
樹上的鳥,正從事他們的歌唱;
魚的瀑布,青花魚充塞的大海,
魚、獸或鳥,一整個夏天在讚揚
凡是誕生和死亡的一切存在。
沉溺於那感官的音樂,個個都疏忽
萬古長青的理性的紀念物。
一個衰頹的老人只是個廢物,
是件破外衣支在一根木棍上,
除非靈魂拍手作歌,為了它的
皮囊的每個裂綻唱得更響亮;
可是沒有教唱的學校,而只有
研究紀念物上記載的它的輝煌,
因此我就遠渡重洋而來到
拜占庭的神聖的城堡。
喔,智者們!立於上帝的神火中,
好像是壁畫上嵌金的雕飾,
從神火中走出來吧,旋轉當空,
請為我的靈魂作歌唱的教師。
把我的心燒盡,它被綁在一個
垂死的肉身上,為欲望所腐蝕,
已不知它原來是什麼了;請儘快
把我採集進永恆的藝術安排。
一旦脫離自然界,我就不再從
任何自然物體取得我的形狀,
而只要希臘的金匠用金釉
和錘打的金子所製作的式樣,
供給瞌睡的皇帝保持清醒;
或者就鑲在金樹枝上歌唱
一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事情
給拜占庭的貴族和夫人聽。

創作背景

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畢生追求精神的不斷超脫和靈魂的永恆重現,這在他晚年的詩歌里得到強調和放大。其詩歌《駛向拜占庭》明確地提出通過藝術滌盪人的靈魂才是讓人靈魂不朽的途徑,因此中古時期的拜占庭在葉芝的詩歌里象徵了一個永恆純淨的理想之境。在葉芝看來,拜占庭帝國文明代表了人類文明的一個巔峰,但是葉芝只強調拜占庭的絕倫藝術,因為拜占庭藝術集中體現了文明的發展程度,或者說藝術是文明的精髓體現。葉芝一直就有懷舊情結,這主要是因為現實世界令他十分失望,所以他只能從過去相對和平富足的年代裡尋找心靈的慰藉。長期處於動盪中的人們特別渴望安寧和穩定,葉芝認為愛爾蘭的18世紀才是愛爾蘭的浪漫感性時代,在世界範圍則當屬拜占庭帝國時期。1922年,愛爾蘭共和黨拒絕了人民投票通過的條約,愛爾蘭自由邦因此鎮壓了共和黨,愛爾蘭的這次內戰和世界經歷大戰之後的動盪局勢,對於葉芝而言,意味著過去自由民主的理想最終破滅了。1923年到20世紀30年代的愛爾蘭社會局勢並不穩定,都柏林一方面是愛爾蘭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另一方面也是道德癱瘓的中心。《駛向拜占庭》便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寫成的。

威廉·巴特勒·葉芝作品

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被詩人艾略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